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记▪P50

  ..续本文上一页有形相,假设有形相,尽虚空容纳不下。怎么造那么多恶业呢?因为时间太久了,无始以来当众生就造恶业,众生当的时间久了,恶业当然造得多,你要勤求忏悔。

  「常起希望」,不要放弃希望,不要认为自己业障太重,用功用不好,退了心。你要晓得:修行用功,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你后退,退到哪里去?你不是退到凡夫位上吗?无始劫来都在当凡夫,现在还当下去吗?希望心不要歇下来。「先断憎爱、嫉妬、谄曲,求胜上心。」前面讲过:你要先断烦恼,最根本的烦恼,就是憎爱二心。遇见逆境,不要憎;遇见顺境,不要爱。见到人家比我好,不要起嫉妬,嫉妬心是不耐他荣生起来的,人家有了荣华,我不要嫉妬;人家超过我,我不嫉妬。我不要谄曲,不要巴结人家。这些烦恼你都断掉,还要求胜进、要向上,一定要修三种净观,一定要成佛。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随你跟哪一种观想接近,你就修哪一个。「此观不得,复习彼观,」这一个观修行用功,勤苦一个阶段,修不成,跟它不相应,再修第二个观。第二观又修不成,再修第三个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总而言之,这一观修不成,再修那一个观,永远不要舍弃,一直修下去,渐次要求证得。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忏悔无始业」,假若是末世的众生,想求无上的佛道,应该先结个期限,或者一百二十天,或者一百天,或者八十天。可是先要经过二十一天的忏悔,忏悔无始的罪业。「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经过求忏悔的二十一日,然后起正忆念,修这三种净观。「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你在忏悔的时候,有特别的境界出现,你在正思惟,起正观的时候,有特别的境界出现,不是《圆觉经》里面所说的境界,你不可以取着。

  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

  「奢摩他至静」,修这三种净观,有下手的方便,要修奢摩他,先修至静。「三摩正忆持」,修三摩钵提,先起正忆念,念十方佛、十方菩萨。「禅那明数门,是名三净观。」修禅那观,先明数息法门。「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修上面三种净观,若能精勤修习,你就是活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末世的众生,没有修成就,因为无始劫来的罪业障到,要常常求忏悔,忏悔无始劫来的一切罪业。「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佛的境界你本来具有,我们跟佛无二无别,就是被这些罪业障给障碍住,你把罪业忏悔清净,佛境就现前了。

  讲到这里,圆觉菩萨章讲完,也就是正宗分讲完了。全经分为三大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正宗分讲演完毕,接着讲流通分,在三大分之中,一共有十二位大菩萨当机请问,已经讲了十一位大菩萨,现在讲最后一位,也就是第十二位,叫做贤善首菩萨。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这章属于流通分,流通分有五大科,第一大科是「庆闻深法请问流通」,庆幸自己闻到甚深的圆觉妙法,请问如何流通?就是要利益一切众生。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

  不可心思、不可言议,叫做妙法,《圆觉经》处处叫我们开悟,就是要悟到圆觉妙法的理,悟后再起修,这一步功夫要记清楚。这就是当时大菩萨都开悟了,末世众生看见《圆觉经》也能开悟,「如是不思议事」,就是圆觉妙法。下面接着请问。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第一个问题:「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请问这部大乘经应该取什么名字?我们现在知道叫《圆觉经》,是由贤善首菩萨请问,世尊立的名字。第二个问题:「云何奉持?」有了教法,怎样奉行修持?第三个问题:「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众生修习圆觉妙法,能得何等功德?在前面《圆觉经》都讲不要住相、不要着相,你所修的功德不可住相,也不可着相,但是不住相、不着相,任运有功德。贤善首菩萨不是不知道不着相的道理,还要请问修习的功德,这是为利益初发心的众生。初发心的众生对于大乘教法还没有修习,先告诉他修习能得无量的功德,等他修习得无量功德的时候,再告诉他不可以着相,所以流通《圆觉经》,要把何等功德说清楚。第四个问题:「云何使我护持经人?」如何使我等辈,护持受持《圆觉经》的人,不要着魔,使他不要生退惧的心,一定得有佛菩萨来加护持经的人。第五个问题,「流布此教至于何地?」流通宣布此圆觉大教的功德,可至何等地位?一共有五个问题。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是表示请法的仪轨、请法的恭敬,下面如来就开示了。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下面第二大科是「赞许静听交感流通」,「赞」是赞叹贤善首菩萨问得好,「许」是许可跟他讲,「静听」是和诸大众默然而听。「交感流通」,有说法的世尊,有听经的菩萨,互相交感,大法才能流通。没有法师讲经说法,大法不能流通;没有人静心听法,大法也不能流通,所以要师资道合,师是老师,资是弟子,师资之道相合,交感了,大法才能流通。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如是经教功德名字」,问这一部经的教法,有何等功德?要立何等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这是先赞叹贤善首菩萨问得好,再许可跟他说。

