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你看他有所作爲,其實他是無所作爲,他是悟了淨圓覺以後作的事。現在他的毛病,出在沒有開悟去作。《圓覺經》上也有說,沒有開悟之前,要堅持禁戒,安處徒衆,宴坐靜室,要去行種種菩薩道,但是不要著相。他的毛病出在著相,作種種行,比方修塔建寺、造佛像、供佛、齋僧,乃至于講經說法,都著相去作。認爲這就是真正的大乘修行,將來能成就圓覺,結果是有所作爲。不能說他作了壞事,只是作些人天福報,是分別妄想的作爲,他沒有空相。我們現在要去作,不要作出病來,你建立寺院,盡管建立;建立寶塔,盡管建立;造佛像,盡管造;供佛齋僧,盡管供佛齋僧;講經說法,盡管講經說法,不要著相。這樣做來做去,你就會悟淨圓覺,就會開悟,開悟了再來打坐,才能成就圓覺。你沒有悟淨圓覺就不能作,你一住相來作,就成了病。
二者任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爲病。
任病好了解,就是前面普眼菩薩章「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修觀行成就,頓時與佛的境界相同,他誤解了這一段經文,他不曉得那是觀行成就以後的佛境界,以凡夫濫同聖人,以佛的見解,爲自己的見解;以佛的行持,爲自己的行持,他以爲了解了大乘佛法。
「二者任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任」是任意,聽憑自然,就這樣過下去,也就是隨它去。有這一類人,他這樣開示給衆生聽。「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生死本空,斷什麼生死?涅槃也是本空,求什麼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涅槃之念生起,生死之念滅除,我對于生死涅槃,沒有起滅的念頭。
「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爲病。」這樣過下去就對了,隨一切法的差別性,比方火本來熱,水本來濕,餓了該吃飯,我就吃飯;該睡覺,我就睡覺,用什麼功?修什麼行?
這樣去求圓覺,怎麼能證到圓覺呢?任病是誤解大乘的空理,誤解佛境界的法門,《永嘉大師證道歌》:「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遭殃禍。」他把因果都撥掉,禅門裏叫做莽蕩漢,就是依著《證道歌》說的莽莽蕩蕩遭殃禍,你不去了生死,生死永遠在;你不去求涅槃,涅槃永遠不能證得。你隨著凡夫法性,永遠當凡夫,盡造業,你不要墮落叁途嗎?這一種病是學大乘法犯了過,容易犯,但是很容易了解,就是你不要發狂就對了。
叁者止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爲病。
「叁者止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這一種病也不大好了解,「止」,就是前面的奢摩他。你修止,得到至靜的功夫,就證到圓覺,是悟了淨圓覺以後的止。我們現在沒有開悟,要不要止呢?要止,但是你一著相就生病,你不要著相,盡管止。因爲你不止,一天到晚生煩惱,怎麼能修行呢?所以你要持戒、修定,才能成就觀慧。要持戒、修定,不止怎麼行呢?但是你一著相,就成了病。你說:我應該永息諸念,得一切法寂然平等的本性,求得圓覺。你這樣求圓覺,錯誤在你著相,你這一止,得不到奢摩他,因爲這是前方便,你開了悟再來止,才能得到,你止盡管止,不要著相。「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爲病。」圓覺自性本來遠離諸妄念,何必用止念來合圓覺,所以就成了病。
四者滅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爲病。
「四者滅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我要斷除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身是空的,無所有;心也是空的,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六根、六塵是由身心生出來,身心都是空的,六根六塵更是虛妄的境界,我應該把一切虛妄境界永遠寂滅,以求證圓覺。
「彼圓覺性,非寂相故」,他不知道圓覺妙性,不完全是寂相,圓覺妙性大用現前,妙用無方,「說名爲病」,所以稱爲滅病。這個病從哪裏出來呢?他以爲修禅那,永斷煩惱,就證得圓覺。他不曉得是先悟淨圓覺之後,再修禅那,永遠的寂,才能證得圓覺。我們沒有悟淨圓覺以前要斷煩惱,前面結詞有開示,你應該勇猛精進,未得的令它得,未斷的令它斷,但是斷煩惱你要持戒,你一著相,先起貢高我慢,就自贊毀他,你看到別人都不持戒,只有你持戒;別人出家不知斷煩惱,只有你知道斷煩惱,這樣怎麼能證圓覺呢?你一著相就成了病,煩惱要斷,不可以著相,著相就生病。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你能遠離作、任、止、滅四種病,就是修清淨行。「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前面開示叁種觀想: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這裏說,你一切不能著相,離開了作、任、止、滅四種病,再去修觀想,就是正觀,否則,就是邪觀。
