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覺,亦無漸次。」再把漸次的行門,合到文殊師利菩薩章,「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接到頓超的法門上。所以你解釋四步漸次的時候,還是有方便、有漸次,你把「堅執持遠離心」方便下手的功夫忽略掉,末法時代的衆生不會用功,「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盡說些大話,結果做起來,一空也不空,因爲他沒有方便下手的功夫。你有這四步漸次,懂得道理下手用功,用到「諸幻雖盡,不入斷滅」的時候,你回光返照,再照那方便、漸次,還是多余的。因爲就怕你不知道是幻化的,「知幻即離」,作什麼方便?就怕你不是真知,所以「知是空華」的「知」,我前面解釋得很詳細,「知」不是十信位的名字覺,不是叁賢位的相似覺,不是十地菩薩、等覺菩薩的分證覺。這是最高如來的知,是究竟覺,他到這個時候,「知幻即離」,一下子就離開了,何必作什麼方便呢?
「離幻即覺」,覺性本在,爲什麼要修行用功呢?修行用功是要離幻,也就是破無明、斷煩惱,圓覺妙性本來現現成成,不欠不缺,不是你沒有圓覺,修出來圓覺,你離了幻法,覺性就現前。可是要有功夫才行,不是頓超的根機,你就得用漸次,佛說四個步驟,比如你要上大殿,得一步一步走四個臺階,才能到達佛殿,但是會武術的人,一步跨過四個臺階很容易。這就是說,你能知道幻就離開,還作什麼方便?你離了幻,即是覺,還有什麼漸次?還是合到文殊師利菩薩章頓超法門上。
「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幻境離開,幻心離開,幻智離開,幻覺離開,諸幻離開,講到這兒長行文講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再說偈頌,要重宣此義,叫重頌。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衆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
這跟長行文一樣,翻譯的人沒有注意,圓覺妙心不應該加上「如來」二字,前面長行文詳細解釋過了。圓覺妙性是一切衆生的本性,但是衆生不知,如來皆知,所以叫如來的圓覺心。「建立」就是生出來,但只作「依」字講,依圓覺心而建立,並不是由圓覺心生出來虛幻無明,無明不從圓覺心生,它是依著圓覺心建立的,這叫做「無真不成妄」,有真的圓覺心,才有虛妄的無明,下面再說譬喻。
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空華若複滅,虛空本不動。
「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好像虛空花,是依著虛空才有相,沒有虛空,現不出空花相,你盡管有病眼,沒有虛空看不出來空花,所以無明不是圓覺心生的,是依著圓覺心建立的,有圓覺心才能建立無明。
「空華若複滅,虛空本不動。」滅是滅幻化的空花,滅幻性的無明,把空花、無明滅盡,一切都滅盡,還修什麼呢?虛空之性本來不生,本來不滅。空花是由你的病眼生的,你把眼睛治好,空花滅了,滅是從你眼睛滅的,虛空從來沒有生花,哪有花滅呢?所以虛空之性從來不動。你一念妄動,生了無明,無明滅了,圓覺心沒有動。
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
「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從」作「依」字講。一切諸幻法,都是依著一切覺性生出來的,你最後有一個幻智存在,覺性不圓滿;有一個幻覺存在,覺性不圓滿。要是幻法都滅了,圓覺妙性圓滿了。
「覺心不動故」,因爲圓覺妙心,從來沒有被無明所動,無明生,它不動;無明滅,它也沒動。這時候一切幻化的無明都滅盡了,覺性圓滿了,覺心本來不動。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假若你是與會的諸大菩薩,乃至末世修大乘的衆生,你應當遠離諸幻。第一個次第,先離幻境,要發堅固遠離心,把虛幻的境界遠離開。第二個次第,離幻心,第叁個次第,離幻智,離幻心的智慧也得遠離開。第四個次第,離幻覺,還有離幻智的覺心在,你一執著覺心,不是圓覺,還是幻覺,還要離開,這個時候諸幻統統離開了。
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再說個譬喻,「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木中生火,等到木盡,火也滅了,譬如那四個漸次,兩木相因,能鑽的木,譬如遠離心;所鑽的木,譬如遠離境,結果火鑽出來,兩個木都燒盡,兩個次第幻境、幻心都空掉了。還有個智慧在,就是還有點灰在。灰飛了,還有個覺在,就是還有飄渺的輕煙余留在虛空。灰飛煙滅,灰飛了,煙也滅了,這個時候清淨了。「覺則無漸次」,怕你不覺,才說方便、漸次;一覺,「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都是用「知」,知就是覺。你只要一覺,一切幻化諸法統統離開,有什麼漸次、一步一步的步驟呢?「方便亦如是」,方便也是一樣,虛幻的境界你離不開,非假方便功夫不行,堅固執持遠離心,就是方便,因爲你不覺才加方便,覺了還有什麼方便呢?講到這兒偈頌講完。
上面講了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兩章,接著講第叁章普眼菩薩章,普眼菩薩章經文很長,先把大意說一下,普眼菩薩慈悲,請佛權巧方便詳細演說方便次第。佛大慈大悲,從凡夫最初下手說起,一直說到成佛爲止,就像我們搭乘長途車,從起站,一直說到終站,中途一站一站都說明白。前面從凡夫下手,我們還容易了解,說到後面佛菩薩的境界,尤其修到法界觀,一點相不許著,入到玄奧之門,很難懂!
