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正知正見,見惑一破一起破,證初果。思惑,叁界分九地,每一地分九品,一共八十一品思惑。欲界九品思惑最難破,要破前六品,才能證二果;破後叁品,才能證叁果。超出欲界,到色界第四禅最高有五層天,叫做五不還天,叁果聖人住那兒,因爲他還有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未斷,叁界出不去,但是到了色界天,煩惱輕得很,七十二品思惑,很容易斷掉,就證四果。
你懂得這個道理,就知道我們學大乘佛法,學到這也空,那也空,《梵網經》說:「口便說空,行在有中」,你能講會說,看你的行爲,一點也不空。因爲欲界的煩惱重,讓你說的時候好像開悟,對著境界還是迷,天天講空,天天動貪瞋癡。叁界以內的煩惱,屬于枝末無明;叁界以外的煩惱,屬于根本無明,二乘人不知道。大乘菩薩知道,講無明,不講煩惱,根本無明在《大乘起信論》再分:滅相、異相、住相、生相。我執煩惱都空了,才能超出叁界,既然我執空了,只剩法執的煩惱,大菩薩用功容易空,空到最後還有一個生相無明,就是十地圓滿的等覺菩薩。因爲始覺智分四個相:十信位的菩薩,叫名字覺,破滅相無明;叁賢位的菩薩叫相似覺,破異相無明;十地位的菩薩,叫分證覺,破住相無明;十地圓滿,到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就是正智。
前面講過,貪瞋癡是欲界衆生的煩惱,上二界沒有瞋恨心,只有貪煩惱,但他的貪煩惱很輕,只貪愛四禅八定,五欲六塵都不貪。他有愚癡,不知道四禅八定不可執著,他的愚癡煩惱也很輕。等到證到四果,破除我執,超出叁界,還有法執煩惱。叁賢位的菩薩任運先破我執,我執煩惱破掉了,還有法執煩惱。法執煩惱哪裏還有貪瞋癡呢?貪瞋癡都是叁界以內的衆生才有。超出叁界,我執煩惱統統空了,只剩一個法執煩惱,分分空,空到等覺菩薩,還沒有成佛,還有生相無明,他執著有正智。我們薄地凡夫具足貪瞋癡,知道不要執著,但是無始劫來的習氣斷不掉,所以釋迦如來爲我們示現,最後坐在菩提樹下發大願,不成正覺不起來,加功進行七天七夜,才斷掉生相無明,真正離念,《大乘起信論》說:「離念境界,等虛空界。」就是證了法界性,遍滿十方,所以生相無明,是無明的根本。正智正慧,你一執著,就是生相無明。圓覺妙性本來具有正智正慧,《大乘起信論》有明文:「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它具足大智慧光明義,有遍照法界義,不是你修出來的,是本來就具有正知正見。《楞嚴經》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你給它加上一個知,最初一念妄動,就是生相無明,無明從這裏開始,越來越深,等到動貪瞋癡,變成欲界的衆生。
你不要以爲佛法太高深,你只要研究透徹,講得明白,沒有聽不懂的。你動貪瞋癡是個妄念,你動智慧,認爲自己有正知正見,還是妄念?所以《楞伽經》連如如也要遣掉,正智正慧跟如如理契合在一起,叫如如智證如如理,叫如如。你存了個如如,還是個念,你沒有離開念,有念就是衆生,無念才是如來。等覺菩薩還叫衆生,所以到最後,連如如的念也得去掉。《圓覺經》講去正知正見,就是「知無空華」的「知」也得去掉。但是你不可以說它無,這還是個念。你說有知,是有知的念;你說無知,又起無知的念。圓覺妙性是清淨覺相,不可以有,也不可以無,這才清淨。
再看經文,「是則名爲因地法行。」正面答複文殊師利菩薩的問題,這就是一切如來在本因地中起的行門,你不這樣修行,不隨順清淨圓覺,你成不了佛。諸位同學:你要慶幸自己種有大乘善根,而且是圓頓善根,才能聽到《大乘起信論》、《圓覺經》,不然盲修瞎練,無益苦行。我出家六十年,到臺灣叁十年,大陸叫吃素,臺灣話叫呷菜。我在屏東看見一個呷苦菜的,他不吃飯,不吃饅頭,不吃白菜豆腐,什麼菜也不吃,只吃蕃薯,你說苦不苦呢?真苦啊!能不能苦出個佛來?呷蕃薯,不是成佛的正因,要是呷蕃薯能呷出個佛來,成佛太簡單了。發願成佛的人,吃蕃薯吃苦菜,連油鹽都不吃,結果是無益的苦行,一點利益都得不到,怎麼能成佛呢?你得隨順清淨圓覺,遠離一切相,遠離一切念,外面的相離開,裏面的念也要離開,這樣修才是成佛的正因。
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清淨心就是要隨順清淨圓覺,不許執著有,也不許執著無,才不落修大乘作、止、任、滅四種病。發清淨心,圓照清淨覺相,才能證得清淨圓覺。「末世衆生以此修行,不墮邪見。」你依著文殊師利菩薩章講的修行,才不落于邪見。
