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互融。比喻衆生各有其相,但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交徹融攝,所以取名叫「法界」。

  寂靜常樂,故曰涅槃。不濁不漏,故曰清淨。不妄不變,故曰真如。離過絕非,故曰佛性。護善遮惡,故曰總持。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超越玄閟,故曰密嚴國。

  「寂靜常樂,故曰涅槃。」《大涅槃經》中,本體叫做「涅槃」,就是諸佛得到理果。梵語「涅槃」翻成中國話叫「寂滅」,寂滅又清淨無染,所以叫「寂靜」。「常樂」,涅槃有四德:「常、樂、我、淨」,「寂」字配到「我」字上,涅槃的我是真我,是寂滅之我,所以寂靜常樂,叫做涅槃。

  「不濁不漏,故曰清淨。」「不濁」,不渾濁,佛性在染汙法中,不被染汙。「不漏」,不漏失,佛性是無漏之法,超叁界而獨存,所以有的大乘經取名叫做清淨。

  「不妄不變,故曰真如。」《大乘起信論》中,本體叫做「真如」,不妄謂之「真」,不變謂之「如」。「真」是不虛妄,「如」是不變易,它不妄不變,所以取名叫做真如。

  「離過絕非,故曰佛性。」離一切過錯,絕一切非,佛性哪有過、哪有非?所以取名叫做佛性。

  「護善遮惡,故曰總持。」有的大乘經取名叫做「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它護持一切善法,自然有遮止惡法的妙用,總護一切善,總遮一切惡,所以叫做「總持」。

  「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法身在纏,取名叫如來藏。如來藏者含藏如來,在衆生份上被無明煩惱蓋覆住了。隱覆之義,它能含攝如來,如來在裏面含藏著,所以叫做如來藏。等于一個裝七寶的櫃子,裏面含藏著七寶,隱覆住沒有人看見。

  「超越玄閟,故曰密嚴國。」「閟」,音閉,關閉,秘密幽深的意思,「玄閟」,好像玄關,玄旨之關門,很重要的玄妙法門。衆生本體之性最高,超越一切法之上,即是衆生本具之性也。就是法身住的地方,也就是每個法身佛的住處。《密嚴經》取名叫密嚴國,大日如來所住的依土,即法性土。這個法性土,超越幽深玄奧之閟門,有秘密的莊嚴,所以叫做密嚴國。

  以上把大乘經上不同的本體名詞,加以注釋,下面說到圓覺。

  統衆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故曰圓覺。其實皆一心也。

  其他的名相,都用一句話解釋,這裏用了兩句話,就知道他注重圓覺、贊歎圓覺,怎麼叫做圓?德無不備,謂之圓。「統衆德而大備」,把一切功德總統起來,沒有不具備的。「爍群昏而獨照」,「爍」,光照的意思,「群昏」,凡夫衆生昏暗不明。它的光明能照破一切凡夫衆生的昏暗不明,使衆生不被無明所障蔽,進而覺悟成佛。「故曰圓覺」,所以叫做圓覺。「其實皆一心也」,其實就是衆生唯一的自覺心。

  作序文要贊歎圓覺,把一切大乘經上說到的本體名詞,都搜集來加以注解,在文法上叫「賓」。最後兩句,「統衆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叫「主」,有賓有主。「其實皆一心也」,呼應前文:「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就是有知覺的衆生,同于一個體,那一個體就叫做一心。

  下面文章繼續鋪展,由一心講到一法、一道,文章要講究氣勢,只贊歎到這裏,文章的氣勢不夠,下面再繼續贊歎。

  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

  衆生不了解圓覺一心之法,所以我才贊歎圓覺一心。你明白圓覺一心,知道怎麼叫做凡夫?怎麼叫做聖人?怎麼在迷?怎麼在悟?怎麼流轉生死?這個關系大了!「背之則凡」,背是背覺合塵,違背了圓覺一心之法,你就叫做凡夫。佛菩薩知道六塵境界,一切法皆是幻化,所以能背塵合覺。「順之則聖」,你懂得圓覺一心之法,順著圓覺修行,一定當聖人。凡夫與聖人的差別:一個違背,一個順從,所以古人贊歎西方:「日日向東走,回頭便是西。」西方,不是在十萬億佛土以外,你天天往東走,走凡夫路,你一回頭,就是西方。你天天往東走,背了圓覺,回頭順了圓覺,你就是聖人。所以研究大乘經典,乃至禅宗講的開悟,只要一個字會到心裏,馬上你就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圓覺在哪裏?就在你的一心。

  「迷之則生死始」,迷了圓覺,你起惑造業,生死從此開始。生死從哪一天開始呢?無始,沒有個頭。如果有個頭,就在你迷的那一天,一迷,你的生死就開始了。「悟之則輪回息」,你一開悟,輪回就止息了。無始劫來流轉生死,流轉到現在,盡未來際,也沒有完,生死無窮。怎樣能超越輪轉?就在你一開悟:「我的心就是圓覺」,你就是聖人,輪回止息了。因爲你起了迷惑造業,就流轉生死;今天開悟,不迷惑造業,生死輪回就止息,就是一迷、一悟的關系。

