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苦,身相、心相都是空中花,把它观空了,哪有生死的果报呢?「非作故无,本性无故。」这叫彻底观空,不是你用功修行把它修无,因为它本来没有。虚空里生了花,我要怎样把虚空花扫除掉?你用不着扫除,虚空花不是你扫除才没有,它本来就没有,你把它观空就好了。
前面分判《圆觉经》为顿敎大乘,就是依照「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这两句是顿超法门,功夫就在「知」字上,学佛分四个步骤:信、解、行、证,第一步,你我都有了信心,第二步你得求解,解释分顿超法门、渐次法门。这里是顿超法门,你要了解顿超法门是即解、即行、即证,后面三个步骤一下子都圆满了。「知是空华」的「知」,是信解行证的「解」,即解、即行、即证,「即无轮转」,不是已经了生脱死,已经成了佛道吗?这个时候身心之相皆空,所以生死大苦,就此了脱。
「非作故无」的「作」是修行,不是你修行才没有,身心之相是空花,生死轮转还是空花。空中本来没有花,并不是你用什么功夫,把虚空打扫清净,把空中花除掉才没有花。空中的花是你病眼生的,你把病眼治好,自然看不到空中花。身心之相、生死轮转,是由你的妄心生出来的。你现在不但是正知,而且是真知,把妄心空掉,哪还有身心之相、生死轮转呢?大家都说佛教太高深了,因为信了佛,不见得修行;天天修行用功,不见得会修行。无明烦恼是从你的妄心生出来,修行用功是断烦恼、破无明,不是修圆觉妙性,圆觉妙性不是你修出来的。你会用功,先降伏你的妄心,再断除你的妄心,妄心没有,无明烦恼空了,无明烦恼本来空,因为没有本体、没有自性。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上句是空外境,下句是空内心。上句的者字是指外面的虚妄之境,下句的者字是指你起正智正慧的心。「彼知觉者」,彼所知觉的妄境,「犹如虚空」,好像虚空,本来没有妄境。下面再空正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你知道一切外境犹如虚空,正智也是空花之相也得空掉。前面讲到「知是空华,即无轮转」高深,「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这两句更是高深,我们用功修行,不是凡夫的不知,也不是外道的邪知,是真正起正知正见,但是不要说你听明白,让你讲经说法,讲得很好,大家觉得你这位法师开悟了,对于外境还是空不掉,说时是悟,对境还迷,这是无始劫来的习气,境界现前就被它转。现在知道外面的境界是空花相,顿超的根机,把它空掉了,内里面还有能知空花的心,这不是贪图外境的妄想心,是知一切外境,犹如虚空的正智慧,你把正智慧保存着还是空花相。
所以《楞伽经》讲:「八识二无我俱遣,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是妄想心,应该遣除掉。「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叫二无我,我空智、法空智是智慧也要空掉。「五法」,是一相、二名、三分别,这是凡夫的境界,应该遣除掉。四正智、五如如是佛法,也要把它空掉,不空掉还是空花相,佛法的高深,就在这里。这就是宗门下说:「若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大乘起信论》说:「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真如法中,空一切相。这是《圆觉经》讲的圆觉妙心,空空洞洞,一无所有,你把妄境空掉,存着一个正智的心在里面,圆觉妙心还是不空。圆觉妙心本来就知道,何必你再加个正智上去?
听《圆觉经》比听《般若经》好,不会让你落到空那一边,下面再一个大翻身。「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这就比「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的意思,更高深。你不能存留一个正智,你也不能存留一个无正智,叫「有无俱遣」。《心经》里面有一句:「诸法空相,不增不减。」诸法的空相,就是《大乘起信论》的真如,就是《圆觉经》的圆觉。圆觉妙心不能增加一分,也不能减少一分,它是平等之相。
越说越高深,越说越难懂,你大乘经听多了就容易了解。先说个譬喻,圆觉妙心什么样子呢?你们听过转八识成四智,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拿大圆镜作一个譬喻,大圆镜有体、有相、有用,它有本体,本体上有光明的相,还有用,能照人照物。大圆镜本身有光明,你不要再给它加上光明,这叫增益;你说它没有光明,没有智慧,这叫减损。谤佛法有两种:一种是增益谤,一种是减损谤。你说有,增加一部分,增益谤,是诽谤佛法;你说空,空就是无,减损谤,还是诽谤佛法。圆觉妙心像大镜子,本身具有光明,能照人照物,你不要再加上能照的东西在上面;你也不能把镜子的体破坏,减少一部分,就没有光明不能照物了。我们本来具足圆觉妙心,你只要静下心来听,没有听不懂的,听懂了你打坐时,再回光返照,圆觉妙性就是真如妙性,是什么样子呢?不可说有,也不可说空。你得深入研究闻思修三慧,听懂了是闻慧,深入研究是思慧,依着修行是修慧。圆觉妙性平等平等,你空外境的时候,当然得用智慧,用「知是空华」的「知」把它空掉。但是你保存了「知是空华」的「知」,多余了一部分,还是空花相,也要把它空掉。
