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记▪P46

  ..续本文上一页相。你看他有所作为,其实他是无所作为,他是悟了净圆觉以后作的事。现在他的毛病,出在没有开悟去作。《圆觉经》上也有说,没有开悟之前,要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要去行种种菩萨道,但是不要着相。他的毛病出在着相,作种种行,比方修塔建寺、造佛像、供佛、斋僧,乃至于讲经说法,都着相去作。认为这就是真正的大乘修行,将来能成就圆觉,结果是有所作为。不能说他作了坏事,只是作些人天福报,是分别妄想的作为,他没有空相。我们现在要去作,不要作出病来,你建立寺院,尽管建立;建立宝塔,尽管建立;造佛像,尽管造;供佛斋僧,尽管供佛斋僧;讲经说法,尽管讲经说法,不要着相。这样做来做去,你就会悟净圆觉,就会开悟,开悟了再来打坐,才能成就圆觉。你没有悟净圆觉就不能作,你一住相来作,就成了病。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任病好了解,就是前面普眼菩萨章「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修观行成就,顿时与佛的境界相同,他误解了这一段经文,他不晓得那是观行成就以后的佛境界,以凡夫滥同圣人,以佛的见解,为自己的见解;以佛的行持,为自己的行持,他以为了解了大乘佛法。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任」是任意,听凭自然,就这样过下去,也就是随它去。有这一类人,他这样开示给众生听。「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生死本空,断什么生死?涅槃也是本空,求什么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涅槃之念生起,生死之念灭除,我对于生死涅槃,没有起灭的念头。

  「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这样过下去就对了,随一切法的差别性,比方火本来热,水本来湿,饿了该吃饭,我就吃饭;该睡觉,我就睡觉,用什么功?修什么行?

  这样去求圆觉,怎么能证到圆觉呢?任病是误解大乘的空理,误解佛境界的法门,《永嘉大师证道歌》:「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遭殃祸。」他把因果都拨掉,禅门里叫做莽荡汉,就是依着《证道歌》说的莽莽荡荡遭殃祸,你不去了生死,生死永远在;你不去求涅槃,涅槃永远不能证得。你随着凡夫法性,永远当凡夫,尽造业,你不要堕落三途吗?这一种病是学大乘法犯了过,容易犯,但是很容易了解,就是你不要发狂就对了。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这一种病也不大好了解,「止」,就是前面的奢摩他。你修止,得到至静的功夫,就证到圆觉,是悟了净圆觉以后的止。我们现在没有开悟,要不要止呢?要止,但是你一着相就生病,你不要着相,尽管止。因为你不止,一天到晚生烦恼,怎么能修行呢?所以你要持戒、修定,才能成就观慧。要持戒、修定,不止怎么行呢?但是你一着相,就成了病。你说:我应该永息诸念,得一切法寂然平等的本性,求得圆觉。你这样求圆觉,错误在你着相,你这一止,得不到奢摩他,因为这是前方便,你开了悟再来止,才能得到,你止尽管止,不要着相。「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圆觉自性本来远离诸妄念,何必用止念来合圆觉,所以就成了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我要断除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身是空的,无所有;心也是空的,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六根、六尘是由身心生出来,身心都是空的,六根六尘更是虚妄的境界,我应该把一切虚妄境界永远寂灭,以求证圆觉。

  「彼圆觉性,非寂相故」,他不知道圆觉妙性,不完全是寂相,圆觉妙性大用现前,妙用无方,「说名为病」,所以称为灭病。这个病从哪里出来呢?他以为修禅那,永断烦恼,就证得圆觉。他不晓得是先悟净圆觉之后,再修禅那,永远的寂,才能证得圆觉。我们没有悟净圆觉以前要断烦恼,前面结词有开示,你应该勇猛精进,未得的令它得,未断的令它断,但是断烦恼你要持戒,你一着相,先起贡高我慢,就自赞毁他,你看到别人都不持戒,只有你持戒;别人出家不知断烦恼,只有你知道断烦恼,这样怎么能证圆觉呢?你一着相就成了病,烦恼要断,不可以着相,着相就生病。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你能远离作、任、止、灭四种病,就是修清净行。「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前面开示三种观想: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这里说,你一切不能着相,离开了作、任、止、灭四种病,再去修观想,就是正观,否则,就是邪观。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末世众生要修行的话,「应当尽命供养善友」,应当尽你的生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应当尽你的生命承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善知识,你要请求他,他才给你说法。善知识有时候作不请之友,会来找你说法,这时候你应该庆幸自己有善根,善知识来找你开示,不要起憍慢心。「若复远离,应断瞋恨。」善知识有其他的因缘要离开你,你不要动瞋恨心:善知识怎么舍弃我呢?善知识有他的弘法因缘,他应该远离就远离,你不要生瞋恨心。

  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现逆顺境,犹如虚空。」善知识,有顺境的善知识、逆境的善知识。顺境的善知识,教你怎样持戒、怎样修定、怎样修观慧;逆境的善知识,示现犯斋破戒,种种不顺的境界,跟你为冤作仇。你要晓得,这都好像虚空,没有实在的相可以执着。

  「了知身心毕竟平等」,应该明了知道身心之相都如空中花,而且本来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与诸众生本来同一个体性,没有差别相。「如是修行,方入圆觉。」你要这样修行,才能悟入、证入圆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末世有修行的众生,但是为什么成就佛道的人很少呢?「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憎爱这两个烦恼,要有种子,才起现行。我们的八识等于一个田地,叫做八识田。从无始以来,有一切憎爱的种子,遇着境界就起现行,遇见顺境,就起爱;遇见逆境,就起憎。你学了《圆觉经》,应该防护自己八识田里憎爱一切种子,不叫它起现行,你使它起憎爱心,起了烦恼,永远不得解脱。

  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这是告诉我们观想,要怨亲平等,怨家,是有冤仇的人;父母,是有恩爱的人,对于父母应该起爱,对于怨家应该起憎。「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不起憎、不起爱,你就远离诸病。

  「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对于冤家父母,不起憎、不起爱。如此类推,对于一切诸法,不起憎、不起爱,要这样观想。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最后再开示我们就这样发心,就这样发愿。「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我自己要求证圆觉,我要先发大愿:尽于虚空的一切众生,我都把他度成佛。换句话讲:愿一切众生成佛。地藏菩萨发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就是愿一切众生,都入究竟圆觉,愿一切众生都成佛。

  「于圆觉中无取觉者」,你还不要着相,对于圆觉妙性之中,没有能取,没有所取,没有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把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除掉。「如是发心,不堕邪见。」你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发菩提心,就不会堕于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心远二乘者。

  「普觉汝当知!」叫一声普觉菩萨。「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先开示求何等人?末世各众生,想求善知识,应当求正知正见的人。「心远二乘者」,这个善知识修行不住相,不偏堕于二乘。

  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

  他跟你讲经说法,没有作任止灭四种病,长行文「作任止灭」,偈颂颠倒为「作止任灭」,意思一样。

  亲近无憍慢,远离无瞋恨,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

  「亲近无憍慢」,善知识来亲近你,你不要起憍慢心。「远离无瞋恨」,善知识远离你,你不要动瞋恨心。「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善知识有时候现顺境,有时候现逆境,见到种种境界,顺境界,不起爱心;逆境界,不起憎…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