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寂滅力,種種自性,安于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以寂滅力的「種種自性」。「安于靜慮」,「靜慮」指奢摩他。「而起變化」,就是叁摩缽提。「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于作用,清淨境界,歸于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這是沒有作爲的自性。「起于作用」,起了作用就是妙用。「清淨境界,歸于靜慮。」清淨的境界,歸到奢摩他上。「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于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于變化。」這就是以禅那寂滅之力,住于奢摩他的清淨靜慮的境界,再起變化,起叁摩缽提的神通妙用。「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奢摩他,後再修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至靜」,這是齊修禅那、奢摩他,資發至靜,就是奢摩他。「而起變化」,最後修叁摩缽提,起變化妙用。「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奢摩他,後再修叁摩缽提。」一起修禅那、奢摩他,最後再修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至靜就是清淨,也就是清明,清明境界的靜慮之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于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爲圓修叁種自性,清淨隨順。
以禅那爲首的七種講完了,上面一共二十四種。最後講到圓修叁觀,是二十五輪的最後一種。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把這叁種觀門,也就是叁種定輪圓合起來。「于諸性相」,這叁種觀門的法性、法相,「無離覺性」,統統不遠離圓覺妙性。「此菩薩者,名爲圓修叁種自性,清淨隨順。」就是叁種觀門的自性,清淨隨順。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這是總結,前面二十五種定輪說完了。「一切菩薩修行如是。」過去的一切菩薩都是這樣修行的。
先向諸位道歉,這二十五輪,只有消文,沒有釋義。爲什麼沒有釋義?前面那一章,叁種觀行的意思都講過了,所以這二十五輪,只需順著文消一消,不必再解釋其義。這樣等于把經文念過去,要是公開跟四衆弟子,不可以這樣講,因爲你連釋義都沒有就念過去,他們跟著經文看不來,不曉得你念到哪裏。而且聽一座經,聽了一個半小時,聽不出來一點興趣,可能第二天他不來了,所以在公開演講的時候,不可以這樣講。
以前我跟諸位講講經的方法:消文、釋義、顯理、勸修、舉證,這是五個大綱。消文、釋義,字句要清楚,開合要顯明,還有一種技巧,你講的要能啓發聽衆的興趣。那麼這二十五輪怎樣消文釋義呢?依著科文當作注解來解釋。我沒有依著科文給諸位解釋,因爲我眼睛看不見,只好跟諸位道歉。你們將來講《圓覺經》得消文,還得釋義。前面那一章,一種一種觀都釋義釋好了,這裏古代的大祖師,給我們舉出來二十五個譬喻,你就依著科文解釋,這二十五個科文,是二十五個故事,你看哪一個故事有趣,把故事發揮一下,你能挑出來叁到五個故事,詳細解釋,聽經的人就會啓發興趣,而且你講得很熱鬧,這是個技巧。
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忏悔,經叁七日。
「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就是現在初發心,以及末法時代修大乘的衆生。「依此輪者」,想依著這二十五種定輪來修行,告訴我們下手的方便。「當持梵行」,先持戒,「寂靜思惟」,再修定,這二十五種定輪,本來是定,但是裏面包括有觀慧,你修這觀慧的二十五輪,必須先持戒後修定。前面都講過了,這裏再告訴我們,下手非持戒修定不行。「梵行」,最嚴重的是不可以犯淫戒,因爲在戒律上,淫戒,叫做不淨行;梵行,才是清淨行,那是立即相違背,絕對不能犯淫戒。在家二衆弟子,平常持不邪淫戒,但是你要是發心修這二十五輪,你得持不淫戒,不然不叫梵行,這是的的確確指不許犯淫戒,再廣持一切戒。你出家,受比丘、比丘尼戒,一條不能犯,犯了就不清淨,一切戒律,都要嚴格守持。戒律的功用,就是防非止惡,你犯了戒,你一方面爲非作惡,一方面想修觀行,怎麼能修成功呢?你不修還好,一修,非著魔不行,因爲戒律不清淨,你無始劫來的冤家對頭看得很清楚,不要說天上的魔王來魔你,那鬼神魔很厲害,都有五通。他看見你戒律不清淨,非魔你不行,所以你不用功則已,一用功就著魔。
