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末世,使众生得圆顿大法的利益。
接着讲第二章,普贤菩萨章。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这是请法的仪式,前面已讲过,这里不需再讲。《圆觉经》是略本《华严经》,布局与《华严经》一样,《华严经》以文殊、普贤两位大菩萨为首领,华严三圣,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左辅右弼两位大菩萨,一位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一位是大行普贤菩萨。《圆觉经》,圆觉三圣,中间婆伽婆佛是报身佛,旁边还是文殊、普贤两位大菩萨,跟华严三圣一样,有文殊师利菩萨的大智,普贤菩萨的大行,大智大行合起来才能成佛,这一章是普贤菩萨替我们请法。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普贤菩萨首先为与会的诸菩萨请问,实际那些菩萨都懂这些道理,实在是为末法时代的众生请问。末法时代有大乘根性的众生,想要修大乘法,听到文殊师利菩萨章,要修清净的觉行,不可以执有,也不可以执无,这叫清净的境界。清净的境界怎样修行呢?「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你知就好了,那是上根利智的众生,末法时代也有中下大乘善根的众生,根本就不能知,顿超不来,得有渐次的法门,众生怎么下手修行呢?下面普贤菩萨就请问佛。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下面连着问三个问题,这是第一个问题,听到文殊师利菩萨章:「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一切法都是空中花,心外的境界是幻化不实在,身体是四大假合,心是六尘缘影,也是幻化不实在。那么现在末法时代的众生要修行,得依着他的身体、他的心去修行,众生的身体是幻化,众生的心是幻化,他所修的行门,也是幻化的行门,怎样依着如幻的身心,修如幻的行门呢?普贤菩萨不是不了解,是众生不了解,替我们请问。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这是第二个问题,假若心外的幻境、里面的身心,一切都是诸幻之性,都把它灭尽,外面的境界没有了,身体没有了,心也没有了,修行不是得用心修吗?没有心,没有能修的众生,怎么有所修的如幻行门呢?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这是第三个问题,假若一切外境如幻,里面的身心也如幻,一切都是假的,也就是一切本来空,还修什么呢?假若众生本来不修行,那糟糕了,众生流转生死,居于幻化的境界,他从来不了知是如幻的境界,把境界当成真实的,天天起惑造业,随业受报,轮转不休,他的妄想心,什么时候能得到解脱呢?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接着再总问:「愿为末世一切众生」,所以前面为与会菩萨是带着说的,实在是关心我们末世众生,去佛太远,亲近不到善知识,闻法的因缘很难,所以末世假如有善根众生修大乘法,他不会修怎么办呢?「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问作何方便?作何渐次?前面文殊师利菩萨章是顿超法门,「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很简单,一下子顿超过去了,可是其他中下根的众生够不上,得有下手的方便,第一步怎样,第二步怎样,第三步怎样,得有次第,末世众生才能永离幻化,不然幻化是幻化,永远不能解脱。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还是表示请法的仪轨、请法的恭敬。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世尊先赞叹普贤菩萨问得好!「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就是修行如幻三昧,修行三昧也是如幻的。「方便渐次」,他问两个问题:一个方便,一个渐次。如来答复也是一个方便,一个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有下手的前方便,再有次第,有了修行的步骤,就可以用功进步,永远得离诸幻。「如今谛听!当为汝说。」你要详细地听,我说给你听。
