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觉,亦无渐次。」再把渐次的行门,合到文殊师利菩萨章,「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接到顿超的法门上。所以你解释四步渐次的时候,还是有方便、有渐次,你把「坚执持远离心」方便下手的功夫忽略掉,末法时代的众生不会用功,「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尽说些大话,结果做起来,一空也不空,因为他没有方便下手的功夫。你有这四步渐次,懂得道理下手用功,用到「诸幻虽尽,不入断灭」的时候,你回光返照,再照那方便、渐次,还是多余的。因为就怕你不知道是幻化的,「知幻即离」,作什么方便?就怕你不是真知,所以「知是空华」的「知」,我前面解释得很详细,「知」不是十信位的名字觉,不是三贤位的相似觉,不是十地菩萨、等觉菩萨的分证觉。这是最高如来的知,是究竟觉,他到这个时候,「知幻即离」,一下子就离开了,何必作什么方便呢?
「离幻即觉」,觉性本在,为什么要修行用功呢?修行用功是要离幻,也就是破无明、断烦恼,圆觉妙性本来现现成成,不欠不缺,不是你没有圆觉,修出来圆觉,你离了幻法,觉性就现前。可是要有功夫才行,不是顿超的根机,你就得用渐次,佛说四个步骤,比如你要上大殿,得一步一步走四个台阶,才能到达佛殿,但是会武术的人,一步跨过四个台阶很容易。这就是说,你能知道幻就离开,还作什么方便?你离了幻,即是觉,还有什么渐次?还是合到文殊师利菩萨章顿超法门上。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幻境离开,幻心离开,幻智离开,幻觉离开,诸幻离开,讲到这儿长行文讲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再说偈颂,要重宣此义,叫重颂。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
这跟长行文一样,翻译的人没有注意,圆觉妙心不应该加上「如来」二字,前面长行文详细解释过了。圆觉妙性是一切众生的本性,但是众生不知,如来皆知,所以叫如来的圆觉心。「建立」就是生出来,但只作「依」字讲,依圆觉心而建立,并不是由圆觉心生出来虚幻无明,无明不从圆觉心生,它是依着圆觉心建立的,这叫做「无真不成妄」,有真的圆觉心,才有虚妄的无明,下面再说譬喻。
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
「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好像虚空花,是依着虚空才有相,没有虚空,现不出空花相,你尽管有病眼,没有虚空看不出来空花,所以无明不是圆觉心生的,是依着圆觉心建立的,有圆觉心才能建立无明。
「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灭是灭幻化的空花,灭幻性的无明,把空花、无明灭尽,一切都灭尽,还修什么呢?虚空之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空花是由你的病眼生的,你把眼睛治好,空花灭了,灭是从你眼睛灭的,虚空从来没有生花,哪有花灭呢?所以虚空之性从来不动。你一念妄动,生了无明,无明灭了,圆觉心没有动。
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
「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从」作「依」字讲。一切诸幻法,都是依着一切觉性生出来的,你最后有一个幻智存在,觉性不圆满;有一个幻觉存在,觉性不圆满。要是幻法都灭了,圆觉妙性圆满了。
「觉心不动故」,因为圆觉妙心,从来没有被无明所动,无明生,它不动;无明灭,它也没动。这时候一切幻化的无明都灭尽了,觉性圆满了,觉心本来不动。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假若你是与会的诸大菩萨,乃至末世修大乘的众生,你应当远离诸幻。第一个次第,先离幻境,要发坚固远离心,把虚幻的境界远离开。第二个次第,离幻心,第三个次第,离幻智,离幻心的智慧也得远离开。第四个次第,离幻觉,还有离幻智的觉心在,你一执着觉心,不是圆觉,还是幻觉,还要离开,这个时候诸幻统统离开了。
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再说个譬喻,「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木中生火,等到木尽,火也灭了,譬如那四个渐次,两木相因,能钻的木,譬如远离心;所钻的木,譬如远离境,结果火钻出来,两个木都烧尽,两个次第幻境、幻心都空掉了。还有个智慧在,就是还有点灰在。灰飞了,还有个觉在,就是还有飘渺的轻烟余留在虚空。灰飞烟灭,灰飞了,烟也灭了,这个时候清净了。「觉则无渐次」,怕你不觉,才说方便、渐次;一觉,「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知幻即离,离幻即觉。」都是用「知」,知就是觉。你只要一觉,一切幻化诸法统统离开,有什么渐次、一步一步的步骤呢?「方便亦如是」,方便也是一样,虚幻的境界你离不开,非假方便功夫不行,坚固执持远离心,就是方便,因为你不觉才加方便,觉了还有什么方便呢?讲到这儿偈颂讲完。
上面讲了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两章,接着讲第三章普眼菩萨章,普眼菩萨章经文很长,先把大意说一下,普眼菩萨慈悲,请佛权巧方便详细演说方便次第。佛大慈大悲,从凡夫最初下手说起,一直说到成佛为止,就像我们搭乘长途车,从起站,一直说到终站,中途一站一站都说明白。前面从凡夫下手,我们还容易了解,说到后面佛菩萨的境界,尤其修到法界观,一点相不许着,入到玄奥之门,很难懂!
