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B>。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极静」就是奢摩他,「由静力故,永断烦恼」,三种行门方法不一样,目的只有一种,都是断烦恼。它有极静之力,静到极处,发生一种力量,把烦恼永远断掉。「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究竟成就,不要起座,就入大涅槃,像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没有起坐,很快就成佛。
「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这是第一个定轮,单修奢摩他,不是一个人要修三种,修一种就够了。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这是三摩钵提的意思,不能翻成「等至」,他是观察如幻,修如幻三昧。「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他是悟了清净圆觉的人去修观行,再趁佛力的加被,所以依着佛力,能变化世界种种的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备」是完备,就是菩萨的清净妙行,他都修行圆满。
「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在陀罗尼总持法门之中,他的寂静之念,并不为外面如幻的境界而失掉,他是观幻者,不同于幻化,他度如幻的众生,不被众生所转。我们现在末法时代学着发心弘法利生,这个功夫要记得,你弘法利生是去度众生成佛,结果被众生转了,你没有度到众生,众生把你度到三恶道里去。「及诸静慧」,他修的是三摩钵提如幻三昧,但是他修如幻三昧是总持法门,这陀罗尼门,不失于寂念,不失于禅那之念,也不失于奢摩他的静行,他动中有静。「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他一切幻化都灭,「不取作用」,他不去行幻化法门,去度幻化众生。「独断烦恼」,就是一门深入,专为断烦恼,先把烦恼断掉,再来度众生。「烦恼断尽」,他独断烦恼,把烦恼断尽了。「便证实相」,结果证得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二十五种定轮有三种了,单修,看你是什么根机?你跟哪个相应,就修那一种。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下面有七种定轮,都是依奢摩他为第一,中国话的意思叫「至静」,先取于至静,由至静就发生了智慧,静中得慧。「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以静慧之心,再去照诸幻者,再去度如幻的众生。「便于是中起菩萨行」,起了菩萨行度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先修至静的功夫,开了智慧,再修如幻三昧,度如幻的众生,这是一个人修二种。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记着,都是以静慧为首,一共有七种,这是第二种。「证至静性」,证得了至静之性,也就是内发轻安。「便断烦恼,永出生死。」独断烦恼是禅那的功夫,他有至静的功夫,把烦恼断掉,超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还是以寂静为首,以寂静之慧。「复现幻力」,再现出来第二种如幻三昧之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变化种种世界,变化种种如幻的法门,度如幻的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这就是第三种观门禅那,后来断烦恼,而入于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先修奢摩他,中间修三摩钵提,后来再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还是以静力为首,「断烦恼巳,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把烦恼断了,再修菩萨清净妙行,度如幻如化的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还是以静力为首。「心断烦恼」,把烦恼断掉,就属于禅那了。「复度众生」,同时断烦恼度众生。「建立世界」,要度众生,就建立种种变化的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就是先修静功。「齐修三摩钵提、禅那。」修了静功,再一起修三摩钵提、禅那,就是一方面断烦恼,一方面度众生。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还是先修静功。「资发变化」,「资」是助,助发了变化,助发了如幻三昧。「后断烦恼」,断烦恼是禅那的功夫。以他的静慧,至静的力量,来助发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二种一起修,「后修禅那」,最后才断烦恼。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还是以静力为首。「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两种一起修,用至静力,来资助寂灭禅那之力,后再起变化的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二十五轮,前面单修的三种讲完,以至静为首的七种也讲完,共讲了十种。接着讲以三摩钵提为首,有七种定轮,看着经文。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下面七种定轮,统统以三摩钵提为首,三摩钵提修的是如幻三昧,他由神通变化力来教化众生,他能变化世界、变化道场,以种种方便随顺至静,至静就是奢摩他。「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这是七种的第一种。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还是以三摩钵提为首,以变化力变化出来「种种境界」。「而取寂灭」,寂灭就是禅那。「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所谓:「广建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种种都是变化出来的,做出来度众生的事,都叫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中修寂静,就是奢摩他,断烦恼是禅那的功用。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他有种种神通妙用,没有障碍的作用。「断烦恼故」,他断烦恼也不起障碍,就是禅那。「安住至静」,安住在奢摩他。「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他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这是三摩钵提的作用,同时修至静,就是奢摩他,寂灭就是禅那。「二俱随顺」,「至静」的奢摩他,「寂灭」的禅那,二种观门统统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齐修」,后面二种观门:奢摩他、禅那,是一起修的。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以三摩钵提,种种变化的作用,来资发奢摩他的至静,后来再修禅那,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他是以变化力资助奢摩他,所以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再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以三摩钵提的变化力,来资发禅那的寂灭,这二种一起修。「后住清净」,后住于清净的境界,「无作静虑」,清净到没有作为的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三摩钵提、禅那,这二种一起修,「后修奢摩他」。
前面讲了七种,第二种观行,以三摩钵提、变化力为首,讲完了。接着讲第三种观行,以禅那为首,禅那就是寂灭。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取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以禅那寂灭之力。「而取至静」,这个定轮发出来奢摩他的至静力。「住于清净」,这个至静,叫无所作为清净的境界。「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还是以禅那为首。「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