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以寂灭力的「种种自性」。「安于静虑」,「静虑」指奢摩他。「而起变化」,就是三摩钵提。「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这是没有作为的自性。「起于作用」,起了作用就是妙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清净的境界,归到奢摩他上。「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这就是以禅那寂灭之力,住于奢摩他的清净静虑的境界,再起变化,起三摩钵提的神通妙用。「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再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这是齐修禅那、奢摩他,资发至静,就是奢摩他。「而起变化」,最后修三摩钵提,起变化妙用。「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再修三摩钵提。」一起修禅那、奢摩他,最后再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至静就是清净,也就是清明,清明境界的静虑之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以禅那为首的七种讲完了,上面一共二十四种。最后讲到圆修三观,是二十五轮的最后一种。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把这三种观门,也就是三种定轮圆合起来。「于诸性相」,这三种观门的法性、法相,「无离觉性」,统统不远离圆觉妙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就是三种观门的自性,清净随顺。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这是总结,前面二十五种定轮说完了。「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过去的一切菩萨都是这样修行的。
先向诸位道歉,这二十五轮,只有消文,没有释义。为什么没有释义?前面那一章,三种观行的意思都讲过了,所以这二十五轮,只需顺着文消一消,不必再解释其义。这样等于把经文念过去,要是公开跟四众弟子,不可以这样讲,因为你连释义都没有就念过去,他们跟着经文看不来,不晓得你念到哪里。而且听一座经,听了一个半小时,听不出来一点兴趣,可能第二天他不来了,所以在公开演讲的时候,不可以这样讲。
以前我跟诸位讲讲经的方法:消文、释义、显理、劝修、举证,这是五个大纲。消文、释义,字句要清楚,开合要显明,还有一种技巧,你讲的要能启发听众的兴趣。那么这二十五轮怎样消文释义呢?依着科文当作注解来解释。我没有依着科文给诸位解释,因为我眼睛看不见,只好跟诸位道歉。你们将来讲《圆觉经》得消文,还得释义。前面那一章,一种一种观都释义释好了,这里古代的大祖师,给我们举出来二十五个譬喻,你就依着科文解释,这二十五个科文,是二十五个故事,你看哪一个故事有趣,把故事发挥一下,你能挑出来三到五个故事,详细解释,听经的人就会启发兴趣,而且你讲得很热闹,这是个技巧。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就是现在初发心,以及末法时代修大乘的众生。「依此轮者」,想依着这二十五种定轮来修行,告诉我们下手的方便。「当持梵行」,先持戒,「寂静思惟」,再修定,这二十五种定轮,本来是定,但是里面包括有观慧,你修这观慧的二十五轮,必须先持戒后修定。前面都讲过了,这里再告诉我们,下手非持戒修定不行。「梵行」,最严重的是不可以犯淫戒,因为在戒律上,淫戒,叫做不净行;梵行,才是清净行,那是立即相违背,绝对不能犯淫戒。在家二众弟子,平常持不邪淫戒,但是你要是发心修这二十五轮,你得持不淫戒,不然不叫梵行,这是的的确确指不许犯淫戒,再广持一切戒。你出家,受比丘、比丘尼戒,一条不能犯,犯了就不清净,一切戒律,都要严格守持。戒律的功用,就是防非止恶,你犯了戒,你一方面为非作恶,一方面想修观行,怎么能修成功呢?你不修还好,一修,非着魔不行,因为戒律不清净,你无始劫来的冤家对头看得很清楚,不要说天上的魔王来魔你,那鬼神魔很厉害,都有五通。他看见你戒律不清净,非魔你不行,所以你不用功则已,一用功就着魔。
