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無覺所動,這才清淨平等。你聽到這裏,要思惟思惟,尤其打坐的時候,要深究深究,究竟我的圓覺妙性怎麼不動?不動是什麼樣子?你動個念,想出來的樣子,全是在打妄想,都不是圓覺妙性。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佛答複普賢菩薩總結的問詞:「願爲末世一切衆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衆生永離諸幻?」普賢菩薩問如何方便下手?如何漸次?佛告訴他方便、漸次,應當先離妄境,心外山河大地,一切人人物物,都是幻化不實,虛幻不真的境界,都應當遠離,就是把它空掉。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複遠離。
這時恐怕你執著空,再換個字眼形容一下,離之又離,叫遠離,「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句子要斷到這裏,這一句告訴我們方便,你跳過這一句,把下手的方便方法忽略過去,末世衆生沒有辦法用功,因爲圓覺妙行,一空一切空,講的都是玄妙之法,你得玄妙得來才行,不能忽略「堅執持」叁字。一定要堅固執持,最初第一步,要離開虛妄的境界,你不腳踏實地用點真功夫,怎麼離得開呢?《圓覺經》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說得很簡單,並沒有錯,但那是佛的境界。你把佛的境界,當成你的境界,你「知是空華」,一切幻化不實的境界沒有空掉,怎麼「即無輪轉」呢?所以盡說不行,你得做出來,做出來可不容易,要把虛空花的境界遠離,你得堅固執持遠離幻境的心,這叫做發道心,道心要堅固執持,不能動搖。把你聽過的《大乘起信論》用上,注意修行信心分,「大乘起信」,起大乘的信心,大乘的信心修成功,一下就超一萬大劫,你十個信心修不成功,不能入住位,大乘菩薩的生死沒有了脫。我們都有善根,沒有善根生在末法時代,怎麼能聞到大乘佛法呢?有善根怎麼還當凡夫呢?你十個信心沒有修圓滿,只是初發信心的菩薩。大乘經聽過,沒有堅固執持遠離心,沒有腳踏實地真實用功,虛妄的境界離不開。《大乘起信論》告訴我們,修行信心怎麼修法?先發四種信心,再修五種行門。首先你得信根本,《大乘起信論》的根本法就是真如,這裏就是圓覺,你要相信自己有圓覺妙性,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十方諸佛由圓覺妙性成了佛,我也能成佛,這叫做信根本。其次,再相信佛、法、僧叁寶,合起來四種信心。這四種信心要堅固執持,不要動搖,再修五種行門,就是六度法門合成五度。
一、修布施度,布施遠離悭貪,悭貪是虛妄的境界,我們怎麼離不開?明明是空花,你遇到境界怎麼還要貪呢?鈔票都是假的,怎麼還悭吝舍不得呢?因爲你沒有腳踏實地的修真功夫,你沒有堅固執持遠離心,要修布施,一定要把悭貪虛幻的境界遠離開。
二、要持戒,受戒再辛苦不怕,一定要受。受了怎麼又犯戒呢?你沒有堅固執持受戒的心,受戒是遠離毀犯的境界,犯齋、毀戒的事情,統統要遠離開。要堅固執持遠離心,才能一切惡不作,防非止惡是戒的功能,你怎麼犯戒了呢?遠離心不堅固,也就是道心不堅固。
叁、修忍辱行,忍辱是遠離瞋恨心,有人欺侮你,或者打你、罵你,或者嫉妬、障礙你,你忍不得。它是虛幻的境界,你怎麼當成真的呢?因爲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忍不得是你沒有用堅固執持的功夫。不要說人家打你、罵你、欺侮你,你忍不得;說一句不順耳的話,你就動氣,這樣還能成佛嗎?要大生慚愧,要堅固執持忍辱心,怎樣的侮辱都能忍,才叫忍辱。
四、修精進行,我們凡夫修行用功,最初很精進,精進了一段時間,就懈怠放逸了,爲什麼會懈怠放逸呢?你道心不堅固。道心堅固了,你知道身體是妄身、妄心假合的,還有什麼好懈怠放逸?
