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记▪P11

  ..续本文上一页虚妄执着。古人有两句话,形容得最好:「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天下本来太平,众生不好好活着,要斗争,人与人争,弄得社会不安;国与国争,弄得世界不太平。本来大家都想生存,结果把人杀死。这就是众生的愚痴颠倒,死了没完了还要生,生出来还要斗争,永远没完没了。是不是有真实的轮转生死?没有,是妄有的。「故名无明」,这些生死轮回从无明来,起我执,妄见身相、妄见心相,都是从无明来的,这叫根本无明。无明者不明白,不明白就是迷,就是糊涂,众生糊涂生、糊涂死,都是无明支配的。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善男子!」再叫一声当机者。「此无明者,非实有体。」生死轮转都是由无明起的,无明太厉害了!你不要害怕,你可以把它观空,因为无明没有实在的本体自性。一念不觉,就是无明,一念不觉,就是一念妄动,一动再动,《大乘起信论》上三细六粗有九个相,第一个是业相,动就是业,你一动,无明生起了;你不动,无明没有了。善男子!你要注意,无明不是实在有本体自性。

  「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这个譬喻很贴切,无明说了半天,我们还是不了解,每个凡夫都作过梦,你在梦中知道是虚妄不实的吗?悲欢离合都当成真实的。你作可悲的梦,会痛哭流涕;你作欢喜的梦,会哈哈大笑!有情有爱的人,不要分离要分离;有冤有仇的人,不应结合要结合,这些悲欢离合的境界,等你醒来的时候,有所得吗?你就观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上讲六个譬喻,第一个譬喻就是如梦,我们夜里是闭着眼作梦,白天是睁着眼作梦,在梦中你争我夺,甚至跟人家拼命打架,等到醒了,你想想:根本没有冤家对头,跟谁拼命打架呢?根本没有实在的东西,你贪什么、夺什么呢?所以不应当贪而贪,不应当瞋而瞋,愚痴才作梦,现在都在睁着眼作梦。我们学了大乘佛法,依着圣言量的教理,才恍恍惚惚知道这个意思。不学佛法的人,谁知道在作梦,纷纷扰扰,都在你争我夺。你看看报纸,世界上一天到晚,不都在作梦吗?

  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

  等你圆照清净觉相,把无明照空,无明没有了,因为它没有自体。要照空,得有个自体把它照空,它没有自体像作梦一样,你圆照清净觉相醒了,梦境不可得。

  再回过来说第一个譬喻像空中花,空中花等到灭了的时候,你不要认为一定有实在的灭处。这虚空花灭到虚空里什么地方去呢?没有灭处,因为根本没有生处。虚空里从来不生花,没有生处,怎么有灭处?虚空花是你的病眼妄见的,所以无明在圆觉的本性上,根本没有生处,等你把它灭掉,它也没有灭处。就像作梦的时候,什么境界都有。等你醒了,了无所得,根本是在作梦,它没有生处,怎么有灭处呢?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这里一切众生,连二乘人都包括在内,二乘人怕生死,所谓:「见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他用功急急忙忙,为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从牢狱出去了,谁愿意再回牢狱?生死了脱,和冤家脱离关系了,谁愿意再跟冤家碰头呢?你叫他发菩提心度众生,他才不干,他不认为生死是虚妄的,像病眼见空花一样,在无生灭处,妄见生灭。生灭本来空,这是大乘至极的道理,也是圆顿大法,你这样观照,才能顿悟,了脱生死。

  「是故说名轮转生死」,所以名字叫做轮转生死,像车轮一样转来转去,生了死,死了生,实在是虚妄之相,只有生死的名字,没有生死的本体。生死也就是生灭,生灭也就是无明,都是虚妄而有,虚妄而灭。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善男子!」再叫一声当机者。「如来因地修圆觉者」,佛再答复文殊师利菩萨问的根本问题:如来最初本因之地,是依圆照清净觉相,修圆觉行门。

  「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这八个字是全经的经眼,也叫做经心。譬如人的五官,最重要的是眼睛;人的五脏,最重要的是心脏。《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是《金刚经》的经眼、经心,这八个字没有研究清楚,全部《金刚经》你不会懂,全部经说来说去,都是在解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判教《圆觉经》是顿教大乘,也是依这八个字判的。先消文后释义,「知」是知道、明了。「空华」,是病眼生出来的虚空花,《金刚经》最后有六个譬喻,三界以内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里再加上虚空花的譬喻。你不知道是虚空花,把它当成是真实的花、可爱的花,你就生了贪心,要把它摘取过来,就造了贪的业;不可爱的花,你就动了瞋恨心,要把它去除,就造了瞋的业,实际你天天动贪瞋痴,就是生死的业。「知是空华」,现在你知道一切有为法,等于虚空花。「即无轮转」,不起迷惑,不动贪瞋痴的念头,不会造业,就不会轮转生死,顿超法门,生死了脱了。

