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讲记
(1000112定稿版)
目次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序(释心会)
介绍注解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卷上
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
正释经文
文殊师利菩萨章
普贤菩萨章
普眼菩萨章
金刚藏菩萨章
弥勒菩萨章
清净慧菩萨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卷下
威德自在菩萨章
辩音菩萨章
净诸业障菩萨章
普觉菩萨章
圆觉菩萨章
贤善首菩萨章
附件
一、圆觉经考题
二、圆觉经参考资料
圆觉经讲记序
十界不离一心,一心不离圆觉。圆而觉者诸佛也,觉而未圆者菩萨也,终日圆而浑然不觉者,芸芸有情也。
诸佛「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遍十方上至极圣,下至泥梨苦趣,何处不圆乎,何处又圆乎。尽三世何时不觉乎,何时又觉乎。若于觉不觉、圆不圆处商量,不免依旧迷惘,犹如空华乱起乱灭。
窃谓:一翳在目空华缤纷者,众生也。知是空华离幻即觉者,菩萨也。「若诸如来因地修圆觉,于中无起无灭、无来无去、无得无失、无缚无脱,毕竟无证,亦无证者。」奈何众生,无始无明种种颠倒,妄认四大六尘缘影为身心相。病目空华交相轮转,执持不舍,大作梦幻之寐,尘劫迷封从未曾知。劳我世尊宏愿应世,虽然一语道出,少有当下承担。圭峯大师,一闻便知此事。吾辈障重迷深,幸得圆觉会上十二大士,慈悲观机,请问如来因地法行,远离诸病永断无明之方。世尊开示,当离一切幻化虚妄爱憎境界。盖生死轮回,恩爱贪欲为本。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正念远离诸幻。而后世尊次第广说顿渐修行法要,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远离诸病,得正住持可免轮转。
本经文约义圆,脉络清楚,渐次有序,机教相扣。源公院长誉与华严、法华三经,同为圆顿教三经之一。老人家理性解经,条理分明圆融无碍。感性训诲勉励,苦口婆心切中时病,同学闻之每感愧赧。年初海会寺常住,授此讲记初稿令学人先睹,三十年后犹如昨梦。并命为序,野干之语徒增眩惑,诸方知识一笑置之可也。
民国九十九年岁次庚寅仲春受业弟子心会敬叙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道源长老民国六十九年讲于基隆海会寺能仁佛学院||
林秀卿敬记
张素贞成文
介绍注解
在讲经之前,先介绍几本《圆觉经》的注解,一部是圆瑛法师的《圆觉经讲义》(简称讲义),一部是憨山大师的《圆觉经直解》(简称直解),两本要对照研究,你们现在当学生,是来求学问,将来当法师要自己看注解,不看怎么讲呢?《圆觉经》的注解,解释得最好的是《圆觉经大疏》(简称大疏),作者是华严宗的五祖圭峰大师,因为解释的内容太多,恐怕大家看不懂,他再作一本《圆觉经略疏》(简称略疏),这两本台湾都有出版,这二本注解一定要看。 还有一部注解是《圆觉经析义疏》(简称析义疏),是通理大师作的,就是《贤首五教仪开蒙增注》和《金刚新眼疏经偈合释》的作者,《大疏》解释了许多道理,通理大师有另外的见解,而且作得很好,是一本有价值的书,可是现在台湾没有出版,为此,我特别到台北佛教书局、普门文库和大乘印经会,推荐印《圆觉经析义疏》,他们说没有这本书,我说《大藏经》上有,可抽出来单独影印。大乘印经会后来出版了憨山大师的《圆觉经直解》、圆瑛法师的《圆觉经讲义》,希望将来能出版通理大师的《圆觉经析义疏》!民国以来出版的,还有《谛闲法师法汇》里面的《圆觉经讲义》、《圆觉经亲闻记》两部注解,都可拿来参考研究。
最标准的注解是《大疏》《略疏》《析义疏》,现在找不到《析义疏》,就看圆瑛法师的《讲义》,他是依着《大疏》、《略疏》、《析义疏》编的,编得很好,依着《讲义》研究不会错误。尤其是利益初学的人,你要是看《大疏》嫌多,《略疏》看不懂,就看圆瑛法师的《讲义》,分科清清楚楚,看了《讲义》,再看《直解》,《圆觉经》的经文,就可以消通了。
特别提醒:《圆觉经讲义》的科文一定要看,《圆觉经》的文法很整齐,十二位菩萨,十二个问答,分为十二章,我现在眼睛看不见,没有办法讲科文,你们一定要自己看。开学我就跟同学一再强调,你要学会分科,不会分科不能当法师,科文是经文的段落,不会分科,讲到哪里你都不知道,而且讲到后面,忘了前面,所以一定要看科文。这是我所知道的《圆觉经》注解,介绍给各位参考。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序
