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P14

  ..續本文上一頁到末世,使衆生得圓頓大法的利益。

  接著講第二章,普賢菩薩章。

  于是普賢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這是請法的儀式,前面已講過,這裏不需再講。《圓覺經》是略本《華嚴經》,布局與《華嚴經》一樣,《華嚴經》以文殊、普賢兩位大菩薩爲首領,華嚴叁聖,中間是毗盧遮那佛,左輔右弼兩位大菩薩,一位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一位是大行普賢菩薩。《圓覺經》,圓覺叁聖,中間婆伽婆佛是報身佛,旁邊還是文殊、普賢兩位大菩薩,跟華嚴叁聖一樣,有文殊師利菩薩的大智,普賢菩薩的大行,大智大行合起來才能成佛,這一章是普賢菩薩替我們請法。

  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雲何修行?

  普賢菩薩首先爲與會的諸菩薩請問,實際那些菩薩都懂這些道理,實在是爲末法時代的衆生請問。末法時代有大乘根性的衆生,想要修大乘法,聽到文殊師利菩薩章,要修清淨的覺行,不可以執有,也不可以執無,這叫清淨的境界。清淨的境界怎樣修行呢?「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你知就好了,那是上根利智的衆生,末法時代也有中下大乘善根的衆生,根本就不能知,頓超不來,得有漸次的法門,衆生怎麼下手修行呢?下面普賢菩薩就請問佛。

  世尊!若彼衆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雲何以幻還修于幻?

  下面連著問叁個問題,這是第一個問題,聽到文殊師利菩薩章:「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一切法都是空中花,心外的境界是幻化不實在,身體是四大假合,心是六塵緣影,也是幻化不實在。那麼現在末法時代的衆生要修行,得依著他的身體、他的心去修行,衆生的身體是幻化,衆生的心是幻化,他所修的行門,也是幻化的行門,怎樣依著如幻的身心,修如幻的行門呢?普賢菩薩不是不了解,是衆生不了解,替我們請問。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爲修行?雲何複說修行如幻?

  這是第二個問題,假若心外的幻境、裏面的身心,一切都是諸幻之性,都把它滅盡,外面的境界沒有了,身體沒有了,心也沒有了,修行不是得用心修嗎?沒有心,沒有能修的衆生,怎麼有所修的如幻行門呢?

  若諸衆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雲何解脫?

  這是第叁個問題,假若一切外境如幻,裏面的身心也如幻,一切都是假的,也就是一切本來空,還修什麼呢?假若衆生本來不修行,那糟糕了,衆生流轉生死,居于幻化的境界,他從來不了知是如幻的境界,把境界當成真實的,天天起惑造業,隨業受報,輪轉不休,他的妄想心,什麼時候能得到解脫呢?

  願爲末世一切衆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衆生永離諸幻?

  接著再總問:「願爲末世一切衆生」,所以前面爲與會菩薩是帶著說的,實在是關心我們末世衆生,去佛太遠,親近不到善知識,聞法的因緣很難,所以末世假如有善根衆生修大乘法,他不會修怎麼辦呢?「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衆生永離諸幻?」問作何方便?作何漸次?前面文殊師利菩薩章是頓超法門,「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很簡單,一下子頓超過去了,可是其他中下根的衆生夠不上,得有下手的方便,第一步怎樣,第二步怎樣,第叁步怎樣,得有次第,末世衆生才能永離幻化,不然幻化是幻化,永遠不能解脫。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這還是表示請法的儀軌、請法的恭敬。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菩薩如幻叁昧,方便漸次,令諸衆生得離諸幻。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世尊先贊歎普賢菩薩問得好!「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菩薩如幻叁昧」,就是修行如幻叁昧,修行叁昧也是如幻的。「方便漸次」,他問兩個問題:一個方便,一個漸次。如來答複也是一個方便,一個漸次。「令諸衆生得離諸幻」,有下手的前方便,再有次第,有了修行的步驟,就可以用功進步,永遠得離諸幻。「如今谛聽!當爲汝說。」你要詳細地聽,我說給你聽。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這時候普賢菩薩奉如來的教命大生歡喜,文殊師利菩薩和與會大衆十萬菩薩,都叁業默然,靜靜谛聽。

  善男子!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第一句經文不好消文,多了「如來」二字,當時翻譯的人是依梵文翻譯,梵文上一定有如來二字,他沒注意到圓覺妙心,是一切衆生的本性,不必加上「如來」二字。加上「如來」二字,大家以爲成佛以後,圓覺妙性還會生起種種幻化,成佛以後還會當衆生。下面彌勒菩薩章,替我們請問這個問題:成佛以後什麼時候再當衆生?所以「如來」這個名詞一定要研究清楚。圓瑛法師的《講義》認爲「如來」二字,不指住世諸佛,乃指妙心,不變隨緣二義。「如」是不變之體,湛然常住;「來」是隨緣之用,無爲寂滅。體雖不變,用恒隨緣;用雖隨緣,體原不變,所以叫做「如來」,這樣解釋對了,但是不懂的人,還是以爲如來圓覺妙心,是成佛以後的圓覺妙性再生幻化,那不是成佛以後再變衆生嗎?所以圓瑛法師的解釋,還是不大清楚。

