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人物(上冊)▪P26

  ..續本文上一頁陀羅尼集經》中),但是從本經中大體上可以看出西元六、七兩世紀印度在胎藏界和金剛界等密法興起以前所流行的一種古老密法的面貌。在《陀羅尼集經》中所有陀羅尼大致可分爲佛部、觀音部、金剛部、諸天部和雜部五類。佛部中有佛頂法、藥師法、彌陀法等(卷一、二)。次般若佛母法(卷叁),但卷一金輪佛頂像法中,以大般若菩薩次佛而爲居中之尊,不別出佛頂尊像,故此法也屬于佛部法。觀音部中有十一面觀音法(經本曾由玄奘在656年重譯),千轉觀音法(咒文由玄奘于664重譯,收于《咒五首經》中),白衣觀音法(觀音母),隨心觀音法(多羅,咒文由玄奘于664年重譯,收入《咒五首經》中,玄奘並曾傳印法于智通),十二臂觀音法,不空□索觀音法(經文由玄奘于659年重譯),毗俱胝觀音法,馬頭觀音法(卷四、五、六)。在卷六末又附諸大菩薩法,包括大勢至、文殊師利、彌勒、地藏、普賢、虛空藏等菩薩的印咒。金剛部中有金剛藏法,金剛藏眷屬法(包括摩摩雞、母瑟胝、央俱施等法),金剛藏隨心法,金剛藏荼利法,金剛烏樞沙摩法(卷七、八、九)。諸天部中有摩利支天法,功德天法,大梵摩天法,帝釋天法,摩醯首羅天法,四天王各尊法,日天法,星宿天法,那羅延天法,大辯天法,水天法,風天法等(卷十、十一)。雜部法中有龍王、乾闼婆、摩呼啰伽、大孔雀、獅子王、阿修羅王、遮文荼、毗那夜迦、藥義、羅刹等法(卷十一)。卷十二說《諸佛大陀羅尼都會道場印品》(又名普集會壇)的建立法。

  從內容來看,本經之推尊佛頂法是很顯然的。佛頂咒的來源很古。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中,記載彌勒叫無著轉告世親要他持誦最勝佛頂陀羅尼的故事。這個重視佛頂咒法的傳統,一直到不空傳譯的密典中仍然保持。但自阿地瞿多翻譯本經時起(653),到不空廣譯佛頂部的經軌時(754)爲止的一百年間,佛頂法因爲流傳的地域不同,修法的形式和意義均有變化。由西元693年來華的寶思惟(迦濕密羅)和菩提流志(南印)所譯的佛頂部經中,已可看出佛頂法中一些分別。寶思惟所傳不另立特定的佛頂本尊,像《一字金輪咒》、《帝殊羅施咒》、《熾盛光佛頂咒》、《佛頂尊勝咒》、《大佛頂咒》(《大白傘蓋咒》、《楞嚴咒》)等,修法時的尊像仍以釋迦爲主。流志所傳,則在菩提流志的譯經中已有各別的五佛頂尊。後來不空所譯《佛頂經法》,大同菩提流志的譯本。此種經軌尊像不見于西藏的譯述和傳承,當是由于流傳地域不同所致。

  《陀羅尼集經》的法門大體上不外以“咒印”爲內容,以“祈求出世間各種功德”爲果利。就龍樹、彌勒、無著的論著中的思想而論,所謂陀羅尼門也是大乘菩薩必修學行之一。我們看來華傳譯龍樹、彌勒、無著、世親、安慧、陳那、清辯之學的鸠摩羅什、昙無谶、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羅、普提流支、真谛、波頗密多羅等人,無不兼娴咒術,備著靈異,足見陀羅尼門的咒術事實上從初期大乘以來爲一般學者所通學,與後世胎藏界、金剛界、無上瑜伽等密乘法門不同,後人謂之“雜密”,實在也是一種源遠流長的古老密法。(郭元興)

