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记▪P45

  ..续本文上一页单为末世众生请问,佛也就专为末世众生开示,末世众生将要发大菩提心,想求佛的圣道,先去求善知识,答复他第一个问题:「求何等人?」求善知识。「欲修行者」,欲就是愿意,他愿意修行。「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应当求一切正知正见的人,正知正见的人就是善知识。怎样是正知正见呢?「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第一、他不住相,这个善知识给我们讲修行用功的方法,不住相用功。修行用功住相不是很好吗?你一住相就落于有为,得一些人天福报,三界都超不出去,何况成佛呢?所以修行用功,第一要不住相,就是不着相,不着有为相,不着凡夫相,还不着声闻、缘觉的境界。善知识开导你用功,没有开导你不住相,这个人不够资格当善知识。再者,善知识开导你自己了生死,叫你不要行菩萨道,不要去弘法利生,这就着了声闻、缘觉的境界。他说:你去弘法利生,令众生了生死,你自己的生死了脱了吗?这一句话就把你问倒,你就跟他修小乘法。所以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这是菩萨发心,看看他是不是住于声闻缘觉境界?他不住有为之相,不落于凡夫,又不落于二乘,这就是正知正见。下面再开导我们,对于正知正见的善知识,不要另外生憎爱之心。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善知识,有出家善知识、在家善知识。「尘劳」是尘垢劳虑。虽然他现的是居士身,示现在尘垢劳虑之中,可是他心里面恒常清净。

  「示有诸过,赞叹梵行」,讲到亲近善知识,要看他的知见正不正?只要他的知见正,行为上,亲近了以后,你得用拣择佛法的眼睛看善知识。他示现一个在家居士,或者出家法师,他对于戒律不完全清净,但是他赞叹清净的行门,不引导你去做罪过事。「不令众生入不律仪」,善知识不使亲近他的众生,入于不合戒律威仪之中。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求得这种善知识,一定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能成就佛的菩提大道。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你要是见到这种善知识,他虽然有点小毛病,但他开示你,决不教你犯小毛病。「应当供养,不惜身命。」你遇到这种善知识,应该不惜身命来供养他。

  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

  「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你得具择法眼,拣择善知识,他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常常示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虽然示现种种小毛病,有不合戒律的地方。「心无憍慢」,但是他没有憍傲、我慢之心。

  「況復摶(ㄊㄨˊㄢ)財、妻子、眷屬?」搏是梵語,應該翻为食,因為印度人吃飯是用手抓著吃。假若他是在家善知識,或者他貪吃,或者貪財,或者爱染妻子眷屬,他是示現種種過患,你只看他是不是心裡恆常清淨,是不是讚叹梵行,是不是叫你貪吃,叫你貪財,叫你爱染太太、眷屬,他沒有叫你做過患的事,那就是善知識。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剎。

  「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善友」就是善知識,你親近了善知識,你已經抉擇過他的知見正确,等你一親近,發現他有小小的毛病,但是你對於這個善知識不起惡念,還是照常親近他。「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就能究竟成就無上正覺,也就是一定能成就佛的大道。

  這一段是開示末法眾生,怎樣去尋訪善知識,考究他的正知正見,你親近他以後,發現他有種種過患,你不要起惡念,只要他不起邪見,不引導你去犯齋破戒,就是真正的善知識。諸位同學都要學講經說法,你們都要給眾生當善知識,你能把戒律持得完全清淨,沒有一點過患,最是難得。假若你有一條戒、二條戒,還不清淨,你不要護短,不要講這一條戒,是在二千五百年以前制定,已不合時代應該取消,這就是引導眾生過患。我們怎麼学當善知識?譬如出家人不能持銀錢戒,你沒有銀錢,公車就坐不上,怎麼去台北呢?你到基隆,坐市內公車,還得五塊錢,所以現在沒有錢寸步難行。還得買米、買菜,托鉢乞食在中國沒有行通,沒有錢怎麼生活呢?你需要用錢,銀錢戒不能持清淨,你就依著蓮池大師《沙彌律儀要略》的開導:「必也知違佛制,生大慚愧,念他贫乏,常行布施不營求,不蓄積,不贩卖,不以七宝妆饰衣器等物,庶幾可耳。如或不然,得罪彌重。」就是破了銀錢戒,已經不得了!你再破見,說佛制戒錯误,不合時代,那你得的罪重了!