再说个譬喻,你有病,要治病,不能不吃药,药是宝贝;病好,药不要了,你把药保存着,还天天继续吃药,执药成病,另外生一种吃药的病。台湾大家以前营养缺乏,要吃补品,现在生活好过,除了吃好东西以外,还要打营养针,补过了头,得营养太多的病,又要到医院。所以你要空外境,不用正智空不掉,「知是空华」的「知」是宝贝。你「知是空华」以后,「知」不要了,也是空花相。病是假的,药也是假的,但是你不可以说正智没有,因为它有功用。你治病,不能不吃药,但是不能执着药。到这个时候,有无俱遣,有,遣除掉;无,也遣除掉,到这里你就会用功了。
「是则名为净觉随顺。」前面文殊师利菩萨问:如来因地怎么修行?佛答复他:「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圆满关照清净的觉相,从这里下手修行,结果一切如来都成了佛。你不这样用功,你修无量劫也成不了佛,那是成佛的本起因行。现在告诉我们「有无俱遣」,圆照清净觉相,你不可执着有,也不可执着无,你本来具有的圆觉妙性是清净的觉相,有妄境,不清净;有正智,还是不清净。大圆镜子,你把黑墨染上去,镜子不清净,等于妄境不空;你把白粉抹上去,还是被白粉染污。你执着虚妄的境界,被妄境染污;你执着智慧,被智慧染污。佛法的高深就在这里,学佛法好不容易懂得智慧,你得到了一起执着,就变成空花相,圆觉不清净,被正智染污了。什么叫清净觉相呢?清净是一无所有,不是无,因为你心里有正智是妄念,没有正智还是妄念,所以你执着有,被有所染;执着无,被无所染,它不清净。你懂得有无俱遣的道理,圆觉妙性把它打扫得清清净净,才随顺了圆觉妙性。「净觉随顺」是梵语的文法,倒过来就是「随顺净觉」。你这样修行,决定不跟你的圆觉妙性相违背,一定很快会开悟、会证得。顿超法门,即知、即修、即证,就是你与净觉,没有丝毫的违背,完全随顺它的妙性,这样修、这样证,下面再征问起来。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何以故?」虚妄的境界应该遣,正智也要遣,为什么要有无俱遣呢?「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因为圆觉妙性像虚空的性没有空花,虚空花是从你的病眼生出来的,病眼好,虚空花就没有了,跟虚空从来不相干。虚空的性没有动,你不要去增加,也不要去减少。
「如来藏中无起灭故」,什么叫做如来藏呢?真如在缠,名如来藏;真如出缠,名曰法身,那是判到终教渐次的解释,缠就是烦恼,真如出了烦恼,叫做法身。在凡夫份上,真如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可是它被烦恼缠缚,如来含藏到烦恼里面,叫做如来藏。如果你把它解释成带烦恼的圆觉,那你就错了,因为有起有灭,是你的妄想烦恼,如来藏从来没有起没有灭,从来不动。「无知见故」,圆觉妙性在众生份上,叫做如来藏,本具灵知灵觉,就像镜子本来具足光明,不是你修出来的光明,如来藏中没有正知正见,你加上正知正见,是增益谤,是多余的,所以正智也要空掉。圆觉妙性,就是如来藏性,根本没有起灭,没有生死,没有知见,它像镜子本具光明,能照人照物,圆觉妙性并不是你修出来的,它本来具足知见的功用,但是它里面没有知见之相,你一执着,多了知见之相,圆觉妙性就不清净了。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正如法界的本性,是一切法的本性,也就是圆觉妙性,究竟圆满,无欠无缺,不增不减,本来遍满十方。拿《大乘起信论》证明:「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就是离念的境界,妄念只要究竟离清净,真如妙性马上遍满十方。
前面讲因为有了无明,才流转生死,什么叫无明?得把《大乘起信论》研究清楚,它是渐次法门,把无明分生、住、异、灭四种相。我们学佛法才知道有贪瞋痴的烦恼,才知道有无明烦恼这个名词,把无明跟烦恼连贯成一个名词。我们本来就粗心,解释的道理都很粗浅,一提起无明,就以为是烦恼;一提起烦恼,就以为是贪瞋痴,但是贪瞋痴的根本烦恼是灭相无明。
欲界的众生才具足贪瞋痴三根本烦恼,所谓:「上二不行瞋」,上二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只有贪、痴二个烦恼,没有瞋恨心。上二界的贪心、愚痴心,也跟欲界大不相同,我们欲界的众生,贪五欲之乐、六尘之境。上二界的众生,爱色界、无色界的禅定,不贪财、色、名、食、睡,不贪色、声、香、味、触、法。色界,叫色爱住地;无色界,叫无色爱住地,有了爱就有贪,但是那个贪烦恼轻得很,三界邪知邪见的烦恼,小乘人一下子起…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