  我有一種解釋,爲什麼加上「如來」二字?因爲圓覺妙性,人人本有,個個不知,唯如來盡知,所以叫做「如來圓覺妙心」,還是指一切衆生的本性,一切衆生的圓覺,但是衆生不知道,唯有如來知道,所以叫做「如來圓覺妙心」。譬如天文學家,在虛空之中發現一個新的星座,這個星座是本來有的,過去沒有人知道,由這位天文學家發現,所以就替這個星座取名,叫某人的星座。所以「如來」二字不是指佛,是指佛發現的圓覺妙心。

  「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種種幻化的境界,幻化的衆生,都是依著圓覺妙心生的,不是從圓覺妙心生出來的,下面有一個譬喻。

  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

  「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從」字作「依」字講,猶如虛空花,是依著虛空有的,沒有虛空,顯不出來虛空花,但是虛空裏不生空花。從這譬喻你就明白,一切幻化諸法,是依著圓覺妙心生的,而圓覺妙心,不生幻化諸法。一切大乘經都是這個道理,不可以顛倒解釋。你解釋錯了,證了圓覺,圓覺要生幻化之法,成了佛以後還得當衆生,永遠沒完沒了。空花不是從虛空裏生,是由你的病眼生的,但是沒有虛空生不出來,它得依著虛空才有,所以「從」字不作「由」字講,由空而生就錯了,是依空而生。

  「幻華雖滅,空性不壞。」依著幻來修幻,幻化諸法,這些虛幻的境界滅盡了,幻心也滅了,誰修行呢?這裏佛就答複普賢菩薩,好像空中花是幻化的,空中花雖然滅了,空性不會斷滅,因爲虛空之性本來清淨不壞。

  衆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衆生幻心,還依幻滅」,一切衆生的幻心,還得依著如幻的修行才能滅盡。「諸幻滅盡,覺心不動。」幻境、幻心都滅盡了,圓覺清淨妙心不動,等于虛空不動一樣。

  依幻說覺,亦名爲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複如是。是故幻滅,名爲不動。

  再把覺取消,你執著覺還是幻,你要曉得一切名詞都是對待假立。「依幻說覺,亦名爲幻」,依著幻法,才說有覺,沒有幻,覺也建立不起來,《楞嚴經》講:「相見無性,同于交蘆。」像兩枝蘆葦交叉才能站立起來,你把一枝蘆葦拿開,另一枝蘆葦站不住,就倒下來。覺是依著幻建立的,佛教的哲學,就是這裏高深,什麼叫做覺呢?不是幻就是覺,現在沒有幻了,你對誰說覺呢?說不來了。譬如社會上有好人、壞人,什麼叫做好人?不是壞人,就叫好人。社會上沒有壞人,好人的名詞也建立不起來。再進一步講,對著不出家的人,我們叫出家人,要是全世界的人都出家,比方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不能說誰是出家人,因爲那裏沒有在家人,出家人的名字怎麼建立?你把幻法滅盡,覺也是如幻,也是幻化不實的。

  再進一步,「若說有覺,猶未離幻」,一切衆生的法都是幻化不實,衆生的法滅盡了,覺心不動,你執著有覺心,還是幻法,譬如我們的眼睛清淨無塵,不容許有沙子,再細的沙子飛到眼睛裏都不行。縱然最細、最名貴的金粉,掉到眼睛裏,照樣受不了。所謂:「金屑雖貴,落眼成塵。」金屑雖然名貴,落到你眼睛裏,還是變成微塵。清淨覺性,不容許有幻,也不容許有覺,這叫做一法不立,一切皆空,要把它空得幹幹淨淨。幻法沒有,但是你說覺性也沒有,又錯了,「說無覺者,亦複如是。」因爲你執有,叫增益謗;你執無,叫滅損謗。覺性清淨平等,你給它增加一部份不可以,你給它減少一部分也不可以,你心裏動有的念,動無的念,沒有離開念,有念就是凡夫,無念才是如來,你說有覺不對,說無覺也不對,這就是禅宗說的:「開口即錯,動念即乖。」你一開口,講是這樣,錯誤;你動了念頭,說是那樣,也錯誤。佛法不是你說的,佛法不是你想的,你開口就錯,動了念頭就錯。圓教大乘,不落斷滅,你落于斷滅,就是大錯。

  「是故幻滅,名爲不動。」「不動」,不被有所動,不被無所動。你生心動念,一動就是業,《大乘起信論》叁細六粗,第一、業相,就是動相,你一動念,妄心生起。覺心不動,不爲幻法所動,不爲覺法所動;不爲有覺所動,不…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