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正知正见,见惑一破一起破,证初果。思惑,三界分九地,每一地分九品,一共八十一品思惑。欲界九品思惑最难破,要破前六品,才能证二果;破后三品,才能证三果。超出欲界,到色界第四禅最高有五层天,叫做五不还天,三果圣人住那儿,因为他还有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未断,三界出不去,但是到了色界天,烦恼轻得很,七十二品思惑,很容易断掉,就证四果。
你懂得这个道理,就知道我们学大乘佛法,学到这也空,那也空,《梵网经》说:「口便说空,行在有中」,你能讲会说,看你的行为,一点也不空。因为欲界的烦恼重,让你说的时候好像开悟,对着境界还是迷,天天讲空,天天动贪瞋痴。三界以内的烦恼,属于枝末无明;三界以外的烦恼,属于根本无明,二乘人不知道。大乘菩萨知道,讲无明,不讲烦恼,根本无明在《大乘起信论》再分:灭相、异相、住相、生相。我执烦恼都空了,才能超出三界,既然我执空了,只剩法执的烦恼,大菩萨用功容易空,空到最后还有一个生相无明,就是十地圆满的等觉菩萨。因为始觉智分四个相:十信位的菩萨,叫名字觉,破灭相无明;三贤位的菩萨叫相似觉,破异相无明;十地位的菩萨,叫分证觉,破住相无明;十地圆满,到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就是正智。
前面讲过,贪瞋痴是欲界众生的烦恼,上二界没有瞋恨心,只有贪烦恼,但他的贪烦恼很轻,只贪爱四禅八定,五欲六尘都不贪。他有愚痴,不知道四禅八定不可执着,他的愚痴烦恼也很轻。等到证到四果,破除我执,超出三界,还有法执烦恼。三贤位的菩萨任运先破我执,我执烦恼破掉了,还有法执烦恼。法执烦恼哪里还有贪瞋痴呢?贪瞋痴都是三界以内的众生才有。超出三界,我执烦恼统统空了,只剩一个法执烦恼,分分空,空到等觉菩萨,还没有成佛,还有生相无明,他执着有正智。我们薄地凡夫具足贪瞋痴,知道不要执着,但是无始劫来的习气断不掉,所以释迦如来为我们示现,最后坐在菩提树下发大愿,不成正觉不起来,加功进行七天七夜,才断掉生相无明,真正离念,《大乘起信论》说:「离念境界,等虚空界。」就是证了法界性,遍满十方,所以生相无明,是无明的根本。正智正慧,你一执着,就是生相无明。圆觉妙性本来具有正智正慧,《大乘起信论》有明文:「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它具足大智慧光明义,有遍照法界义,不是你修出来的,是本来就具有正知正见。《楞严经》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你给它加上一个知,最初一念妄动,就是生相无明,无明从这里开始,越来越深,等到动贪瞋痴,变成欲界的众生。
你不要以为佛法太高深,你只要研究透彻,讲得明白,没有听不懂的。你动贪瞋痴是个妄念,你动智慧,认为自己有正知正见,还是妄念?所以《楞伽经》连如如也要遣掉,正智正慧跟如如理契合在一起,叫如如智证如如理,叫如如。你存了个如如,还是个念,你没有离开念,有念就是众生,无念才是如来。等觉菩萨还叫众生,所以到最后,连如如的念也得去掉。《圆觉经》讲去正知正见,就是「知无空华」的「知」也得去掉。但是你不可以说它无,这还是个念。你说有知,是有知的念;你说无知,又起无知的念。圆觉妙性是清净觉相,不可以有,也不可以无,这才清净。
再看经文,「是则名为因地法行。」正面答复文殊师利菩萨的问题,这就是一切如来在本因地中起的行门,你不这样修行,不随顺清净圆觉,你成不了佛。诸位同学:你要庆幸自己种有大乘善根,而且是圆顿善根,才能听到《大乘起信论》、《圆觉经》,不然盲修瞎练,无益苦行。我出家六十年,到台湾三十年,大陆叫吃素,台湾话叫呷菜。我在屏东看见一个呷苦菜的,他不吃饭,不吃馒头,不吃白菜豆腐,什么菜也不吃,只吃蕃薯,你说苦不苦呢?真苦啊!能不能苦出个佛来?呷蕃薯,不是成佛的正因,要是呷蕃薯能呷出个佛来,成佛太简单了。发愿成佛的人,吃蕃薯吃苦菜,连油盐都不吃,结果是无益的苦行,一点利益都得不到,怎么能成佛呢?你得随顺清净圆觉,远离一切相,远离一切念,外面的相离开,里面的念也要离开,这样修才是成佛的正因。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要随顺清净圆觉,不许执着有,也不许执着无,才不落修大乘作、止、任、灭四种病。发清净心,圆照清净觉相,才能证得清净圆觉。「末世众生以此修行,不堕邪见。」你依着文殊师利菩萨章讲的修行,才不落于邪见。
长行文讲完,再讲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偈就是偈颂,偈颂在十二分教里面,叫十二分经,有二种,一种孤起颂,孤是单独的意思,不说长行,单独起偈颂。二种重颂,是颂长行文的。这是属于重颂,为什么要重颂呢?有三种道理:一、以应机故:众生根机不一样,有人喜欢长行文,有人喜欢偈颂,就像中国研究文学的人,有人喜欢作文章,有人喜欢作诗。偈颂等于作诗一样,个人的性格不一样,根机不一样,爱偈颂的根机,就跟他说偈颂。二、易摄持故:长行文字太多,偈颂简单,句子整齐,都是五个字一句,或七个字一句,容易摄持长行文的义理。三、便后人听故:如来讲经,后来又有人来听,如来不舍任何众生,已经讲过的道理,换个文题说偈颂,再重复一遍,给新来的听,听过的人不觉得厌烦,喜欢再听。, 《圆觉经》只有前两种道理,因为佛是在示现的净土里面说法,十万大菩萨统统来了,如来入了三昧来说法,菩萨入了三昧来听法,等到《圆觉经》说听完毕,大家都出了三昧,没有再来的众生,所以只有前两种道理。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
