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單爲末世衆生請問,佛也就專爲末世衆生開示,末世衆生將要發大菩提心,想求佛的聖道,先去求善知識,答複他第一個問題:「求何等人?」求善知識。「欲修行者」,欲就是願意,他願意修行。「當求一切正知見人」,應當求一切正知正見的人,正知正見的人就是善知識。怎樣是正知正見呢?「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第一、他不住相,這個善知識給我們講修行用功的方法,不住相用功。修行用功住相不是很好嗎?你一住相就落于有爲,得一些人天福報,叁界都超不出去,何況成佛呢?所以修行用功,第一要不住相,就是不著相,不著有爲相,不著凡夫相,還不著聲聞、緣覺的境界。善知識開導你用功,沒有開導你不住相,這個人不夠資格當善知識。再者,善知識開導你自己了生死,叫你不要行菩薩道,不要去弘法利生,這就著了聲聞、緣覺的境界。他說:你去弘法利生,令衆生了生死,你自己的生死了脫了嗎?這一句話就把你問倒,你就跟他修小乘法。所以未成佛道,先結人緣,這是菩薩發心,看看他是不是住于聲聞緣覺境界?他不住有爲之相,不落于凡夫,又不落于二乘,這就是正知正見。下面再開導我們,對于正知正見的善知識,不要另外生憎愛之心。
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不令衆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雖現塵勞,心恒清淨。」善知識,有出家善知識、在家善知識。「塵勞」是塵垢勞慮。雖然他現的是居士身,示現在塵垢勞慮之中,可是他心裏面恒常清淨。
「示有諸過,贊歎梵行」,講到親近善知識,要看他的知見正不正?只要他的知見正,行爲上,親近了以後,你得用揀擇佛法的眼睛看善知識。他示現一個在家居士,或者出家法師,他對于戒律不完全清淨,但是他贊歎清淨的行門,不引導你去做罪過事。「不令衆生入不律儀」,善知識不使親近他的衆生,入于不合戒律威儀之中。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求得這種善知識,一定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能成就佛的菩提大道。
末世衆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
「末世衆生,見如是人」,你要是見到這種善知識,他雖然有點小毛病,但他開示你,決不教你犯小毛病。「應當供養,不惜身命。」你遇到這種善知識,應該不惜身命來供養他。
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複抟財、妻子、眷屬?
「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你得具擇法眼,揀擇善知識,他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常常示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雖然示現種種小毛病,有不合戒律的地方。「心無憍慢」,但是他沒有憍傲、我慢之心。
「況復摶(ㄊㄨˊㄢ)財、妻子、眷屬?」搏是梵語,應該翻爲食,因為印度人吃飯是用手抓著吃。假若他是在家善知識,或者他貪吃,或者貪財,或者愛染妻子眷屬,他是示現種種過患,你只看他是不是心裡恆常清淨,是不是讚歎梵行,是不是叫你貪吃,叫你貪財,叫你愛染太太、眷屬,他沒有叫你做過患的事,那就是善知識。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善友」就是善知識,你親近了善知識,你已經抉擇過他的知見正確,等你一親近,發現他有小小的毛病,但是你對於這個善知識不起惡念,還是照常親近他。「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就能究竟成就無上正覺,也就是一定能成就佛的大道。
這一段是開示末法眾生,怎樣去尋訪善知識,考究他的正知正見,你親近他以後,發現他有種種過患,你不要起惡念,只要他不起邪見,不引導你去犯齋破戒,就是真正的善知識。諸位同學都要學講經說法,你們都要給眾生當善知識,你能把戒律持得完全清淨,沒有一點過患,最是難得。假若你有一條戒、二條戒,還不清淨,你不要護短,不要講這一條戒,是在二千五百年以前製定,已不合時代應該取消,這就是引導眾生過患。我們怎麼學當善知識?譬如出家人不能持銀錢戒,你沒有銀錢,公車就坐不上,怎麼去臺北呢?你到基隆,坐市內公車,還得五塊錢,所以現在沒有錢寸步難行。還得買米、買菜,托鉢乞食在中國沒有行通,沒有錢怎麼生活呢?你需要用錢,銀錢戒不能持清淨,你就依著蓮池大師《沙彌律儀要略》的開導:「必也知違佛製,生大慚愧,念他貧乏,常行布施不營求,不蓄積,不販賣,不以七寶妝飾衣器等物,庶幾可耳。如或不然,得罪彌重。」就是破了銀錢戒,已經不得了!你再破見,說佛製戒錯誤,不合時代,那你得的罪重了!