「求哀忏悔,经三七日。」这一句更要紧,在你没有修二十五轮之前,你要先打三个忏悔七。忏悔者,忏其前愆,悔其后过。愆就是罪过,以前造的罪过都要忏掉,以后的新罪业不要再造。这样忏悔二十一天,你再去修二十五定轮,这是很要紧的下手方法。你要修楞严大定也是这样,也得先二十一天求忏悔。有人问:要怎么忏悔呢?我跟诸位同学说过,晚课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是最好的忏悔法,而且三十五佛、五十三佛,一共八十八佛,你犯五逆大罪,都能给你忏掉;犯四根本大戒,当然也能忏掉,其他的轻罪,更能忏掉。《八十八, 佛大忏悔文》,最后一个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是八十九佛,你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除八十万亿劫生死重罪,《十六观经》上有明文,佛的金口良言会错误吗?不过你真想修二十五轮,你拜忏拜八十八佛,不要像作晚课跪着念,每一尊佛你都拜。一尊佛名,拜一拜,拜八十八佛,连阿弥陀佛一共八十九佛,拜完跪下来,再念忏悔文。一天最少拜六枝香,就是拜六次,拜二十一天。除了《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以外,什么忏都可以,古时候作忏,都是给我们求忏悔用功的,拜《水忏》、《梁皇忏》、《大悲忏》都可以,看你对哪一种忏有兴趣,就拜哪一种忏。
现在到了末法时代,我们出家人很可怜,过去祖师费了好多心血,给我们作忏本,教我们求忏悔,我们现在为人家天天拜、天天念,赚几个钱回来,真是对不起过去的祖师。你自己不去求忏悔,天天为人家求忏悔,求习惯了,有人请你拜忏,你才拜,拜梁皇忏,一拜七天,拜三个梁皇忏二十一天。没有人请你拜,一天也不拜,因为拜忏就是为拿钱,拜完累死了,这样不是太对不起自己宝贵的光阴吗?所以你依着哪一部忏法都可以,这是用功的前方便,最要紧的是:持戒、修定、求忏悔。
我在大陆不懂这个方便,当时要闭关,闭的是阅藏关,看《大藏经》三年,结果看不到三个月,就得吐血病,差一点断了气。把吐血病治好了,《大藏经》根本不能看,一看就头疼!才想起来要求忏悔,连拜佛也不能拜,一拜下去,头疼得仿佛要炸开。我才知道不但业障现前,魔魔倒我了,我就跟佛菩萨求哀忏悔,我说:「弟子藏经不能看,拜佛不能拜,忏悔不能忏,就等着堕地狱吗?三宝,一定要加被我,让我拜佛求忏悔。」祷告后拜下去,头还是疼!我的关房地板上铺席子,在席子上拜,拜着头就疼,我想着忏悔不能忏,要等着堕地狱,堕到地狱,恐怕比头疼还要厉害!唉!这个臭皮囊我不要了,疼死吧!我就把头磕在地板上,鼓咚!鼓咚!撞下去,疼得要死。等到疼一阵子,好一点站起来,再拜下去,再疼,再撞下去。撞了几天,三宝加被我,好像把魔赶走了,看经还是疼,拜佛不疼了。于是我最初一天拜十二拜,拜三回。后来我阅藏关,改成拜佛关,越加越多,后来一次拜三百拜,一天拜四回,共一千二百拜。可能是真实求忏悔,业障消除,我的身体本来不健康,二十几岁就病奄奄,等我闭关圆满,身体反而好了。一直活到现在八十一岁,可能是那时候拜佛的功德。我说给诸位听,就是当时我不知道要先忏悔二十一天,要是先忏悔二十一天,可能闭关阅藏不会发生病魔。诸位要记着:你用功的时候,一定要先打三个忏悔七,拜完二十一天忏悔七,以后怎么样呢?
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你把二十五轮的名字,用纸条写上卷成卷,叫「结」,或「阄」。「至心求哀」,以至诚心,求哀忏悔,求佛加被:弟子我不晓得修哪一轮合我的机。「随手取结」,信手取一个阄出来。
「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你依着结里面的开示,教你修哪一种,你就修哪一种,你就知道是顿修、渐修?「一念疑悔,即不成就。」这时候不能起疑惑,完全靠信仰力,相信三宝会指示我,开示修哪一种,就修哪一个。就像藕益大师一样,他祷告:我要弘扬佛法,中国有大乘八宗,我应该依着哪一宗来弘扬?他把八个宗,写成八个纸条,把它卷成卷,就是准备了八个结。他祷告后,随手拈一个结,是天台宗,所以藕益大师的注解,完全依着天台宗解释,因为是三宝开示的。藕益大师那时候,门户之见很重,尤其是天台宗跟贤首宗,互相毁谤。他注解、讲经、写文章,统统依着天台宗,但是他不承认自己是天台宗的子孙,就是只弘扬佛法,不参加毁谤。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