我告诉同学,听了以后,要看《讲义》,尤其要注意科文,等到空法相的时候,世间法相、出世间法相,每一个法相不可能都详细讲,可是圆瑛法师慈悲得很,他的《讲义》都有解释,你要详细看,把《讲义》看完,接着看《直解》,当作参考,看完了以后,回头再看《讲义》,对着经文一段一段研究。
我昨天看《讲义》解释的小字,戴着眼镜看不见,把眼镜拿下来,我平常左眼焦距不对,都用右眼看注解,把右眼看瞎了,现在只能用焦距不对的左眼硬看,看了一行,错过了两三行,还是继续看下去,看得上火,牙床都肿起来。我讲经几十年,《圆觉经》讲了好多遍,研究得很熟,要讲经我还是这样看,你们初学者,怎能不看呢?《佛遗教经》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我好像良好的医生,知道你生什么病,告诉你吃什么药,你不吃,不是医生的过错。我是导师,指导你走正路,你听了以后不走,不是我导师的过错。你们不会用功,我只能指导你,用功得靠你自己。《讲义》的注解我看了,你不看还是不懂。所以普眼菩萨章,《讲义》至少要看二遍,能看三遍更好,不然我讲到后面你听不懂,简直像在念大悲咒一样,笼统就过去了,这些都是劝修的话,接着讲经文。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这是请开示的礼节,跟前面一样,下面就请开示了。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这请问虽然是为与会的诸菩萨,诸菩萨来参加法会,他们虽然会了还是要听,听了可以去转*轮。实际是悯念末法时代的众生,去佛遥远,亲近不到善知识,想要修行,找不到下手地方。「演说菩萨修行渐次」,「演说」,开演详说,就是详细地说。因为前面文殊师利菩萨章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就算了生死吗?经文讲得很好,菩萨都听得懂,末世众生能否听得懂呢?所以普贤菩萨替我们请求,怎样的方便?怎样的渐次?如来就说四个渐次,一、远离幻境,二、远离幻心,三、远离幻智,四、远离幻觉。觉对着一切幻法,它还是个幻,你执着有一个觉,还是不对,也要离开。渐次怎么解释呢?还是解到「知是空华,即无轮转」,顿超上。「知幻即离,不作方便」,就怕你不知道是幻化,你知道是幻化,还不远离吗?「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你不能觉悟,是执着幻化是真实的,你现在远离了幻化,就觉悟了,还有什么渐次呢?
前面说有四个渐次,「坚执持远离心」,是第一个渐次,要远离幻境,身心所对的六尘境界如幻如化,要远离,怎么远离法?坚固执持远离的道心,才能把幻境远离开,这是个方便。怎样坚固执持?还没有详细说明,就算有那四个渐次,还是没法下手,你要坚持你的道心,怎样下手?末法时代的众生没有智慧,普眼菩萨请佛详细说明,菩萨修行的渐次,上面是总问,下面是别问。
「云何思惟?」第一个别问,怎样思惟?思惟就是观想,也叫观行。听明白是闻慧,这里用思慧,怎样修观想、观行呢?「云何住持?」第二个别问,怎样能安住在正法上,只有进步不会退步?「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第三个别问,要修行证果,先要悟理,悟后起修。开悟就是张开眼睛,路认识得很清楚,才不会走错路。没有开悟,盲修瞎练,走错路不知道;堕坑落堑,更不知道,所以用功修行先求开悟。禅宗有顿禅、渐禅,顿禅就是六祖大师这一派,你修行要了生死,先求开悟,悟了理再起修,那很容易!「知是空华」的「知」,就是开悟的知;「知幻即离」的「知」,也是开悟的知,那他还不会修吗?所以信解行证的解,就是解悟,不是依文解义的解,不是分别心的解,解悟以后再起修,才是真修。真修还不是实证,你再去证果,一定会证道,所以先求开悟,求开悟不容易,有什么方便方法令众生开悟呢?这都是替我们请问的。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