  四叁 懷素(625—698)

  懷素,是律宗東塔宗的創始人。俗姓範,祖籍南陽。父名強,作過唐朝的左武衛長史,所以他生于京兆。十歲發心出家,不久,玄奘法師回長安(645),他就堅決要求從玄奘受學。顯慶中(656—660),二十二歲時,從道成受戒並學律。學了法砺的《四分律疏》和道宣的《行事鈔》等,對于兩家著作,都感到不滿意,認爲“古人義章未能盡善”,決心自己另撰新疏(參照《宋高僧傳》卷十五《如淨傳》)。鹹亨元年(670)開始撰《四分律開宗記》,上元叁年(676)奉诏住西太原寺,仍繼續聽道成講律並撰述。永淳元年(682)撰成了新疏。又自講了五十余遍,然後去世。年七十四歲。

  懷素的著作,現存有叁種:1、《四分律開宗記》二十卷,一稱《律疏》,或作十卷。因爲《四分律》的傳譯較遲,建宗在後,直到法砺著《四分律疏》,還注重于開宗之說,懷素即在法砺著書的基礎上,發揮了自己的新意而寫成了這一部新的《四分律疏》。即以“開宗”爲題。2、《四分僧羯磨》叁卷(或作一卷,《宋僧傳·懷素傳》同《尼羯磨》合爲《四分僧尼羯磨文》二卷)。據本書自序說,因研究了曹魏康僧铠、昙谛,元魏惠光、隋法願、唐道宣五人所集的羯磨,感覺未盡恰當,才集成此書。內容分:方便、結果、授戒、師資、說戒、安居、受日、自恣、衣缽藥受淨、攝物、德衣、除罪、治人、設谏、滅诤、雜行、修奉十七篇,正文下並有略注。3、《四分尼羯磨》叁卷(或作一卷),分十七篇,同上。

  佚失的有:《遺教經疏》二卷、《鈔》叁卷、《四分比丘戒本》一卷、《四分比丘尼戒本》一卷、《開四分宗拾遣鈔》二十卷、《俱舍論疏》十五卷(或作十卷)等。因懷素從玄奘受學,對于戒體采取有部的色法說,顯然是受自《俱舍》學的影響。

  懷素住長安西太原寺的東塔,因而由他創立的這一派律宗即稱爲東塔宗,這和道成另一弟子住在同寺西塔的滿意、定賓師弟們相對峙。東塔宗立說和律宗中南山(道宣)相部(法砺)兩宗不同之處,最重要的是關于戒體的問題。最初四分律家解釋戒體,原有兩種主張,一種以爲戒體是色法,一種以爲是非色非心。法砺疏中肯定了非色非心之說。他引證《成實論》,認爲《成實論》是昙無德部的著作,謂須依據此論以解釋同部的《四分律》。道宣的著作,本來也主張非色非心,到了接受唯識思想之後,遂改變主張而以心法爲戒體。懷素在兩家之外,獨樹一幟的肯定戒體是色法。他的理由是昙無德部的著作,中國不傳,但此部出于化地部,而化地出于說一切有部,故解《四分律》應依說一切有部之書,以色法爲戒體(見《四分律開宗記》卷十二)。因此,他在疏文中引了不少《俱舍》、《婆沙》和迦濕彌羅諸大論師的主張。只許心、心所、及不相應行爲戒因,而不認爲是戒體。他的立說精神,始終不出于聲聞乘的範圍。

  其次則爲《四分律藏》的宗旨問題。懷素在《四分律開宗記》中以戒行爲律藏之宗,而破斥七家異解。其中第二家以“受隨”爲宗的,正是法砺。懷素破此說雲:“受隨二法,對初行者分行不同,始終有異,如何即得以此爲宗?”又雲:“夫論宗者取“诠”所顯,“诠”既顯戒即是其宗。故《婆沙》雲奈耶“論”戒。又宗謂是族義、尊義、崇義、重義。此教始終崇尊戒行,故用戒行爲宗。余止作等是別明法,不可就別立以爲宗。”“受隨”即包在止作之內,是戒行的前後兩部分;既有前後不同,就不好立以爲宗。只有戒行才能通貫始終,算是宗旨。

