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居,我不住声闻的道场,以圆觉为我的伽蓝,这样白词。
我为什么不参加声闻安居?怕他们打我的闲岔,因为用功的方法不同,受的戒不一样,他们受的是声闻戒,我受的是菩萨戒,修的行门不一样,在一起怎么修呢?「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系」是系属,所以我不系属于声闻大众僧。「徒众」就是大众,我不系属于大众。我一个人结夏安居三个月,这是对佛的白词,白完了你就好好用功三个月。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这叫菩萨示现安居,离开声闻之外,另外安居。「过三期日」,你定的期限三期,一百二十天,或者一百天、八十天。「随往无碍」,因为不是参加声闻结夏安居,你定的期限三期修圆满,就可以自由行动,不必等到声闻的结夏安居圆满才能离开。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末世的众生想行菩萨道,定期限入三期。「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你忏悔二十一天,就有好境界现前,看是不是《圆觉经》说过的?要是《圆觉经》说过的,这个境界是好境界;不是《圆觉经》说过的境界,你不可以取。
这里说三期日,你忏悔二十一天就有特别的境界出现,何况你八十天、一百天、一百二十天精进用功,一定有好境界现前。好境界现前,《圆觉经》说过这个境界,你就取;不是《圆觉经》说过的,可能是魔境,你不要取。这是警策的话,就是你不用功则已,一用功有特别的境界出现,要跟《圆觉经》对对看。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这是第一个观门,修奢摩他,佛答复他,入手方便先取至静为行,才能修奢摩他的正行。「不起思念」,你身体入道场,要身静、心静,心里打妄想不行,心里不起思念。「静极便觉」,你静到极处,忽然间就觉悟了,可是没有一定的时间,因为各人的根机不同。
「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初静」,是你最初静下来,这个时候入定了。你一个身定,乃至一个世界都入了定,忽然间开悟,你一个身开悟,一个世界都跟着开悟。
善男子!若觉徧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觉徧满一世界者」,你能悟到觉悟的境界,遍满一个佛的世界,就是一个三千大世界。「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这是得了他心通,功用可大了!就是你修声闻的观行,入灭尽定,得六种神通,有他心通,知道众生的心念,他不必开口说话,心里一动念,你就知道他心里想什么,可是只知道一个众生的心念。声闻的神通要假作意,不假作意神通不起,就是我一假作意起了观想,想到他心里动什么念,神通就来了。菩萨用功是任运自然,他开悟以后得了神通,不假作意,任运自然,不是知道一个、二个众生的心念,而是一个世界所有的众生,每一个众生只要动一念统统知道。我讲到这里,特别找《金刚经》出来对,第十八分一体同观分,五眼圆明下面:「如来有肉眼否?有。如来有天眼否?有。如来有慧眼否?有。如来有法眼否?有。如来有佛眼否?有。」五眼圆明,这是佛的眼睛。下面接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如恒河沙数的佛世界,世界无数,众生无数,众生的心念无数,如来悉知,跟这段经文正应证。你用功修奢摩他,修到这个时候顿同佛境,佛有这样的他心通,你也有,不过还没有《金刚经》说的恒河沙数世界的众生那么多。这是一个世界所有的众生,他动一念你都知道。「百千世界,亦复如是。」「百千世界」,还没有《金刚经》恒河沙数那么多,不过既然说百千世界,当然可以推广下去。「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这是说你得了神通,《圆觉经》说过的神通,你才能取;不是《圆觉经》说过的神通,你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彼非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这是修第二个观门,你修三摩钵提,修如幻三昧的观想,下手的方便,先观想十方如来,再观想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因为你起如幻三昧,建立如幻的道场,度如幻的众生,不只假藉一个法门,凡是大乘的种种法门,你都可以依循,渐次去修行。「勤苦三昧」,用功下手,你不要怕吃苦头,精勤受苦,要修如幻三昧。「广发大愿」,你不怕勤苦,精进用功,还要发大愿。「自熏成种」,你自己熏习,熏起清净的种子,妙处就在这里。