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苦,身相、心相都是空中花,把它觀空了,哪有生死的果報呢?「非作故無,本性無故。」這叫徹底觀空,不是你用功修行把它修無,因爲它本來沒有。虛空裏生了花,我要怎樣把虛空花掃除掉?你用不著掃除,虛空花不是你掃除才沒有,它本來就沒有,你把它觀空就好了。
前面分判《圓覺經》爲頓敎大乘,就是依照「知是空華,即無輪轉」,這兩句是頓超法門,功夫就在「知」字上,學佛分四個步驟:信、解、行、證,第一步,你我都有了信心,第二步你得求解,解釋分頓超法門、漸次法門。這裏是頓超法門,你要了解頓超法門是即解、即行、即證,後面叁個步驟一下子都圓滿了。「知是空華」的「知」,是信解行證的「解」,即解、即行、即證,「即無輪轉」,不是已經了生脫死,已經成了佛道嗎?這個時候身心之相皆空,所以生死大苦,就此了脫。
「非作故無」的「作」是修行,不是你修行才沒有,身心之相是空花,生死輪轉還是空花。空中本來沒有花,並不是你用什麼功夫,把虛空打掃清淨,把空中花除掉才沒有花。空中的花是你病眼生的,你把病眼治好,自然看不到空中花。身心之相、生死輪轉,是由你的妄心生出來的。你現在不但是正知,而且是真知,把妄心空掉,哪還有身心之相、生死輪轉呢?大家都說佛教太高深了,因爲信了佛,不見得修行;天天修行用功,不見得會修行。無明煩惱是從你的妄心生出來,修行用功是斷煩惱、破無明,不是修圓覺妙性,圓覺妙性不是你修出來的。你會用功,先降伏你的妄心,再斷除你的妄心,妄心沒有,無明煩惱空了,無明煩惱本來空,因爲沒有本體、沒有自性。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上句是空外境,下句是空內心。上句的者字是指外面的虛妄之境,下句的者字是指你起正智正慧的心。「彼知覺者」,彼所知覺的妄境,「猶如虛空」,好像虛空,本來沒有妄境。下面再空正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你知道一切外境猶如虛空,正智也是空花之相也得空掉。前面講到「知是空華,即無輪轉」高深,「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這兩句更是高深,我們用功修行,不是凡夫的不知,也不是外道的邪知,是真正起正知正見,但是不要說你聽明白,讓你講經說法,講得很好,大家覺得你這位法師開悟了,對于外境還是空不掉,說時是悟,對境還迷,這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境界現前就被它轉。現在知道外面的境界是空花相,頓超的根機,把它空掉了,內裏面還有能知空花的心,這不是貪圖外境的妄想心,是知一切外境,猶如虛空的正智慧,你把正智慧保存著還是空花相。
所以《楞伽經》講:「八識二無我俱遣,五法叁自性皆空。」「八識」是妄想心,應該遣除掉。「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叫二無我,我空智、法空智是智慧也要空掉。「五法」,是一相、二名、叁分別,這是凡夫的境界,應該遣除掉。四正智、五如如是佛法,也要把它空掉,不空掉還是空花相,佛法的高深,就在這裏。這就是宗門下說:「若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大乘起信論》說:「真如其體平等,離一切相。」真如法中,空一切相。這是《圓覺經》講的圓覺妙心,空空洞洞,一無所有,你把妄境空掉,存著一個正智的心在裏面,圓覺妙心還是不空。圓覺妙心本來就知道,何必你再加個正智上去?
聽《圓覺經》比聽《般若經》好,不會讓你落到空那一邊,下面再一個大翻身。「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這就比「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的意思,更高深。你不能存留一個正智,你也不能存留一個無正智,叫「有無俱遣」。《心經》裏面有一句:「諸法空相,不增不減。」諸法的空相,就是《大乘起信論》的真如,就是《圓覺經》的圓覺。圓覺妙心不能增加一分,也不能減少一分,它是平等之相。
越說越高深,越說越難懂,你大乘經聽多了就容易了解。先說個譬喻,圓覺妙心什麼樣子呢?你們聽過轉八識成四智,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拿大圓鏡作一個譬喻,大圓鏡有體、有相、有用,它有本體,本體上有光明的相,還有用,能照人照物。大圓鏡本身有光明,你不要再給它加上光明,這叫增益;你說它沒有光明,沒有智慧,這叫減損。謗佛法有兩種:一種是增益謗,一種是減損謗。你說有,增加一部分,增益謗,是誹謗佛法;你說空,空就是無,減損謗,還是誹謗佛法。圓覺妙心像大鏡子,本身具有光明,能照人照物,你不要再加上能照的東西在上面;你也不能把鏡子的體破壞,減少一部分,就沒有光明不能照物了。我們本來具足圓覺妙心,你只要靜下心來聽,沒有聽不懂的,聽懂了你打坐時,再回光返照,圓覺妙性就是真如妙性,是什麼樣子呢?不可說有,也不可說空。你得深入研究聞思修叁慧,聽懂了是聞慧,深入研究是思慧,依著修行是修慧。圓覺妙性平等平等,你空外境的時候,當然得用智慧,用「知是空華」的「知」把它空掉。但是你保存了「知是空華」的「知」,多余了一部分,還是空花相,也要把它空掉。