五、修禅定、般若,合起來叫做止觀門。先修止,坐著修止,止一切境界相,爲什麼止一切境界相?一切境界如幻如化,這就合到第一步的次第,遠離一切幻境。
前面講到:「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一切境界都是幻化不實,虛妄不真,都把它觀空,告訴我們一個下手的方便方法,「由堅執持遠離心故。」遠離幻境的心,叫做道心,你得堅固執持。你不堅固執持,境界幻化不實,是佛經上說的,你可離不開,怎麼離不開?它是無始劫來的習氣,所以在大陸叢林有句笑話:「老修行最怕如意齋!」老修行什麼苦境界都不怕,都有功夫,但是打如意齋,就要現原形,因爲大陸叢林茶飯太苦,天天吃臭腌菜、臭冬瓜,想吃塊豆腐都找不到。今天有個大齋主來打如意齋,不但有白菜、粉絲、黃瓜、木耳,還有冬菇。大鍋菜一煮特別有香,一進齋堂就聞見香味,坐那念供養咒的時候,就直咽口水。等到行堂師添菜到碗裏,看見更不得了!添飯來了,拿筷子比一下,飯不吃,盡吃菜。再聽見糾察師說:「今天有齋主打如意齋,常住准備得很多,諸位師父發心吃。」糾察師叫你發心吃,真正發心吃,平常吃一碗,今天吃了叁碗,不能輕易放過,再來一碗,天熱吃得身透大汗,汗流浃背,不怕!熱忘記了,功夫呢?也忘記了,都被如意齋轉去了,那不是虛幻不實的境界,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喜歡好吃的東西。我前年在基隆大覺寺講《維摩诘經》,有信徒送米粉來打齋,當家師說給大家煮點心,來聽經的本省人很多,就煮米粉湯,大家都吃得很歡喜,吃完了,有一個法師就來跟我「展」功夫說:「法師,我今天吃了七碗,第一名,了不得!」米粉湯的境界就過不去,所以,說時是無,對境還迷,幻化的境界,虛妄的境界,我們只要境界現前,幻化不來,虛妄不來。第一個步驟,第一個次第,要堅固執持道心,腳踏實地用真功夫,才能把境界觀空。所以堅固執持遠離心是個方便,才能達成第一個漸次的功夫。
「心如幻者,亦複遠離。」第一步把幻境離開,還有一個幻心,所以你應該回光返照,照自己的心,心也是如幻如化,應該遠離開,這是第二個漸次。你把聽過的《金剛經》用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空那些虛妄的境界,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都是空外境。到了下半卷,空妄心,無我見、無人見、無衆生見、無壽者見。你心裏存著空我等四相的見,那還是幻化的,要把妄心也空掉。不但凡夫的境界要空掉,連佛的境界、法的境界都要空掉,所以:「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才能把心空得幹幹淨淨,合到《圓覺經》,就是第二個漸次。
遠離爲幻,亦複遠離。
這是第叁個漸次,這個時候還有遠離幻心的智慧在,智慧也是如幻的智慧,你存了智慧在,還是幻化不實,幻心的幻智,還是要遠離。
離遠離幻,亦複遠離。
第四個漸次,離第叁步的遠離。「離遠離幻」,第一個離字是第四步功夫,第二個離字是第叁步功夫,第叁步遠離幻心的幻智,叫做「遠離幻」。第四步功夫,「離遠離幻」,配到《圓覺經》裏就是覺。幻智離開了,還有個覺。覺圓覺妙心是不動的,你一執著就動了,所以覺也不能要,也應該遠離,一共四步功夫。下面還有解釋這四步功夫,一、離幻境,二、離幻心,叁、離幻智,四、離幻覺。覺是圓覺妙心怎麼如幻?你一執著,就變成幻。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到究竟無所得的境界,沒有可離的了,幻境離了,幻心離了,幻智離了,幻覺也離了,諸幻都離了。到了無所離的功夫,用到無功用行,這功夫太高太深了,怎樣高?怎樣深呢?下面說個譬喻,你就懂了。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
這是解釋前面四步漸次的功夫,也答複爲什麼以幻修幻?以幻心來修幻法。「譬如鑽木」,古時候沒有發明火柴,中國伏羲氏發明鑽木取火,印度佛在世時,可能也是鑽木取火。
「兩木相因」,「因」作「依」字講,能鑽的是木,所鑽的也是木,兩木相依,才能鑽出火來。現在看木匠用的都是鋼鐵鑽,釋迦佛在世的時候,還沒發明鋼鐵鑽,可能還是用木頭鑽木頭。
「火出木盡」,把火鑽出來,所鑽的木材,被鑽出的火燒掉;能鑽的木材,也被鑽出的火燒掉,兩個木都盡了,這就是以幻修幻,依著幻心修幻法,把幻境滅掉,幻心也滅掉了。這是譬喻兩個漸次,幻境滅了,所鑽的木材燒掉了;幻心滅了,能鑽的木材也燒掉了,兩個木燒掉,譬喻兩個漸次都遠離了。
「灰飛煙滅」,譬喻煩惱越來越輕,幻心、幻境,都是粗重的煩惱,是凡夫的心。「灰飛」是譬喻第叁個漸次的「幻智」,木已經燒成炭,但還是染汙法,還是如幻的,因爲它的份量很輕,風一吹就飛掉了。「煙滅」譬喻第四個漸次的「幻覺」,覺的份量更輕,這個時候,虛空之中飄飄渺渺,還剩的余煙,微微的風一吹,煙也滅了,這是第四個漸次,幻覺也滅了。
以幻修幻,亦複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以幻修幻,亦複如是。」幻心怎麼來修幻法呢?跟兩木相鑽一樣,能鑽的是木,所鑽的也是木,能修的是幻心,所修的幻法,也是這樣。
「諸幻雖盡」,幻心、幻境、幻智、幻覺,一切都滅了。「不入斷滅」,這個時候,還存留清清淨淨的虛空在。你擺上兩塊木頭,你把木頭燒掉,還有一些灰,還是不清淨;灰沒有了,還存點煙,還是不清淨;煙也沒有了,這個時候,虛空清淨了,叫清淨圓覺,不是入于斷滅。你執著有,是大邪見;你執著無,是斷滅,還是大邪見。所以不入斷滅,不落于有,也不落于無,就是不落于空。方便漸次,爲什麼以幻修幻?因爲修了才能清淨,清淨了圓覺妙性才現出來,不落于斷滅。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