凡夫攀缘六尘境界的影子,落到第六识就结成妄想心,可是它熏到第八识成了种子。「种」是能生之意,譬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子是个譬喻,你熏习到第八识里,种了种子,过去的事,我们怎么现在能想起来?就是过去把种子熏到八识田里,现在起了现行。会用功就利用自己的第八识熏习,想十方佛,想十方菩萨,想着修种种的行门,度无量众生。可是「彼非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圆觉经》上说过的境界,你可以取;不是《圆觉经》上说过的境界,你不可以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这是第三个观门,修禅那,先修数息观。「数门」是数息的法门。诸位一开学,我就教你们打坐,坐下来怎么用功修数息观?每一个人都发一本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小止观》《六妙门》,你打坐怎么打?看《小止观》;数息观怎么数?看《六妙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返、六静。第一个就是数门,先修数息观的法门。
「心中了知生住灭念」,我们的妄想心,没有本体、没有自性,怎么有妄想心呢?就是生、住、异、灭生的,这里把「异」略掉了。「生住灭」,再简单说是一生一灭,一生一灭的念头是连续出来。我前面讲过,一念是粗念头,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灭。九十剎那,观照不来;九百个生灭,更观照不来。佛经告诉我们,妄想心是生灭的念头,连续不断。它怎么生住异灭?你观想看看,观想不到。因为我们的心攀缘妄境习惯了,从来没有回光返照,照自己的心,所以生住异灭的念头观察不到。你修数息观,把心定下来,你就知道,喔!我的心生出来了;喔!我的心暂时停住;喔!我的心灭了,你观照了知,清清楚楚。「分齐头数」,「分齐」,这一个念头生出来,住一住,灭掉,它有一个分齐,就是有一个边际。那么一个生住灭、二个生住灭,过了多少生住灭,你统统了知。先是数鼻息,这个时候你可以数你的妄念,都了知得清清楚楚。
如是周徧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覩所受用物。
「如是周徧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先是打坐,坐下来修数息观,心里妄念生住灭、生住灭,分际都观察到,了知清楚。再进一步,四威仪行住坐卧中,都在修数息观,自己念头生住灭、生住灭,都能无不了知,清清楚楚。「渐次增进」,功夫再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不只是一个世界,百千世界下一滴一滴的雨点,下了多少雨点你统统知道。不是以算数算出来的,一观照统统知道,等于前面说百千世界的众生,动一个念头你就知道,不是你假作意,是任运自然知道。
「犹如目覩所受用物」,你了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很容易,好像你眼睛看见所受用的东西。你看茶杯并不费力,一目了然,你知道百千世界多少雨点,也是这么容易。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圆觉经》上说的境界,你可以取;不是《圆觉经》上说的境界,现些奇奇怪怪的境界,那是魔境,你不可以取。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这是教修三个观,最初下手先修什么行门?修奢摩他,先修至静。修三摩钵提,先起正忆念,念十方佛、十方菩萨。修禅那,先修数息观,这是初首方便。
若诸众生徧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假若你这个众生,遍修三种净观,精勤直进,不悟不休,等于释迦佛在印度出生一样,你决定成佛。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妬、谄曲,求胜上心。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讲得再恳切、再慈悲一点,末世具大乘根性的众生,有上根、中根、下根。我们具大乘根性,我们的根机是钝根。「心欲求道,不得成就」,修观想,想修奢摩他,想修至静,至静不来。想修三摩钵提,想起正忆念,忆念不来。想修禅那,先修数息观,数息不来,不得成就,这就是根机迟钝,下等的根机。我既然想修大乘观行,一定具有大乘善根,我怎么修不成功呢?告诉你原因:「由昔业障,当勤忏悔」,不只忏悔二十一天,你得天天求忏悔,往昔造的恶业把你障到了,究竟有多少恶业呢?《普贤行愿品》上说,造的恶业没…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