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记▪P15

  ..续本文上一页为无觉所动,这才清净平等。你听到这里,要思惟思惟,尤其打坐的时候,要深究深究,究竟我的圆觉妙性怎么不动?不动是什么样子?你动个念,想出来的样子,全是在打妄想,都不是圆觉妙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佛答复普贤菩萨总结的问词:「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普贤菩萨问如何方便下手?如何渐次?佛告诉他方便、渐次,应当先离妄境,心外山河大地,一切人人物物,都是幻化不实,虚幻不真的境界,都应当远离,就是把它空掉。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这时恐怕你执着空,再换个字眼形容一下,离之又离,叫远离,「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句子要断到这里,这一句告诉我们方便,你跳过这一句,把下手的方便方法忽略过去,末世众生没有办法用功,因为圆觉妙行,一空一切空,讲的都是玄妙之法,你得玄妙得来才行,不能忽略「坚执持」三字。一定要坚固执持,最初第一步,要离开虚妄的境界,你不脚踏实地用点真功夫,怎么离得开呢?《圆觉经》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说得很简单,并没有错,但那是佛的境界。你把佛的境界,当成你的境界,你「知是空华」,一切幻化不实的境界没有空掉,怎么「即无轮转」呢?所以尽说不行,你得做出来,做出来可不容易,要把虚空花的境界远离,你得坚固执持远离幻境的心,这叫做发道心,道心要坚固执持,不能动摇。把你听过的《大乘起信论》用上,注意修行信心分,「大乘起信」,起大乘的信心,大乘的信心修成功,一下就超一万大劫,你十个信心修不成功,不能入住位,大乘菩萨的生死没有了脱。我们都有善根,没有善根生在末法时代,怎么能闻到大乘佛法呢?有善根怎么还当凡夫呢?你十个信心没有修圆满,只是初发信心的菩萨。大乘经听过,没有坚固执持远离心,没有脚踏实地真实用功,虚妄的境界离不开。《大乘起信论》告诉我们,修行信心怎么修法?先发四种信心,再修五种行门。首先你得信根本,《大乘起信论》的根本法就是真如,这里就是圆觉,你要相信自己有圆觉妙性,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十方诸佛由圆觉妙性成了佛,我也能成佛,这叫做信根本。其次,再相信佛、法、僧三宝,合起来四种信心。这四种信心要坚固执持,不要动摇,再修五种行门,就是六度法门合成五度。

  一、修布施度,布施远离悭贪,悭贪是虚妄的境界,我们怎么离不开?明明是空花,你遇到境界怎么还要贪呢?钞票都是假的,怎么还悭吝舍不得呢?因为你没有脚踏实地的修真功夫,你没有坚固执持远离心,要修布施,一定要把悭贪虚幻的境界远离开。

  二、要持戒,受戒再辛苦不怕,一定要受。受了怎么又犯戒呢?你没有坚固执持受戒的心,受戒是远离毁犯的境界,犯斋、毁戒的事情,统统要远离开。要坚固执持远离心,才能一切恶不作,防非止恶是戒的功能,你怎么犯戒了呢?远离心不坚固,也就是道心不坚固。

  三、修忍辱行,忍辱是远离瞋恨心,有人欺侮你,或者打你、骂你,或者嫉妬、障碍你,你忍不得。它是虚幻的境界,你怎么当成真的呢?因为是无始劫来的习气,忍不得是你没有用坚固执持的功夫。不要说人家打你、骂你、欺侮你,你忍不得;说一句不顺耳的话,你就动气,这样还能成佛吗?要大生惭愧,要坚固执持忍辱心,怎样的侮辱都能忍,才叫忍辱。

  四、修精进行,我们凡夫修行用功,最初很精进,精进了一段时间,就懈怠放逸了,为什么会懈怠放逸呢?你道心不坚固。道心坚固了,你知道身体是妄身、妄心假合的,还有什么好懈怠放逸?