長行文講完,再講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偈就是偈頌,偈頌在十二分教裏面,叫十二分經,有二種,一種孤起頌,孤是單獨的意思,不說長行,單獨起偈頌。二種重頌,是頌長行文的。這是屬于重頌,爲什麼要重頌呢?有叁種道理:一、以應機故:衆生根機不一樣,有人喜歡長行文,有人喜歡偈頌,就像中國研究文學的人,有人喜歡作文章,有人喜歡作詩。偈頌等于作詩一樣,個人的性格不一樣,根機不一樣,愛偈頌的根機,就跟他說偈頌。二、易攝持故:長行文字太多,偈頌簡單,句子整齊,都是五個字一句,或七個字一句,容易攝持長行文的義理。叁、便後人聽故:如來講經,後來又有人來聽,如來不舍任何衆生,已經講過的道理,換個文題說偈頌,再重複一遍,給新來的聽,聽過的人不覺得厭煩,喜歡再聽。, 《圓覺經》只有前兩種道理,因爲佛是在示現的淨土裏面說法,十萬大菩薩統統來了,如來入了叁昧來說法,菩薩入了叁昧來聽法,等到《圓覺經》說聽完畢,大家都出了叁昧,沒有再來的衆生,所以只有前兩種道理。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覺,了達于無明。
「文殊汝當知」,佛叫一聲當機者文殊師利菩薩,你應當知道,其實就是叫我們應當知道。文殊師利菩薩在長行文中的問題,在偈頌上把問詞省掉,直接答複他的問題。「一切諸如來,從于本因地」,你問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的法行,一切如來沒有兩樣,佛佛道同。「皆以智慧覺,了達于無明。」最初都是先起正智正慧,認識無明是染法的根本,最後才把無明滅掉。
知彼如空華,即能免輪轉。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
「知彼如空華,即能免輪轉。」衆生輪轉生死是個大苦,不知道一切法如空花,現在你依正智正慧,了達由無明生出來一切法,都是空中花,無明根本沒有本體,所生出來的法,哪有實在的?無明就是夢心,由夢心生出來的夢境,哪有實在的?你了達一切法都等于虛空花,不起惑、不造業,就不會受報,怎麼會輪轉生死?
「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有人說:一切法明明存在,哪裏沒有呢?那是你的無明心在用事,等于你在作夢一樣,夢中覺得一切都實實在在有,等你醒時,一切境界都沒有了。所以我們現在無明沒斷,被無明所轉,看見一切法,人人物物都有,一樣都空不掉。你把無明斷掉,等于夢醒,一切法皆空,本來都是虛空花。這裏是譬喻作夢的人,夢中一切都是有的,等你醒時,究竟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
你要覺悟虛空之性,本來沒有花生、沒有花滅,因爲覺性常常不動,等于虛空性不動一樣。
覺徧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你如是覺,證得法界性,遍滿十方界,你就成佛道了。
衆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衆幻滅無處」,再進一步講,滅無明、滅空花,一切法如幻如化,都是幻術變化出來的。印度有一種幻術,能幻化出來任何東西。他拿一條手巾,可以變一匹馬,或者一只狗出來,他把法術一收,還是一條手巾,什麼也沒有,這叫「衆幻滅」。滅到哪裏去了?本來沒有生處,哪有滅處?空中花滅了,滅到哪裏呢?根本就是虛空,沒有生花,哪有滅處呢?所以衆幻滅,沒有滅處。
「成道亦無得」,前面講到究竟成佛道,你執著成佛道,執著有所得,還是妄念,所以《楞嚴經》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等你成佛,了無所得;有個所得,你沒有成佛,因爲成佛是離開一切念才成佛的。我得佛道,當然不是貪瞋癡的念,但還是個念,念沒有完全離開,怎麼成佛呢?所以成了佛道,也不可以執著有佛道可得。
「本性圓滿故」,成了佛道,怎麼沒有所得呢?因爲成了佛道,就是證得本性,本性圓滿,具足佛道,無欠無缺。過去一念妄動生了無明,由根本無明起枝末無明,才流轉生死。現在一空一切空,把無明都空幹淨,連成佛道最後一念也空掉,這個時候你的本性圓滿,有什麼可得呢?你過去要是有所失,今天才有所得;本性本來具足,本來圓滿,雖然流轉生死,本性不動,從來沒有失,怎麼有所得呢?所以只能說證得,不能說有所得。
菩薩于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衆生,修此免邪見。
「菩薩于此中」,菩薩于此大乘行門中,修行就照這個法修。「能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心、道心,你這樣發真正的覺心、道心,不會生起修大乘行門的毛病。「末世諸衆生,修此免邪見。」我們末世衆生,懂得《圓覺經》的道理,如實修行,決定不會落于邪見。
講到這裏,文殊師利菩薩章講完,也就是《圓覺經》十二大章講了第一章,前面講過「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是《圓覺經》的經心,再深一步講,連「知是空華」的「知」,也把它空掉,還不可以執著無,那是《圓覺經》最要緊的道理。文殊師利菩薩章是全部《圓覺經》的總綱,你懂得第一章,下面十一章都是跟著第一章發起問題,因爲我們是末世的凡夫,執著心大得很,聽到文殊師利菩薩章,就會起心動念,這樣對嗎?那樣對嗎?所以菩薩替我們請問,請佛解釋,好流通…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