  親而求之,則止觀定慧;推而廣之,則六度萬行。

  「親而求之,則止觀定慧」,你要求圓覺,要親切的求證一心,從哪裏下手呢?按道理說,一切法都是空的,但是在事相上仍然要用功,先修止觀,因位之上,叫止觀;果位之上,叫定慧。由止而得定,由觀而生慧,這是最親切求圓覺的方法。一悟,輪回就止息。不悟,你去求開悟;沒有悟到圓覺,你去求圓覺。你們聽過《大乘起信論》,六度合成五種行門,最後一個就是止觀門,先修止後修觀,再修止中帶觀、觀中帶止,最後修止觀不二,你就得到定慧,這是親切求圓覺的方法。

  「推而廣之,則六度萬行。」由止觀定慧的功夫,再推廣開來就是六度,所謂:布施度悭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禅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癡。六度再推廣開來萬種行門,你修六度萬行,就得了圓覺。

  引而爲智,然後爲正智;依而爲因,然後爲正因。其實皆一法也

  「引而爲智,然後爲正智」,你把圓覺引進來,當成你的智慧,那就是真正的般若智慧。「依而爲因,然後爲正因。」你依著本具的真心去發菩提心,就是成佛的正因;不是依著真心發的都不是正因,你天天修行,因不正不會成佛。《楞嚴經》譬喻,等于蒸沙做飯,沙子,不是飯的正因,蒸了百千萬劫還是沙子,不會成飯。你依著圓覺修行,就是成佛的正因。

  「其實皆一法也」,由前面止觀定慧,廣修六度萬行,正智、正因合起來,其實就是一個圓覺法,人人本具的一心。下面接著鼓勵我們、警策我們。

  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如來也。

  「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人人都有圓覺本體,沒有離開圓覺,卻不知道圓覺在哪裏?我們學佛法依文解義,還有一點點印象,不學佛法,連圓覺這個名詞都沒有聽過,這就叫做凡夫。每天依著圓覺穿衣吃飯,依著圓覺上床睡覺,結果跟圓覺不相幹,所以叫做凡夫。

  「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學了大乘佛法,曉得自己有圓覺妙性,想證得圓覺而沒有證到最究極圓滿的地位,叫做菩薩。這裏沒有說聲聞、緣覺,因爲聲聞、緣覺修的是四谛、十二因緣之覺,不是圓滿之覺,把他合到菩薩裏面,他也是天天修行用功,所證得的只是圓覺的一部份,沒有極得,所以不說聲聞、緣覺,只說菩薩。

  「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如來也。」前面是證而未極,證到極點,圓滿證得圓覺,能持而不失,安住在圓覺本位上,叫做如來。

  一切衆生都有圓覺自性,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禅宗門下有兩句話:「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佛在哪裏?每天夜裏,你抱著佛睡覺,每天早晨,你和佛一同起來,你還不知道佛嗎?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可憐愍者,你有成佛的本錢,爲什麼不成佛呢?所以自己要回光返照,好好用功修行,不然真是空過光陰。身爲人,你不修行,裴休大居士也沒有辦法;你有資格成佛不去成,十方諸佛對你也沒辦法。

  離圓覺無六道,舍圓覺無叁乘,非圓覺無如來,泯圓覺無真法,其實皆一道也。

  「離圓覺無六道」,圓覺是一切凡聖的本體,要是離開圓覺的本體,沒有六道凡夫。六道凡夫是真如不守自性,隨緣生出來的,《大乘起信論》叫真如,離開真如沒有六道。

  「舍圓覺無叁乘」,「舍」字跟「離」字一樣。舍離了圓覺,沒有叁乘聖人,這裏把聲聞、緣覺包含進去。聖人知道六道凡夫的苦惱,要求證圓覺,沒有證到究竟成佛之前,叫叁乘聖人。舍離了圓覺,沒有叁乘聖人,所以九法界凡夫都離不開圓覺。

  「非圓覺無如來」,具足了圓覺,才叫做如來;要是沒有圓覺,任何衆生都成不了佛,所以沒有圓覺,就沒有如來。

  「泯圓覺無真法」,「泯」是泯滅、沒有的意思。沒有圓覺,就沒有真法,一切法都是妄法,唯有圓覺是真法。

  「其實皆一道也」,其實只有一個道,所以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同一個涅槃大道。認不清這個涅槃大道,永遠當六道凡夫;認清了涅槃大道,走到化城,還沒有到寶所,叫做二乘人;知道到寶所還有一段路,沒有走到盡頭,叫做菩薩;走到寶所,這一條大道走到盡頭,叫做佛。

  叁世諸佛之所證,蓋證此也。如來爲一大事出現,蓋爲此也。叁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羅,蓋诠此也。

  把圓覺的意義,以及十法界的關系都講完,再說出圓覺的重要性。「叁世諸佛之所證,蓋證此也。」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諸佛所證的是圓覺。「如來爲一大事出現,蓋爲此也。」如來爲一大事因緣出現,就是爲開示衆生悟入佛的知見,令衆生證得圓覺,沒有比這件更大的事了。衆生本具有圓覺,但是衆生不知道,所以如來說人人皆有佛性,這部《圓覺經》講人人皆有圓覺,你可以成佛,如來就爲這件大事,才出現于世。

  「叁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羅,蓋诠此也。」「修多羅」是梵語,翻成中國話叫「契經」。「诠」是表顯、注解的意思。叁藏十二部一切經典,都是爲了诠表圓覺、注解圓覺。

  然如來垂教,指法有顯密,立義有廣略,乘時有先後,當機有深淺,非上根圓智,其孰能大通之?故如來于光…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