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虛妄執著。古人有兩句話,形容得最好:「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天下本來太平,衆生不好好活著,要鬥爭,人與人爭,弄得社會不安;國與國爭,弄得世界不太平。本來大家都想生存,結果把人殺死。這就是衆生的愚癡顛倒,死了沒完了還要生,生出來還要鬥爭,永遠沒完沒了。是不是有真實的輪轉生死?沒有,是妄有的。「故名無明」,這些生死輪回從無明來,起我執,妄見身相、妄見心相,都是從無明來的,這叫根本無明。無明者不明白,不明白就是迷,就是糊塗,衆生糊塗生、糊塗死,都是無明支配的。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
「善男子!」再叫一聲當機者。「此無明者,非實有體。」生死輪轉都是由無明起的,無明太厲害了!你不要害怕,你可以把它觀空,因爲無明沒有實在的本體自性。一念不覺,就是無明,一念不覺,就是一念妄動,一動再動,《大乘起信論》上叁細六粗有九個相,第一個是業相,動就是業,你一動,無明生起了;你不動,無明沒有了。善男子!你要注意,無明不是實在有本體自性。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這個譬喻很貼切,無明說了半天,我們還是不了解,每個凡夫都作過夢,你在夢中知道是虛妄不實的嗎?悲歡離合都當成真實的。你作可悲的夢,會痛哭流涕;你作歡喜的夢,會哈哈大笑!有情有愛的人,不要分離要分離;有冤有仇的人,不應結合要結合,這些悲歡離合的境界,等你醒來的時候,有所得嗎?你就觀想:「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上講六個譬喻,第一個譬喻就是如夢,我們夜裏是閉著眼作夢,白天是睜著眼作夢,在夢中你爭我奪,甚至跟人家拼命打架,等到醒了,你想想:根本沒有冤家對頭,跟誰拼命打架呢?根本沒有實在的東西,你貪什麼、奪什麼呢?所以不應當貪而貪,不應當瞋而瞋,愚癡才作夢,現在都在睜著眼作夢。我們學了大乘佛法,依著聖言量的教理,才恍恍惚惚知道這個意思。不學佛法的人,誰知道在作夢,紛紛擾擾,都在你爭我奪。你看看報紙,世界上一天到晚,不都在作夢嗎?
如衆空華,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等你圓照清淨覺相,把無明照空,無明沒有了,因爲它沒有自體。要照空,得有個自體把它照空,它沒有自體像作夢一樣,你圓照清淨覺相醒了,夢境不可得。
再回過來說第一個譬喻像空中花,空中花等到滅了的時候,你不要認爲一定有實在的滅處。這虛空花滅到虛空裏什麼地方去呢?沒有滅處,因爲根本沒有生處。虛空裏從來不生花,沒有生處,怎麼有滅處?虛空花是你的病眼妄見的,所以無明在圓覺的本性上,根本沒有生處,等你把它滅掉,它也沒有滅處。就像作夢的時候,什麼境界都有。等你醒了,了無所得,根本是在作夢,它沒有生處,怎麼有滅處呢?
一切衆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一切衆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這裏一切衆生,連二乘人都包括在內,二乘人怕生死,所謂:「見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他用功急急忙忙,爲了生脫死,超出叁界,從牢獄出去了,誰願意再回牢獄?生死了脫,和冤家脫離關系了,誰願意再跟冤家碰頭呢?你叫他發菩提心度衆生,他才不幹,他不認爲生死是虛妄的,像病眼見空花一樣,在無生滅處,妄見生滅。生滅本來空,這是大乘至極的道理,也是圓頓大法,你這樣觀照,才能頓悟,了脫生死。
「是故說名輪轉生死」,所以名字叫做輪轉生死,像車輪一樣轉來轉去,生了死,死了生,實在是虛妄之相,只有生死的名字,沒有生死的本體。生死也就是生滅,生滅也就是無明,都是虛妄而有,虛妄而滅。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善男子!」再叫一聲當機者。「如來因地修圓覺者」,佛再答複文殊師利菩薩問的根本問題:如來最初本因之地,是依圓照清淨覺相,修圓覺行門。
「知是空華,即無輪轉」,這八個字是全經的經眼,也叫做經心。譬如人的五官,最重要的是眼睛;人的五髒,最重要的是心髒。《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八個字是《金剛經》的經眼、經心,這八個字沒有研究清楚,全部《金剛經》你不會懂,全部經說來說去,都是在解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判教《圓覺經》是頓教大乘,也是依這八個字判的。先消文後釋義,「知」是知道、明了。「空華」,是病眼生出來的虛空花,《金剛經》最後有六個譬喻,叁界以內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裏再加上虛空花的譬喻。你不知道是虛空花,把它當成是真實的花、可愛的花,你就生了貪心,要把它摘取過來,就造了貪的業;不可愛的花,你就動了瞋恨心,要把它去除,就造了瞋的業,實際你天天動貪瞋癡,就是生死的業。「知是空華」,現在你知道一切有爲法,等于虛空花。「即無輪轉」,不起迷惑,不動貪瞋癡的念頭,不會造業,就不會輪轉生死,頓超法門,生死了脫了。