善男子!末世衆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複遠離,應斷瞋恨。
「善男子!末世衆生欲修行者」,末世衆生要修行的話,「應當盡命供養善友」,應當盡你的生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應當盡你的生命承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善知識,你要請求他,他才給你說法。善知識有時候作不請之友,會來找你說法,這時候你應該慶幸自己有善根,善知識來找你開示,不要起憍慢心。「若複遠離,應斷瞋恨。」善知識有其他的因緣要離開你,你不要動瞋恨心:善知識怎麼舍棄我呢?善知識有他的弘法因緣,他應該遠離就遠離,你不要生瞋恨心。
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衆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現逆順境,猶如虛空。」善知識,有順境的善知識、逆境的善知識。順境的善知識,教你怎樣持戒、怎樣修定、怎樣修觀慧;逆境的善知識,示現犯齋破戒,種種不順的境界,跟你爲冤作仇。你要曉得,這都好像虛空,沒有實在的相可以執著。
「了知身心畢竟平等」,應該明了知道身心之相都如空中花,而且本來平等。「與諸衆生同體無異」,與諸衆生本來同一個體性,沒有差別相。「如是修行,方入圓覺。」你要這樣修行,才能悟入、證入圓覺。
善男子!末世衆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
「善男子!末世衆生不得成道」,末世有修行的衆生,但是爲什麼成就佛道的人很少呢?「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憎愛這兩個煩惱,要有種子,才起現行。我們的八識等于一個田地,叫做八識田。從無始以來,有一切憎愛的種子,遇著境界就起現行,遇見順境,就起愛;遇見逆境,就起憎。你學了《圓覺經》,應該防護自己八識田裏憎愛一切種子,不叫它起現行,你使它起憎愛心,起了煩惱,永遠不得解脫。
若複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于諸法中,自他憎愛,亦複如是。
「若複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這是告訴我們觀想,要怨親平等,怨家,是有冤仇的人;父母,是有恩愛的人,對于父母應該起愛,對于怨家應該起憎。「心無有二,即除諸病」,不起憎、不起愛,你就遠離諸病。
「于諸法中,自他憎愛,亦複如是。」對于冤家父母,不起憎、不起愛。如此類推,對于一切諸法,不起憎、不起愛,要這樣觀想。
善男子!末世衆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于虛空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于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善男子!末世衆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最後再開示我們就這樣發心,就這樣發願。「盡于虛空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我自己要求證圓覺,我要先發大願:盡于虛空的一切衆生,我都把他度成佛。換句話講:願一切衆生成佛。地藏菩薩發大願:「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就是願一切衆生,都入究竟圓覺,願一切衆生都成佛。
「于圓覺中無取覺者」,你還不要著相,對于圓覺妙性之中,沒有能取,沒有所取,沒有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把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都除掉。「如是發心,不墮邪見。」你遠離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發菩提心,就不會墮于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覺汝當知!末世諸衆生,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心遠二乘者。
「普覺汝當知!」叫一聲普覺菩薩。「末世諸衆生,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先開示求何等人?末世各衆生,想求善知識,應當求正知正見的人。「心遠二乘者」,這個善知識修行不住相,不偏墮于二乘。
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
他跟你講經說法,沒有作任止滅四種病,長行文「作任止滅」,偈頌顛倒爲「作止任滅」,意思一樣。
親近無憍慢,遠離無瞋恨,見種種境界,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
「親近無憍慢」,善知識來親近你,你不要起憍慢心。「遠離無瞋恨」,善知識遠離你,你不要動瞋恨心。「見種種境界,心當生希有」,善知識有時候現順境,有時候現逆境,見到種種境界,順境界,不起愛心;逆境界,不起憎…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