「求哀忏悔,經叁七日。」這一句更要緊,在你沒有修二十五輪之前,你要先打叁個忏悔七。忏悔者,忏其前愆,悔其後過。愆就是罪過,以前造的罪過都要忏掉,以後的新罪業不要再造。這樣忏悔二十一天,你再去修二十五定輪,這是很要緊的下手方法。你要修楞嚴大定也是這樣,也得先二十一天求忏悔。有人問:要怎麼忏悔呢?我跟諸位同學說過,晚課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是最好的忏悔法,而且叁十五佛、五十叁佛,一共八十八佛,你犯五逆大罪,都能給你忏掉;犯四根本大戒,當然也能忏掉,其他的輕罪,更能忏掉。《八十八, 佛大忏悔文》,最後一個法界藏身阿彌陀佛,是八十九佛,你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消除八十萬億劫生死重罪,《十六觀經》上有明文,佛的金口良言會錯誤嗎?不過你真想修二十五輪,你拜忏拜八十八佛,不要像作晚課跪著念,每一尊佛你都拜。一尊佛名,拜一拜,拜八十八佛,連阿彌陀佛一共八十九佛,拜完跪下來,再念忏悔文。一天最少拜六枝香,就是拜六次,拜二十一天。除了《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以外,什麼忏都可以,古時候作忏,都是給我們求忏悔用功的,拜《水忏》、《梁皇忏》、《大悲忏》都可以,看你對哪一種忏有興趣,就拜哪一種忏。
現在到了末法時代,我們出家人很可憐,過去祖師費了好多心血,給我們作忏本,教我們求忏悔,我們現在爲人家天天拜、天天念,賺幾個錢回來,真是對不起過去的祖師。你自己不去求忏悔,天天爲人家求忏悔,求習慣了,有人請你拜忏,你才拜,拜梁皇忏,一拜七天,拜叁個梁皇忏二十一天。沒有人請你拜,一天也不拜,因爲拜忏就是爲拿錢,拜完累死了,這樣不是太對不起自己寶貴的光陰嗎?所以你依著哪一部忏法都可以,這是用功的前方便,最要緊的是:持戒、修定、求忏悔。
我在大陸不懂這個方便,當時要閉關,閉的是閱藏關,看《大藏經》叁年,結果看不到叁個月,就得吐血病,差一點斷了氣。把吐血病治好了,《大藏經》根本不能看,一看就頭疼!才想起來要求忏悔,連拜佛也不能拜,一拜下去,頭疼得仿佛要炸開。我才知道不但業障現前,魔魔倒我了,我就跟佛菩薩求哀忏悔,我說:「弟子藏經不能看,拜佛不能拜,忏悔不能忏,就等著墮地獄嗎?叁寶,一定要加被我,讓我拜佛求忏悔。」禱告後拜下去,頭還是疼!我的關房地板上鋪席子,在席子上拜,拜著頭就疼,我想著忏悔不能忏,要等著墮地獄,墮到地獄,恐怕比頭疼還要厲害!唉!這個臭皮囊我不要了,疼死吧!我就把頭磕在地板上,鼓咚!鼓咚!撞下去,疼得要死。等到疼一陣子,好一點站起來,再拜下去,再疼,再撞下去。撞了幾天,叁寶加被我,好像把魔趕走了,看經還是疼,拜佛不疼了。于是我最初一天拜十二拜,拜叁回。後來我閱藏關,改成拜佛關,越加越多,後來一次拜叁百拜,一天拜四回,共一千二百拜。可能是真實求忏悔,業障消除,我的身體本來不健康,二十幾歲就病奄奄,等我閉關圓滿,身體反而好了。一直活到現在八十一歲,可能是那時候拜佛的功德。我說給諸位聽,就是當時我不知道要先忏悔二十一天,要是先忏悔二十一天,可能閉關閱藏不會發生病魔。諸位要記著:你用功的時候,一定要先打叁個忏悔七,拜完二十一天忏悔七,以後怎麼樣呢?
于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于二十五輪,各安標記」,你把二十五輪的名字,用紙條寫上卷成卷,叫「結」,或「阄」。「至心求哀」,以至誠心,求哀忏悔,求佛加被:弟子我不曉得修哪一輪合我的機。「隨手取結」,信手取一個阄出來。
「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你依著結裏面的開示,教你修哪一種,你就修哪一種,你就知道是頓修、漸修?「一念疑悔,即不成就。」這時候不能起疑惑,完全靠信仰力,相信叁寶會指示我,開示修哪一種,就修哪一個。就像藕益大師一樣,他禱告:我要弘揚佛法,中國有大乘八宗,我應該依著哪一宗來弘揚?他把八個宗,寫成八個紙條,把它卷成卷,就是准備了八個結。他禱告後,隨手拈一個結,是天臺宗,所以藕益大師的注解,完全依著天臺宗解釋,因爲是叁寶開示的。藕益大師那時候,門戶之見很重,尤其是天臺宗跟賢首宗,互相毀謗。他注解、講經、寫文章,統統依著天臺宗,但是他不承認自己是天臺宗的子孫,就是只弘揚佛法,不參加毀謗。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辯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