還有持午戒,你能持午持得清淨去開導學人,引導他們過午不食。假如你不能持午,不要護短,犯了戒,應該依著蓮池大師《沙彌律儀要略》的開導:「必也知違佛製,生大慚愧,念餓鬼苦,常行悲濟,不多食,不美食,不安逸食,庶幾可耳。如或不然,得罪彌重。」你說佛製這一條戒是在印度,印度叫出家人過午不食,是因為托鉢乞食,上午托鉢,下午也托鉢,惹得眾生生煩惱,吃一頓可以修行辦道,下午不要出去托鉢。現在中國根本不托鉢,在寺裡煮點晚飯吃,有什麼不對呢?這就是破見,講些歪理。他還說戒律上每一條戒,都有製戒的因緣,有一位大德寫文章登在香港佛教雜誌,說過午不食製戒的因緣,是因為迦留陀夷尊者長得漆黑亮光,叫做黑光尊者,有一天晚上他肚子餓,天已經很暗,他到信徒家化飯,這信徒是位孕婦,懷了幾個月的身孕,聽見外面有人叫門,就去開門,天黑得厲害,這個時候快下雨,打了雷,掣了一道電光,電光照到黑光尊者,黑得發亮,孕婦當成是來了鬼,驚倒地上,受驚小產了。信徒就罵出家人不應該晚上出來化飯,比丘聽見了報告世尊,世尊才製過午不食戒,他說我們現在不必出去托鉢化飯,寺院煮點晚飯,就不會嚇到信徒,這是引導眾生入不律儀,跟佛結冤仇,跟戒律作對頭,認爲佛製的戒律都不對,他為什麼說佛製銀錢戒不對?貪財;他為什麼說佛製過午不食戒不對?貪吃,根本就是惡知識,實際過午不食對於修行辦道,尤其參禪打坐有種種利益。
出家人是僧寶,尤其男眾同學,要給人家當戒師父,你去傳戒,因為你不能持午,就講這一條戒,佛製戒製錯了,這樣說,你不是去傳戒,是去破壞戒律,引導新戒去吃晚飯,不能給新戒種持戒的善根,你引導新戒破戒,罪過不是很重嗎?所以你吃晚飯,一定要知道這是違背佛製,要生大慚愧,決不能說:佛製戒製錯。你去傳戒,要開導新戒,叫他過午不食,他出了戒期不能持午,那是他的事,他知道應該過午不食,善根是你給他種的。你在戒期當戒師父不講,受戒的戒子糊裏糊塗受戒,根本不知道有過午不食這一條戒,他怎麼能産生過午不食的道心,所以你有了過患,不要令眾生入於不律儀。
這是勸導諸位同學:你們要給眾生當善知識,你自己有什麼戒律不清淨,切不可以護短,破了戒,不要再破見,一定要引導眾生起持戒的心,叫他要持清淨戒,行、住、坐、臥要合威儀。
《維摩詰經》上引證維摩詰居士,簡稱維摩居士,具有正知正見,示現在抟財、妻子、眷屬方面,維摩居士有妻子眷屬,而常行梵行,完全是示現的。要有擇法眼,我就揀擇出來一個善知識,在北平我遇見一位胡居士,我稱他現代維摩。他沒有出家,卻過著清淨梵行,長年過午不食。我勸他:你當居士,不必持出家戒。他說:今天沒有別人在,我跟你說,我持的是沙彌戒。我說你為什麼持沙彌戒?他說到日本高野山去學密宗,高野山的規矩很嚴,在家人只傳結緣灌頂,隨便教你一個咒子、一個印名,跟你結個法緣。只出家人,或者沙彌、沙彌尼灌頂。他想受大灌頂,于是在高野山受沙彌戒,沙彌戒有非時食戒,從那時他就過午不食。現在出家人晚上吃飯的很多,他是個居士,他受了戒就不犯,他的叁個女兒都出家,還有個孫子也出家。除了他和太太,沒有現出家相,等於全家人都出了家,他雖示現搏財、妻子、眷屬,卻心常清淨,而且讚歎梵行。
「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求善知識,要求開悟,等於心裡面開了花,忽然間啟發出來智慧,大徹大悟,普照十方世界。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雲何四病?
前面是答覆「求何等人?」佛接著答覆「依何等法?行何等行?去何等病?」這叁個問題是綜合答覆。善知識修的是妙法,應該離四種病,這四種病,叫作、任、止、滅,只有《圓覺經》講,其他經都講得不具足,只有講一、二種。
一者作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爲病。
「一者作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假如有善知識說這樣的話,就不成善知識,他就是說病爲法。「作」是有所作爲,就是他心裏面分別妄想,打妄想打出來的道理。他這樣講:他要「作」種種行,他自己認爲是對的,也是這樣開示別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爲病。」因爲圓覺性是無爲法,不是有所作爲,能得到圓覺,所以叫做「作病」。
這種病很不容易了解,現在我們聽的大乘法,都是開導諸位同學,要弘法利生,要建立道場,要安處徒衆,《圓覺經》前面也有這些經文,和這種病怎麼會通,毛病出在哪裏?威德自在菩薩章「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爲叁摩缽提。」是依著前面叁摩缽提作的如幻叁昧來的,叁摩缽提要作,作的結果成就圓覺。他不曉得叁摩缽提,建立種種道場,以如幻的法門,度如幻的衆生,結果成就圓覺,是悟入淨圓覺,開悟以後才來作的,他的作沒有執著,決不著…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