  還有持午戒,你能持午持得清淨去開導學人,引導他們過午不食。假如你不能持午,不要護短,犯了戒,應該依著蓮池大師《沙彌律儀要略》的開導:「必也知違佛制,生大慚愧,念餓鬼苦,常行悲濟,不多食,不美食,不安逸食,庶幾可耳。如或不然,得罪彌重。」你說佛制這一條戒是在印度,印度叫出家人過午不食,是因為托鉢乞食,上午托鉢,下午也托鉢,惹得眾生生煩惱,吃一頓可以修行辦道,下午不要出去托鉢。現在中國根本不托鉢,在寺裡煮點晚飯吃,有什麼不對呢?這就是破見,講些歪理。他還说戒律上每一條戒,都有制戒的因緣,有一位大德寫文章登在香港佛教雜誌,說過午不食制戒的因緣,是因為迦留陀夷尊者長得漆黑亮光,叫做黑光尊者,有一天晚上他肚子餓,天已經很暗,他到信徒家化飯,這信徒是位孕婦,怀了幾個月的身孕,聽見外面有人叫門,就去開門,天黑得厲害,這個時候快下雨,打了雷,掣了一道電光,電光照到黑光尊者,黑得發亮,孕婦當成是來了鬼,驚倒地上,受驚小產了。信徒就罵出家人不應該晚上出來化飯,比丘聽見了報告世尊,世尊才制過午不食戒,他說我們現在不必出去托鉢化飯,寺院煮点晚飯,就不會嚇到信徒,這是引導眾生入不律儀,跟佛結冤仇,跟戒律作對頭,认为佛制的戒律都不對,他為什麼說佛制銀錢戒不對?貪財;他為什麼說佛制過午不食戒不對?貪吃,根本就是惡知識,實際過午不食對於修行辦道,尤其參禪打坐有種種利益。

  出家人是僧宝,尤其男眾同學,要給人家當戒師父,你去傳戒,因為你不能持午,就講這一條戒,佛制戒制錯了,这样说,你不是去傳戒,是去破壞戒律,引導新戒去吃晚飯,不能給新戒種持戒的善根,你引導新戒破戒,罪過不是很重吗?所以你吃晚飯,一定要知道這是違背佛制,要生大慚愧,決不能說:佛制戒制錯。你去傳戒,要開導新戒,叫他過午不食,他出了戒期不能持午,那是他的事,他知道應該過午不食,善根是你給他種的。你在戒期當戒師父不講,受戒的戒子糊里糊塗受戒,根本不知道有過午不食這一條戒,他怎麼能产生過午不食的道心,所以你有了過患,不要令眾生入於不律儀。

  這是勸導諸位同學:你們要給眾生當善知識,你自己有什麼戒律不清淨,切不可以護短,破了戒,不要再破見,一定要引導眾生起持戒的心,叫他要持清淨戒,行、住、坐、臥要合威儀。

  《維摩詰經》上引證維摩詰居士,簡稱維摩居士,具有正知正見,示現在抟財、妻子、眷屬方面,維摩居士有妻子眷屬,而常行梵行,完全是示現的。要有擇法眼,我就揀擇出來一个善知識,在北平我遇見一位胡居士,我称他現代維摩。他沒有出家,却過着清淨梵行,長年過午不食。我勸他:你當居士,不必持出家戒。他說:今天沒有别人在,我跟你說,我持的是沙彌戒。我说你為什麼持沙彌戒?他說到日本高野山去學密宗,高野山的規矩很嚴,在家人只傳結緣灌頂,隨便教你一個咒子、一個印名,跟你結個法緣。只出家人,或者沙彌、沙彌尼灌頂。他想受大灌頂,于是在高野山受沙彌戒,沙彌戒有非時食戒,从那時他就過午不食。現在出家人晚上吃飯的很多,他是個居士,他受了戒就不犯,他的三個女兒都出家,還有個孫子也出家。除了他和太太,沒有現出家相,等於全家人都出了家,他雖示現搏財、妻子、眷屬,却心常清淨,而且讚歎梵行。

  「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华發明,照十方剎。」求善知識,要求開悟,等於心裡面開了花,忽然間啟發出來智慧,大徹大悟,普照十方世界。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何四病

  前面是答覆「求何等人?」佛接着答覆「依何等法?行何等行?去何等病?」這三個問題是综合答覆。善知識修的是妙法,應該離四種病,這四種病,叫作、任、止、灭,只有《圓覺經》講,其他經都講得不具足,只有讲一、二种。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假如有善知识说这样的话,就不成善知识,他就是说病为法。「作」是有所作为,就是他心里面分别妄想,打妄想打出来的道理。他这样讲:他要「作」种种行,他自己认为是对的,也是这样开示别人。「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因为圆觉性是无为法,不是有所作为,能得到圆觉,所以叫做「作病」。

  这种病很不容易了解,现在我们听的大乘法,都是开导诸位同学,要弘法利生,要建立道场,要安处徒众,《圆觉经》前面也有这些经文,和这种病怎么会通,毛病出在哪里?威德自在菩萨章「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为三摩钵提。」是依着前面三摩钵提作的如幻三昧来的,三摩钵提要作,作的结果成就圆觉。他不晓得三摩钵提,建立种种道场,以如幻的法门,度如幻的众生,结果成就圆觉,是悟入净圆觉,开悟以后才来作的,他的作没有执着,决不着…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