再說個譬喻,你有病,要治病,不能不吃藥,藥是寶貝;病好,藥不要了,你把藥保存著,還天天繼續吃藥,執藥成病,另外生一種吃藥的病。臺灣大家以前營養缺乏,要吃補品,現在生活好過,除了吃好東西以外,還要打營養針,補過了頭,得營養太多的病,又要到醫院。所以你要空外境,不用正智空不掉,「知是空華」的「知」是寶貝。你「知是空華」以後,「知」不要了,也是空花相。病是假的,藥也是假的,但是你不可以說正智沒有,因爲它有功用。你治病,不能不吃藥,但是不能執著藥。到這個時候,有無俱遣,有,遣除掉;無,也遣除掉,到這裏你就會用功了。
「是則名爲淨覺隨順。」前面文殊師利菩薩問:如來因地怎麼修行?佛答複他:「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圓滿關照清淨的覺相,從這裏下手修行,結果一切如來都成了佛。你不這樣用功,你修無量劫也成不了佛,那是成佛的本起因行。現在告訴我們「有無俱遣」,圓照清淨覺相,你不可執著有,也不可執著無,你本來具有的圓覺妙性是清淨的覺相,有妄境,不清淨;有正智,還是不清淨。大圓鏡子,你把黑墨染上去,鏡子不清淨,等于妄境不空;你把白粉抹上去,還是被白粉染汙。你執著虛妄的境界,被妄境染汙;你執著智慧,被智慧染汙。佛法的高深就在這裏,學佛法好不容易懂得智慧,你得到了一起執著,就變成空花相,圓覺不清淨,被正智染汙了。什麼叫清淨覺相呢?清淨是一無所有,不是無,因爲你心裏有正智是妄念,沒有正智還是妄念,所以你執著有,被有所染;執著無,被無所染,它不清淨。你懂得有無俱遣的道理,圓覺妙性把它打掃得清清淨淨,才隨順了圓覺妙性。「淨覺隨順」是梵語的文法,倒過來就是「隨順淨覺」。你這樣修行,決定不跟你的圓覺妙性相違背,一定很快會開悟、會證得。頓超法門,即知、即修、即證,就是你與淨覺,沒有絲毫的違背,完全隨順它的妙性,這樣修、這樣證,下面再征問起來。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爲因地法行。
「何以故?」虛妄的境界應該遣,正智也要遣,爲什麼要有無俱遣呢?「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因爲圓覺妙性像虛空的性沒有空花,虛空花是從你的病眼生出來的,病眼好,虛空花就沒有了,跟虛空從來不相幹。虛空的性沒有動,你不要去增加,也不要去減少。
「如來藏中無起滅故」,什麼叫做如來藏呢?真如在纏,名如來藏;真如出纏,名曰法身,那是判到終教漸次的解釋,纏就是煩惱,真如出了煩惱,叫做法身。在凡夫份上,真如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可是它被煩惱纏縛,如來含藏到煩惱裏面,叫做如來藏。如果你把它解釋成帶煩惱的圓覺,那你就錯了,因爲有起有滅,是你的妄想煩惱,如來藏從來沒有起沒有滅,從來不動。「無知見故」,圓覺妙性在衆生份上,叫做如來藏,本具靈知靈覺,就像鏡子本來具足光明,不是你修出來的光明,如來藏中沒有正知正見,你加上正知正見,是增益謗,是多余的,所以正智也要空掉。圓覺妙性,就是如來藏性,根本沒有起滅,沒有生死,沒有知見,它像鏡子本具光明,能照人照物,圓覺妙性並不是你修出來的,它本來具足知見的功用,但是它裏面沒有知見之相,你一執著,多了知見之相,圓覺妙性就不清淨了。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正如法界的本性,是一切法的本性,也就是圓覺妙性,究竟圓滿,無欠無缺,不增不減,本來遍滿十方。拿《大乘起信論》證明:「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就是離念的境界,妄念只要究竟離清淨,真如妙性馬上遍滿十方。
前面講因爲有了無明,才流轉生死,什麼叫無明?得把《大乘起信論》研究清楚,它是漸次法門,把無明分生、住、異、滅四種相。我們學佛法才知道有貪瞋癡的煩惱,才知道有無明煩惱這個名詞,把無明跟煩惱連貫成一個名詞。我們本來就粗心,解釋的道理都很粗淺,一提起無明,就以爲是煩惱;一提起煩惱,就以爲是貪瞋癡,但是貪瞋癡的根本煩惱是滅相無明。
欲界的衆生才具足貪瞋癡叁根本煩惱,所謂:「上二不行瞋」,上二界色界、無色界的衆生只有貪、癡二個煩惱,沒有瞋恨心。上二界的貪心、愚癡心,也跟欲界大不相同,我們欲界的衆生,貪五欲之樂、六塵之境。上二界的衆生,愛色界、無色界的禅定,不貪財、色、名、食、睡,不貪色、聲、香、味、觸、法。色界,叫色愛住地;無色界,叫無色愛住地,有了愛就有貪,但是那個貪煩惱輕得很,叁界邪知邪見的煩惱,小乘人一下子起…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