「文殊汝当知」,佛叫一声当机者文殊师利菩萨,你应当知道,其实就是叫我们应当知道。文殊师利菩萨在长行文中的问题,在偈颂上把问词省掉,直接答复他的问题。「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你问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的法行,一切如来没有两样,佛佛道同。「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最初都是先起正智正慧,认识无明是染法的根本,最后才把无明灭掉。
知彼如空华,即能免轮转。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
「知彼如空华,即能免轮转。」众生轮转生死是个大苦,不知道一切法如空花,现在你依正智正慧,了达由无明生出来一切法,都是空中花,无明根本没有本体,所生出来的法,哪有实在的?无明就是梦心,由梦心生出来的梦境,哪有实在的?你了达一切法都等于虚空花,不起惑、不造业,就不会受报,怎么会轮转生死?
「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有人说:一切法明明存在,哪里没有呢?那是你的无明心在用事,等于你在作梦一样,梦中觉得一切都实实在在有,等你醒时,一切境界都没有了。所以我们现在无明没断,被无明所转,看见一切法,人人物物都有,一样都空不掉。你把无明断掉,等于梦醒,一切法皆空,本来都是虚空花。这里是譬喻作梦的人,梦中一切都是有的,等你醒时,究竟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
你要觉悟虚空之性,本来没有花生、没有花灭,因为觉性常常不动,等于虚空性不动一样。
觉徧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你如是觉,证得法界性,遍满十方界,你就成佛道了。
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众幻灭无处」,再进一步讲,灭无明、灭空花,一切法如幻如化,都是幻术变化出来的。印度有一种幻术,能幻化出来任何东西。他拿一条手巾,可以变一匹马,或者一只狗出来,他把法术一收,还是一条手巾,什么也没有,这叫「众幻灭」。灭到哪里去了?本来没有生处,哪有灭处?空中花灭了,灭到哪里呢?根本就是虚空,没有生花,哪有灭处呢?所以众幻灭,没有灭处。
「成道亦无得」,前面讲到究竟成佛道,你执着成佛道,执着有所得,还是妄念,所以《楞严经》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等你成佛,了无所得;有个所得,你没有成佛,因为成佛是离开一切念才成佛的。我得佛道,当然不是贪瞋痴的念,但还是个念,念没有完全离开,怎么成佛呢?所以成了佛道,也不可以执着有佛道可得。
「本性圆满故」,成了佛道,怎么没有所得呢?因为成了佛道,就是证得本性,本性圆满,具足佛道,无欠无缺。过去一念妄动生了无明,由根本无明起枝末无明,才流转生死。现在一空一切空,把无明都空干净,连成佛道最后一念也空掉,这个时候你的本性圆满,有什么可得呢?你过去要是有所失,今天才有所得;本性本来具足,本来圆满,虽然流转生死,本性不动,从来没有失,怎么有所得呢?所以只能说证得,不能说有所得。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菩萨于此中」,菩萨于此大乘行门中,修行就照这个法修。「能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心、道心,你这样发真正的觉心、道心,不会生起修大乘行门的毛病。「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我们末世众生,懂得《圆觉经》的道理,如实修行,决定不会落于邪见。
讲到这里,文殊师利菩萨章讲完,也就是《圆觉经》十二大章讲了第一章,前面讲过「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是《圆觉经》的经心,再深一步讲,连「知是空华」的「知」,也把它空掉,还不可以执着无,那是《圆觉经》最要紧的道理。文殊师利菩萨章是全部《圆觉经》的总纲,你懂得第一章,下面十一章都是跟着第一章发起问题,因为我们是末世的凡夫,执着心大得很,听到文殊师利菩萨章,就会起心动念,这样对吗?那样对吗?所以菩萨替我们请问,请佛解释,好流通…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