  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这就是静听,听法必须要默然而听,要三业默然。身体不要乱动,身业默然;口里不要讲话,口业默然;心里不要打妄想,意业默然。身口意三业都静下来,再听法,每一句每一字都要听到耳朵里,听到心里。不然一面打妄想,一面讲话,身体乱动,讲的人舌惫唇焦,你没有听到心里,这样怎么能流通佛法呢?所以一定要默然而听,要静听,佛法才能流通。

  下面是第三大科,「依问宣说内护流通」,依着贤善首菩萨所问,如来宣讲演说。「内护流通」,佛法要流通于世间,有内护、外护,内护是我们的责任,有人发心讲经说法,有人要发心听法,佛法才会流通,这叫内护。没有人发心讲,没有人发心听,佛法怎么流通呢?所以内护很要紧,就是我们都发心学讲经,学会了就去讲经;在没有学会讲之前,要发心听经,这样护持佛法,佛法才会流通。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要立经的名字,先要赞叹这部经了不起,这部经是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不是释迦佛这一尊佛说的,只要成佛都要说《圆觉经》,这部经是一部成佛的经典,可见《圆觉经》的重要性。

  「三世如来之所守护」,过去世的如来、现在世的如来、未来世的如来,都守护这部经,要是这部经不住在世间,众生没有法子成佛,可见这部经的重要。

  「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学大乘法的菩萨,没有不皈依《圆觉经》。此世界、他世界、十方世界的菩萨统统要皈依《圆觉经》。「十二部经清净眼目」,「十二部经」,「部」是部分,也叫十二分教,如来说的经,一共有十二个部分,就是长行、重颂、孤起、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论议、无问自说、方广、记别或授记,以前说过,你要是不记得,去查《教乘法数》《佛学大辞典》。「十二部经」,是指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圆觉经》是一切经的清净眼目。我跟诸位同学一再说,每一部经都有经心,也叫做经眼,有最要紧的两句话,等于人的五官,最主要的是眼睛,眼睛看不见不行,眼睛不清净也不行,所以《圆觉经》是一切经的经眼。你要是把《圆觉经》研究好,一切经你都通了。开经的时候跟诸位说过,判教把《圆觉经》判为顿教大乘,是依着释迦佛说的,叫做圆顿大法,在中国翻译的经典之中,只有《华严经》与《法华经》属于圆顿大法,《华严经》有六十万字,不容易摄持;《法华经》有七万字,也不容易摄持。只有《圆觉经》,经文很短,而且章法整齐。十二位大菩萨请问,一章一位,很容易了解圆顿大教。你把《圆觉经》研究好,很容易受持到心里,就是纳受于心,忆持不忘,这样你就得到一切经的清净眼目。你再去研究《华严经》《法华经》,容易了解、容易通达。最圆满顿超的法门,是《华严经》与《法华经》,你都能研究了达,其他有什么经不容易了达?所以《圆觉经》是一切经的清净眼目。赞叹了这部经的名字,再答复第一个问题:「此大乘教,名字何等?」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这是第一个名字,「大方广」,就是其体最大,其相最方,其用…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