我告訴同學,聽了以後,要看《講義》,尤其要注意科文,等到空法相的時候,世間法相、出世間法相,每一個法相不可能都詳細講,可是圓瑛法師慈悲得很,他的《講義》都有解釋,你要詳細看,把《講義》看完,接著看《直解》,當作參考,看完了以後,回頭再看《講義》,對著經文一段一段研究。
我昨天看《講義》解釋的小字,戴著眼鏡看不見,把眼鏡拿下來,我平常左眼焦距不對,都用右眼看注解,把右眼看瞎了,現在只能用焦距不對的左眼硬看,看了一行,錯過了兩叁行,還是繼續看下去,看得上火,牙床都腫起來。我講經幾十年,《圓覺經》講了好多遍,研究得很熟,要講經我還是這樣看,你們初學者,怎能不看呢?《佛遺教經》說:「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我好像良好的醫生,知道你生什麼病,告訴你吃什麼藥,你不吃,不是醫生的過錯。我是導師,指導你走正路,你聽了以後不走,不是我導師的過錯。你們不會用功,我只能指導你,用功得靠你自己。《講義》的注解我看了,你不看還是不懂。所以普眼菩薩章,《講義》至少要看二遍,能看叁遍更好,不然我講到後面你聽不懂,簡直像在念大悲咒一樣,籠統就過去了,這些都是勸修的話,接著講經文。
于是普眼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這是請開示的禮節,跟前面一樣,下面就請開示了。
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雲何思惟?雲何住持?衆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這請問雖然是爲與會的諸菩薩,諸菩薩來參加法會,他們雖然會了還是要聽,聽了可以去轉*輪。實際是憫念末法時代的衆生,去佛遙遠,親近不到善知識,想要修行,找不到下手地方。「演說菩薩修行漸次」,「演說」,開演詳說,就是詳細地說。因爲前面文殊師利菩薩章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就算了生死嗎?經文講得很好,菩薩都聽得懂,末世衆生能否聽得懂呢?所以普賢菩薩替我們請求,怎樣的方便?怎樣的漸次?如來就說四個漸次,一、遠離幻境,二、遠離幻心,叁、遠離幻智,四、遠離幻覺。覺對著一切幻法,它還是個幻,你執著有一個覺,還是不對,也要離開。漸次怎麼解釋呢?還是解到「知是空華,即無輪轉」,頓超上。「知幻即離,不作方便」,就怕你不知道是幻化,你知道是幻化,還不遠離嗎?「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你不能覺悟,是執著幻化是真實的,你現在遠離了幻化,就覺悟了,還有什麼漸次呢?
前面說有四個漸次,「堅執持遠離心」,是第一個漸次,要遠離幻境,身心所對的六塵境界如幻如化,要遠離,怎麼遠離法?堅固執持遠離的道心,才能把幻境遠離開,這是個方便。怎樣堅固執持?還沒有詳細說明,就算有那四個漸次,還是沒法下手,你要堅持你的道心,怎樣下手?末法時代的衆生沒有智慧,普眼菩薩請佛詳細說明,菩薩修行的漸次,上面是總問,下面是別問。
「雲何思惟?」第一個別問,怎樣思惟?思惟就是觀想,也叫觀行。聽明白是聞慧,這裏用思慧,怎樣修觀想、觀行呢?「雲何住持?」第二個別問,怎樣能安住在正法上,只有進步不會退步?「衆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第叁個別問,要修行證果,先要悟理,悟後起修。開悟就是張開眼睛,路認識得很清楚,才不會走錯路。沒有開悟,盲修瞎練,走錯路不知道;墮坑落塹,更不知道,所以用功修行先求開悟。禅宗有頓禅、漸禅,頓禅就是六祖大師這一派,你修行要了生死,先求開悟,悟了理再起修,那很容易!「知是空華」的「知」,就是開悟的知;「知幻即離」的「知」,也是開悟的知,那他還不會修嗎?所以信解行證的解,就是解悟,不是依文解義的解,不是分別心的解,解悟以後再起修,才是真修。真修還不是實證,你再去證果,一定會證道,所以先求開悟,求開悟不容易,有什麼方便方法令衆生開悟呢?這都是替我們請問的。
世尊!若彼衆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叁昧,心生迷悶,即于…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