金紫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尚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裴休撰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是全经的题目,我们中国人说话爱简单,就叫《圆觉经》。有一篇序在《略疏》前面,叫「略疏序」。
「金紫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尚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是序文作者的官衔。「光禄大夫」,是唐朝的二品官,但是他还有别名,就像我是「道源」法师,他是「白圣」法师一样。「金紫」,「金」是金鱼袋(玉带悬佩之饰品),「紫」是紫衣,金鱼袋和紫衣是皇帝特别赏赐的庄严品。朝廷的光禄大夫,不只一人,可是别人没有金鱼袋。他把紫衣穿上,再佩上金鱼袋,就比别的光禄大夫光荣。「守中书侍郎」,是唐朝的二品官,「尚书门下」,中书、尚书、门下,为宰相之职务,是一品官,「平章事」,是办理事务。「充」,是担任,「集贤殿大学士」,这是最荣誉的官衔,必须宰相才可以兼任,唐朝皇宫里面有很多大殿,他是集贤殿的主管,这不得了,所以称为「大学士」,一直到清朝还有这样的官衔。这里是讲他的官衔,他是二品官,兼办一品官的事情,并且担任集贤殿的大学士。「裴休撰」,序文的作者,姓裴名休,是圭峰禅师的护法。「撰」,这篇文章是他写的。
看这篇序文就知道,裴休是真正懂佛法的大居士,不但官位高,还有大学问,对于佛法研究得非常透彻。譬如我们现在要出一本书,认识有大学问的人,请他作篇序文,放在书的前面,以增加光荣。作序文有一定的章法,都分二大段,前面一大段叫理序,后面一大段叫事序,贤首国师作《大乘起信论》序,体裁也是这样。将来你们文章作得好,有人要出书,请你写序,你要知道序文的体裁,前面叙理,后面叙事。这篇是《圆觉经》的序文,要赞叹圆觉,直接赞叹圆觉没有几句话,文章发展不开,作文章要找最重要的佛理,所以裴休把一切大乘经上讲本体的名字,都搜集来加以解释。这里要注意;写文章跟了生死成佛道,完全不相干,所以真正修行,不要着文字相。你天天作文章,生死不能了脱,可是弘扬佛法,离不开文字,你不要着相就对了。下面开始讲解序文。
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
「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夫」是发语词,「血气」,有血有气,就是一切有情、一切众生,「属」作「类」讲。凡是一切众生之类,一定有知觉。没有知觉的,像山河大地、草木、石头、土块,都属于无情。
「凡有知者必同体」,凡是有知觉的,必定有同体的佛性。这就说到佛法上,一切众生都有知觉,各人的知觉不一样。下等的动物,如蚊虫、蚂蚁,都知道贪生怕死,就是它有知觉。蚊子叮你,你一打,它就飞走,因为它有知觉;蚂蚁,你一碰,它就逃命,因为它有知觉。众生的知觉不一样,就是第六识的知觉不一样。第六识是依着第八识起的,第八识是依着真如起的,真如没有两样,同一个本性之体。凡是有知觉的众生,一定是同体的佛性。
所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
同体是同一个佛性的体,佛性是什么样呢?「所谓真净明妙」,佛性没有相,真而不妄,净而不染,明而不暗,妙而不可思议。一切众生所同的本体,真实、清净、光明、微妙。「虚彻灵通」,佛性像虚空,融彻、灵鉴(灵知灵觉)、通达。「卓然而独存者也」,「卓然」,超出一切诸法之上。众生在六道轮回,一时天上,一时人间,一时地狱,一时饿鬼,一时畜生,一切诸法有生有灭,众生所具的本体,高超而不生不灭,不被生死所转动,超出一切万事万物而独存。
是众生之本源,故曰心地。
「是众生之本源」,这个超出一切万法而独存的本体,是一切众生的本源。一切众生都是从八识来的,八识是真如随缘来的,真如本体,是一切众生的本源。「故曰心地」,所以叫心地,真心之地。为什么叫心地?一切万物都从大地生出来,众生的心像大地一样,能生一切法,是一切众生的本源,所以叫心地。
下面把一切大乘经说到众生本体自性的名词,都搜集来加以解释。佛性就叫佛性,为什么取这么多名词?因为不同的经典,翻译不同,裴休居士认真研究,每一个名词,都有很恰当的注解。
是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彻融摄,故曰法界。
「是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梵语「菩提」,翻成中国话叫「觉道」。我们众生虽发菩提心,还没有得到菩提果,必须在佛那一方面讲,就是诸佛得到智果,叫做菩提。「交彻融摄,故曰法界。」「法界」,一种依法相,作界限讲,是诸法之界,三乘六凡,连佛十法界,各有其界限,人乘,不是天乘;天乘,不是二乘;二乘,不是菩萨乘;菩萨乘,不是佛乘。二种作法性讲,一切万法都是互相交彻,等于因陀罗网,用一千颗宝珠做成,可以互摄…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