  由此,關于受隨的界限,懷素亦有二解:一、約能诠之教說,以律藏中受戒犍度全文和比丘尼犍度中關于受戒的部分爲受,余文爲隨。二、約所诠之行說,第叁羯磨以前,根本和加行都能成辦戒體,判之爲受,第叁羯磨以後,所有說戒相等事都名爲隨。其說亦與他家不同。

  不過,懷素學說原是淵源于相部和南山的。《四分律開宗記》的內容,基本上采用法砺舊疏的原文,其修正舊疏發明自己新意的只占了一部分。同時他也吸收了道宣的學說,如化製二教的建立等。他還從玄奘接受了俱舍學。所以懷素的學說性質,是比較複雜的。他尊重前人說的成果,也富于批判前人的勇氣。如說“相部無知”、“南山犯重”,都是大膽的批評。他又批評道宣的《刪補隨機羯磨》,說“近棄自部之正文,遠取他宗之旁義,教門既其雜亂。指事屢有乖違。”

  懷素對于前人的著作很能舍短取長,所以他的主張曾轟動了一時。他的弟子最有名的是法慎,也爲當時的士大夫所推重。後來元載(八世紀時唐朝的宰相)支援東塔宗,其根源也許就在這裏。

  西塔門下,不但出了著疏破懷素的定賓,還出了法藏等有名人物。他們都爲相部宗張目,南山宗也同情相部。因此,相部與東塔勢均力敵,“兩疏傳授,學者如林,執見相朋,互興違诤。”大曆十叁年(778)由于元載生前的建議,朝廷特令兩街臨壇大德十四人齊集安國寺,定奪新舊兩疏的是非(見《宋高僧傳》卷十五《圓照傳》及《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卷中)。主持其事的人是學《新疏》的如淨。當時檢定的原則是“新章有理義准新章,舊疏理長義依舊疏,兩疏有據二義雙全,兩疏無憑則依經律”(見《貞元續開元錄》),似乎很爲公允,但元載的意思是要如淨從懷素的《新疏》中刪去一些引證和論辯,只留正義,以便學習。如淨主持其事,照此進行。到建中元年(780)十二月檢定疏成,送上祠部,當日就有不服的學者,具狀出過。結果,只好仍讓新、舊兩疏並行,任學者所好。元載的同事韋臯,于貞元元年(785)作劍南四川節度使,爲了貫徹元載的遺志,自以俸錢寫《檢定新疏》四十本,使如淨弟子光翌在成都傳行,並且自製了《寶園靈壇傳授毗尼新疏記》(見《全蜀藝文志》卷叁十八上),于貞元十八年(802)十一月刻石。自此叁宗並傳,直到宋初不替(見《宋高僧傳》卷十六《澄楚傳·系》)。但傳東塔宗的學者,在如淨、澄楚、圓照數人之後,著名的人物就很少了。(隆 蓮)

  四四 窺基(632—682)

  窺基,是玄奘的高足弟子,俗姓尉遲,因其著述常題名基,或大乘基,後人稱爲窺基,京兆長安人。他生長于以武功受封的貴族家庭裏;父親尉遲宗,唐左金吾將軍、松州都督,封江油縣開國公。窺基出身將門,少習儒經,善于屬文。九歲喪母,平時常感孤單,漸疏浮俗,早有出家志向。唐貞觀十九年(645),玄奘遊印歸來,回到長安,從事于傳譯事業,並很注意物色、培養傳法的人才。偶然在路上遇窺基,見其眉目秀朗,舉止大方,便有意度他爲弟子,親自去和他的父親商量,得其允…

《中國佛教人物(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