  这两句最重要在「知」字,你不知它是虚空花,把一切有为法当成真实的,就起惑造业,结果得了苦果。惑、业、苦,三*轮转,起惑、造业、受报,受苦报的时候,还起惑造业,生死不息。现在就用功,先要知道:一切有为法不是实在的,是空中花。这一知道,你不起迷惑了,虚空根本没有花,有什么可爱?何必动贪心;有什么不可爱?何必动瞋恨。你不迷、不愚痴,贪瞋痴一下子照空,不起惑,不造业,苦果了脱了,「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用功就在「知」字。

  再进一步解释到我们本份上,不闻佛法的众生,他没有听过佛法,不知道什么叫做虚空花,什么叫做有为法、无为法,这些名词根本都没听过,所以他天天起惑造业,弄得社会不安,世界不太平。众生本来苦,苦上再加苦,都是庸人自扰,因为众生不知是虚空花。外道想求了生脱死,想得道,但是他邪知,不知道一切有为法,是由妄心无明生出来的。像印度的婆罗门教,说人及一切万物,都是大梵天生的。耶稣教,认为人人物物都是上帝造的,他不知道是无明生的,他在那求知,结果求得邪知邪见,不能了生死,因为他无明烦恼破不了。

  我们佛弟子学了大乘佛法,我们不是不知,不是邪知,我们叫正知正见,「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这道理讲得很对,我们知道了是正知,但是你知道归知道,见了可爱的东西,还是动贪心;遇到不顺心的事,照样动瞋恨,起惑造业,不只要受报,还要轮转生死,那我们算什么正知正见?你要依着《大乘起信论》去研究,小、始、终、顿、圆五教,判教《大乘起信论》属于终教,是大乘的渐教,有渐次、有步骤,把无明分成四个,把这个知也分成四个。这个知就是始觉智,依着师教之缘,以前不知,今天开始知道了;以前不觉,今天开始觉了,这叫始觉。始觉的智慧生出来,你要是顿超的根机,当下大彻大悟,了脱生死;不是顿超的根机,始觉智分四个步骤:名字觉、相似觉、分证觉、究竟觉。如来的知是究竟觉,菩萨是分证觉,三贤位菩萨是相似觉,十信位的菩萨是名字觉,只是名字叫做觉,实际还不是觉。「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这个道理听得很明白,但这是依着圣言量、佛的道理知道的,我们还是不觉。所以你学会讲经说法,讲得很明白,好像开了悟。说时是悟,对境还迷,境界一现前,照样被境界转,因为你才初发信心,相信大乘道理确切不错,叫做名字觉,实际还是不觉。你不努力精进,就认为你觉了,你见了可爱的境界,还是动贪心;不可爱的境界,还是动瞋恨。起惑、造业、受报,还是轮转生死,怎能当下就没有轮转呢?所以我们听懂了,要认清自己的知,叫名字知,实际不是真知。真实的知道了,你不起惑、不造业,自然不会轮转。

  有一位禅师去参访禅宗的祖师,请问他什么是佛性?那位禅宗祖师开导他:「放下贪瞋痴,就是佛性。」直接了当,人人都有佛性,你怎么不认识自己的佛性呢?因为被贪瞋痴障蔽到了,你把贪瞋痴放下来,不就佛性现前了吗?这位禅师一听到这两句话,当下把贪瞋痴放下,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当下」就是「即无轮转」的「即」,那都是顿超的根性。我们多数是渐次的根机,你知道贪瞋痴在作怪,叫你放下贪瞋痴,你一点也放不下,怎么能见到佛性呢?怎么能见到圆觉呢?你真能彻底放下,圆觉就现前,因为贪瞋痴合起来就是无明,无明没有自体,你把它观空,圆觉自性现前,生死本来像虚空花,哪有生死轮转呢?虽然我们不是顿超根机,你一定要深入研究,我为什么要动贪瞋痴,明知故犯?要呵责自己,本来无可贪,为什么要贪?本来无可瞋,为什么要瞋?自己回光返照,照自己的烦恼,把烦恼无明照空,圆觉自性就现前。动贪心,你被贪所转;动瞋心,你被瞋所转,你还不认错,怎么肯求忏悔呢?不肯求忏悔,不是错上加错吗?一错再错,一贪再贪,一瞋再瞋,烦恼无止境,生死还有止境吗?永远流转下去。

  有善根才能学到大乘佛法,你对得起自己的善根吗?所以你得深入研究,虽然我们不是顿超根性,总要往这个地方追,可能有一天,忽然贯通,圆觉自性现前。你不往里面深究,什么时候能明心见性呢?根本没听闻到佛法的人,是愚痴现前,才动贪动瞋。我们当法师的学了佛法,不认真追究,贪名、贪利、贪恭敬,是不可挽救的。譬如水面生火,不可熄灭。所以名利恭敬的境界现前,你不生心动念,才是真实的功夫。为什么用这个功夫?都是空中花,无可贪。不动贪心,就不动瞋恨,所以「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亦无身心受彼生死」,接着解释生死也是空中花,有身相、心相,才会受生死…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