  五、修禅定、般若,合起来叫做止观门。先修止,坐着修止,止一切境界相,为什么止一切境界相?一切境界如幻如化,这就合到第一步的次第,远离一切幻境。

  前面讲到:「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一切境界都是幻化不实,虚妄不真,都把它观空,告诉我们一个下手的方便方法,「由坚执持远离心故。」远离幻境的心,叫做道心,你得坚固执持。你不坚固执持,境界幻化不实,是佛经上说的,你可离不开,怎么离不开?它是无始劫来的习气,所以在大陆丛林有句笑话:「老修行最怕如意斋!」老修行什么苦境界都不怕,都有功夫,但是打如意斋,就要现原形,因为大陆丛林茶饭太苦,天天吃臭腌菜、臭冬瓜,想吃块豆腐都找不到。今天有个大斋主来打如意斋,不但有白菜、粉丝、黄瓜、木耳,还有冬菇。大锅菜一煮特别有香,一进斋堂就闻见香味,坐那念供养咒的时候,就直咽口水。等到行堂师添菜到碗里,看见更不得了!添饭来了,拿筷子比一下,饭不吃,尽吃菜。再听见纠察师说:「今天有斋主打如意斋,常住准备得很多,诸位师父发心吃。」纠察师叫你发心吃,真正发心吃,平常吃一碗,今天吃了三碗,不能轻易放过,再来一碗,天热吃得身透大汗,汗流浃背,不怕!热忘记了,功夫呢?也忘记了,都被如意斋转去了,那不是虚幻不实的境界,是无始劫来的习气,喜欢好吃的东西。我前年在基隆大觉寺讲《维摩诘经》,有信徒送米粉来打斋,当家师说给大家煮点心,来听经的本省人很多,就煮米粉汤,大家都吃得很欢喜,吃完了,有一个法师就来跟我「展」功夫说:「法师,我今天吃了七碗,第一名,了不得!」米粉汤的境界就过不去,所以,说时是无,对境还迷,幻化的境界,虚妄的境界,我们只要境界现前,幻化不来,虚妄不来。第一个步骤,第一个次第,要坚固执持道心,脚踏实地用真功夫,才能把境界观空。所以坚固执持远离心是个方便,才能达成第一个渐次的功夫。

  「心如幻者,亦复远离。」第一步把幻境离开,还有一个幻心,所以你应该回光返照,照自己的心,心也是如幻如化,应该远离开,这是第二个渐次。你把听过的《金刚经》用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空那些虚妄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都是空外境。到了下半卷,空妄心,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你心里存着空我等四相的见,那还是幻化的,要把妄心也空掉。不但凡夫的境界要空掉,连佛的境界、法的境界都要空掉,所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才能把心空得干干净净,合到《圆觉经》,就是第二个渐次。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这是第三个渐次,这个时候还有远离幻心的智慧在,智慧也是如幻的智慧,你存了智慧在,还是幻化不实,幻心的幻智,还是要远离。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第四个渐次,离第三步的远离。「离远离幻」,第一个离字是第四步功夫,第二个离字是第三步功夫,第三步远离幻心的幻智,叫做「远离幻」。第四步功夫,「离远离幻」,配到《圆觉经》里就是觉。幻智离开了,还有个觉。觉圆觉妙心是不动的,你一执着就动了,所以觉也不能要,也应该远离,一共四步功夫。下面还有解释这四步功夫,一、离幻境,二、离幻心,三、离幻智,四、离幻觉。觉是圆觉妙心怎么如幻?你一执着,就变成幻。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到究竟无所得的境界,没有可离的了,幻境离了,幻心离了,幻智离了,幻觉也离了,诸幻都离了。到了无所离的功夫,用到无功用行,这功夫太高太深了,怎样高?怎样深呢?下面说个譬喻,你就懂了。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

  这是解释前面四步渐次的功夫,也答复为什么以幻修幻?以幻心来修幻法。「譬如钻木」,古时候没有发明火柴,中国伏羲氏发明钻木取火,印度佛在世时,可能也是钻木取火。

  「两木相因」,「因」作「依」字讲,能钻的是木,所钻的也是木,两木相依,才能钻出火来。现在看木匠用的都是钢铁钻,释迦佛在世的时候,还没发明钢铁钻,可能还是用木头钻木头。

  「火出木尽」,把火钻出来,所钻的木材,被钻出的火烧掉;能钻的木材,也被钻出的火烧掉,两个木都尽了,这就是以幻修幻,依着幻心修幻法,把幻境灭掉,幻心也灭掉了。这是譬喻两个渐次,幻境灭了,所钻的木材烧掉了;幻心灭了,能钻的木材也烧掉了,两个木烧掉,譬喻两个渐次都远离了。

  「灰飞烟灭」,譬喻烦恼越来越轻,幻心、幻境,都是粗重的烦恼,是凡夫的心。「灰飞」是譬喻第三个渐次的「幻智」,木已经烧成炭,但还是染污法,还是如幻的,因为它的份量很轻,风一吹就飞掉了。「烟灭」譬喻第四个渐次的「幻觉」,觉的份量更轻,这个时候,虚空之中飘飘渺渺,还剩的余烟,微微的风一吹,烟也灭了,这是第四个渐次,幻觉也灭了。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幻心怎么来修幻法呢?跟两木相钻一样,能钻的是木,所钻的也是木,能修的是幻心,所修的幻法,也是这样。

  「诸幻虽尽」,幻心、幻境、幻智、幻觉,一切都灭了。「不入断灭」,这个时候,还存留清清净净的虚空在。你摆上两块木头,你把木头烧掉,还有一些灰,还是不清净;灰没有了,还存点烟,还是不清净;烟也没有了,这个时候,虚空清净了,叫清净圆觉,不是入于断灭。你执着有,是大邪见;你执着无,是断灭,还是大邪见。所以不入断灭,不落于有,也不落于无,就是不落于空。方便渐次,为什么以幻修幻?因为修了才能清净,清净了圆觉妙性才现出来,不落于断灭。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