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这时候普贤菩萨奉如来的教命大生欢喜,文殊师利菩萨和与会大众十万菩萨,都三业默然,静静谛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第一句经文不好消文,多了「如来」二字,当时翻译的人是依梵文翻译,梵文上一定有如来二字,他没注意到圆觉妙心,是一切众生的本性,不必加上「如来」二字。加上「如来」二字,大家以为成佛以后,圆觉妙性还会生起种种幻化,成佛以后还会当众生。下面弥勒菩萨章,替我们请问这个问题:成佛以后什么时候再当众生?所以「如来」这个名词一定要研究清楚。圆瑛法师的《讲义》认为「如来」二字,不指住世诸佛,乃指妙心,不变随缘二义。「如」是不变之体,湛然常住;「来」是随缘之用,无为寂灭。体虽不变,用恒随缘;用虽随缘,体原不变,所以叫做「如来」,这样解释对了,但是不懂的人,还是以为如来圆觉妙心,是成佛以后的圆觉妙性再生幻化,那不是成佛以后再变众生吗?所以圆瑛法师的解释,还是不大清楚。
我有一种解释,为什么加上「如来」二字?因为圆觉妙性,人人本有,个个不知,唯如来尽知,所以叫做「如来圆觉妙心」,还是指一切众生的本性,一切众生的圆觉,但是众生不知道,唯有如来知道,所以叫做「如来圆觉妙心」。譬如天文学家,在虚空之中发现一个新的星座,这个星座是本来有的,过去没有人知道,由这位天文学家发现,所以就替这个星座取名,叫某人的星座。所以「如来」二字不是指佛,是指佛发现的圆觉妙心。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种种幻化的境界,幻化的众生,都是依着圆觉妙心生的,不是从圆觉妙心生出来的,下面有一个譬喻。
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
「犹如空华,从空而有」,「从」字作「依」字讲,犹如虚空花,是依着虚空有的,没有虚空,显不出来虚空花,但是虚空里不生空花。从这譬喻你就明白,一切幻化诸法,是依着圆觉妙心生的,而圆觉妙心,不生幻化诸法。一切大乘经都是这个道理,不可以颠倒解释。你解释错了,证了圆觉,圆觉要生幻化之法,成了佛以后还得当众生,永远没完没了。空花不是从虚空里生,是由你的病眼生的,但是没有虚空生不出来,它得依着虚空才有,所以「从」字不作「由」字讲,由空而生就错了,是依空而生。
「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依着幻来修幻,幻化诸法,这些虚幻的境界灭尽了,幻心也灭了,谁修行呢?这里佛就答复普贤菩萨,好像空中花是幻化的,空中花虽然灭了,空性不会断灭,因为虚空之性本来清净不坏。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一切众生的幻心,还得依着如幻的修行才能灭尽。「诸幻灭尽,觉心不动。」幻境、幻心都灭尽了,圆觉清净妙心不动,等于虚空不动一样。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再把觉取消,你执着觉还是幻,你要晓得一切名词都是对待假立。「依幻说觉,亦名为幻」,依着幻法,才说有觉,没有幻,觉也建立不起来,《楞严经》讲:「相见无性,同于交芦。」像两枝芦苇交叉才能站立起来,你把一枝芦苇拿开,另一枝芦苇站不住,就倒下来。觉是依着幻建立的,佛教的哲学,就是这里高深,什么叫做觉呢?不是幻就是觉,现在没有幻了,你对谁说觉呢?说不来了。譬如社会上有好人、坏人,什么叫做好人?不是坏人,就叫好人。社会上没有坏人,好人的名词也建立不起来。再进一步讲,对着不出家的人,我们叫出家人,要是全世界的人都出家,比方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不能说谁是出家人,因为那里没有在家人,出家人的名字怎么建立?你把幻法灭尽,觉也是如幻,也是幻化不实的。
再进一步,「若说有觉,犹未离幻」,一切众生的法都是幻化不实,众生的法灭尽了,觉心不动,你执着有觉心,还是幻法,譬如我们的眼睛清净无尘,不容许有沙子,再细的沙子飞到眼睛里都不行。纵然最细、最名贵的金粉,掉到眼睛里,照样受不了。所谓:「金屑虽贵,落眼成尘。」金屑虽然名贵,落到你眼睛里,还是变成微尘。清净觉性,不容许有幻,也不容许有觉,这叫做一法不立,一切皆空,要把它空得干干净净。幻法没有,但是你说觉性也没有,又错了,「说无觉者,亦复如是。」因为你执有,叫增益谤;你执无,叫灭损谤。觉性清净平等,你给它增加一部份不可以,你给它减少一部分也不可以,你心里动有的念,动无的念,没有离开念,有念就是凡夫,无念才是如来,你说有觉不对,说无觉也不对,这就是禅宗说的:「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你一开口,讲是这样,错误;你动了念头,说是那样,也错误。佛法不是你说的,佛法不是你想的,你开口就错,动了念头就错。圆教大乘,不落断灭,你落于断灭,就是大错。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不动」,不被有所动,不被无所动。你生心动念,一动就是业,《大乘起信论》三细六粗,第一、业相,就是动相,你一动念,妄心生起。觉心不动,不为幻法所动,不为觉法所动;不为有觉所动,不…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