這兩句最重要在「知」字,你不知它是虛空花,把一切有爲法當成真實的,就起惑造業,結果得了苦果。惑、業、苦,叁*輪轉,起惑、造業、受報,受苦報的時候,還起惑造業,生死不息。現在就用功,先要知道:一切有爲法不是實在的,是空中花。這一知道,你不起迷惑了,虛空根本沒有花,有什麼可愛?何必動貪心;有什麼不可愛?何必動瞋恨。你不迷、不愚癡,貪瞋癡一下子照空,不起惑,不造業,苦果了脫了,「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用功就在「知」字。
再進一步解釋到我們本份上,不聞佛法的衆生,他沒有聽過佛法,不知道什麼叫做虛空花,什麼叫做有爲法、無爲法,這些名詞根本都沒聽過,所以他天天起惑造業,弄得社會不安,世界不太平。衆生本來苦,苦上再加苦,都是庸人自擾,因爲衆生不知是虛空花。外道想求了生脫死,想得道,但是他邪知,不知道一切有爲法,是由妄心無明生出來的。像印度的婆羅門教,說人及一切萬物,都是大梵天生的。耶稣教,認爲人人物物都是上帝造的,他不知道是無明生的,他在那求知,結果求得邪知邪見,不能了生死,因爲他無明煩惱破不了。
我們佛弟子學了大乘佛法,我們不是不知,不是邪知,我們叫正知正見,「知是空華,即無輪轉」,這道理講得很對,我們知道了是正知,但是你知道歸知道,見了可愛的東西,還是動貪心;遇到不順心的事,照樣動瞋恨,起惑造業,不只要受報,還要輪轉生死,那我們算什麼正知正見?你要依著《大乘起信論》去研究,小、始、終、頓、圓五教,判教《大乘起信論》屬于終教,是大乘的漸教,有漸次、有步驟,把無明分成四個,把這個知也分成四個。這個知就是始覺智,依著師教之緣,以前不知,今天開始知道了;以前不覺,今天開始覺了,這叫始覺。始覺的智慧生出來,你要是頓超的根機,當下大徹大悟,了脫生死;不是頓超的根機,始覺智分四個步驟:名字覺、相似覺、分證覺、究竟覺。如來的知是究竟覺,菩薩是分證覺,叁賢位菩薩是相似覺,十信位的菩薩是名字覺,只是名字叫做覺,實際還不是覺。「知是空華,即無輪轉」,這個道理聽得很明白,但這是依著聖言量、佛的道理知道的,我們還是不覺。所以你學會講經說法,講得很明白,好像開了悟。說時是悟,對境還迷,境界一現前,照樣被境界轉,因爲你才初發信心,相信大乘道理確切不錯,叫做名字覺,實際還是不覺。你不努力精進,就認爲你覺了,你見了可愛的境界,還是動貪心;不可愛的境界,還是動瞋恨。起惑、造業、受報,還是輪轉生死,怎能當下就沒有輪轉呢?所以我們聽懂了,要認清自己的知,叫名字知,實際不是真知。真實的知道了,你不起惑、不造業,自然不會輪轉。
有一位禅師去參訪禅宗的祖師,請問他什麼是佛性?那位禅宗祖師開導他:「放下貪瞋癡,就是佛性。」直接了當,人人都有佛性,你怎麼不認識自己的佛性呢?因爲被貪瞋癡障蔽到了,你把貪瞋癡放下來,不就佛性現前了嗎?這位禅師一聽到這兩句話,當下把貪瞋癡放下,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當下」就是「即無輪轉」的「即」,那都是頓超的根性。我們多數是漸次的根機,你知道貪瞋癡在作怪,叫你放下貪瞋癡,你一點也放不下,怎麼能見到佛性呢?怎麼能見到圓覺呢?你真能徹底放下,圓覺就現前,因爲貪瞋癡合起來就是無明,無明沒有自體,你把它觀空,圓覺自性現前,生死本來像虛空花,哪有生死輪轉呢?雖然我們不是頓超根機,你一定要深入研究,我爲什麼要動貪瞋癡,明知故犯?要呵責自己,本來無可貪,爲什麼要貪?本來無可瞋,爲什麼要瞋?自己回光返照,照自己的煩惱,把煩惱無明照空,圓覺自性就現前。動貪心,你被貪所轉;動瞋心,你被瞋所轉,你還不認錯,怎麼肯求忏悔呢?不肯求忏悔,不是錯上加錯嗎?一錯再錯,一貪再貪,一瞋再瞋,煩惱無止境,生死還有止境嗎?永遠流轉下去。
有善根才能學到大乘佛法,你對得起自己的善根嗎?所以你得深入研究,雖然我們不是頓超根性,總要往這個地方追,可能有一天,忽然貫通,圓覺自性現前。你不往裏面深究,什麼時候能明心見性呢?根本沒聽聞到佛法的人,是愚癡現前,才動貪動瞋。我們當法師的學了佛法,不認真追究,貪名、貪利、貪恭敬,是不可挽救的。譬如水面生火,不可熄滅。所以名利恭敬的境界現前,你不生心動念,才是真實的功夫。爲什麼用這個功夫?都是空中花,無可貪。不動貪心,就不動瞋恨,所以「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亦無身心受彼生死」,接著解釋生死也是空中花,有身相、心相,才會受生死…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