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居,我不住聲聞的道場,以圓覺爲我的伽藍,這樣白詞。
我爲什麼不參加聲聞安居?怕他們打我的閑岔,因爲用功的方法不同,受的戒不一樣,他們受的是聲聞戒,我受的是菩薩戒,修的行門不一樣,在一起怎麼修呢?「爲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衆。」「系」是系屬,所以我不系屬于聲聞大衆僧。「徒衆」就是大衆,我不系屬于大衆。我一個人結夏安居叁個月,這是對佛的白詞,白完了你就好好用功叁個月。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叁期日,隨往無礙。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這叫菩薩示現安居,離開聲聞之外,另外安居。「過叁期日」,你定的期限叁期,一百二十天,或者一百天、八十天。「隨往無礙」,因爲不是參加聲聞結夏安居,你定的期限叁期修圓滿,就可以自由行動,不必等到聲聞的結夏安居圓滿才能離開。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衆生,求菩薩道入叁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衆生,求菩薩道入叁期者」,末世的衆生想行菩薩道,定期限入叁期。「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你忏悔二十一天,就有好境界現前,看是不是《圓覺經》說過的?要是《圓覺經》說過的,這個境界是好境界;不是《圓覺經》說過的境界,你不可以取。
這裏說叁期日,你忏悔二十一天就有特別的境界出現,何況你八十天、一百天、一百二十天精進用功,一定有好境界現前。好境界現前,《圓覺經》說過這個境界,你就取;不是《圓覺經》說過的,可能是魔境,你不要取。這是警策的話,就是你不用功則已,一用功有特別的境界出現,要跟《圓覺經》對對看。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于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奢摩他」,這是第一個觀門,修奢摩他,佛答複他,入手方便先取至靜爲行,才能修奢摩他的正行。「不起思念」,你身體入道場,要身靜、心靜,心裏打妄想不行,心裏不起思念。「靜極便覺」,你靜到極處,忽然間就覺悟了,可是沒有一定的時間,因爲各人的根機不同。
「如是初靜,從于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初靜」,是你最初靜下來,這個時候入定了。你一個身定,乃至一個世界都入了定,忽然間開悟,你一個身開悟,一個世界都跟著開悟。
善男子!若覺徧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複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覺徧滿一世界者」,你能悟到覺悟的境界,遍滿一個佛的世界,就是一個叁千大世界。「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這是得了他心通,功用可大了!就是你修聲聞的觀行,入滅盡定,得六種神通,有他心通,知道衆生的心念,他不必開口說話,心裏一動念,你就知道他心裏想什麼,可是只知道一個衆生的心念。聲聞的神通要假作意,不假作意神通不起,就是我一假作意起了觀想,想到他心裏動什麼念,神通就來了。菩薩用功是任運自然,他開悟以後得了神通,不假作意,任運自然,不是知道一個、二個衆生的心念,而是一個世界所有的衆生,每一個衆生只要動一念統統知道。我講到這裏,特別找《金剛經》出來對,第十八分一體同觀分,五眼圓明下面:「如來有肉眼否?有。如來有天眼否?有。如來有慧眼否?有。如來有法眼否?有。如來有佛眼否?有。」五眼圓明,這是佛的眼睛。下面接著說:「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如恒河沙數的佛世界,世界無數,衆生無數,衆生的心念無數,如來悉知,跟這段經文正應證。你用功修奢摩他,修到這個時候頓同佛境,佛有這樣的他心通,你也有,不過還沒有《金剛經》說的恒河沙數世界的衆生那麼多。這是一個世界所有的衆生,他動一念你都知道。「百千世界,亦複如是。」「百千世界」,還沒有《金剛經》恒河沙數那麼多,不過既然說百千世界,當然可以推廣下去。「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這是說你得了神通,《圓覺經》說過的神通,你才能取;不是《圓覺經》說過的神通,你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叁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叁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彼非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叁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這是修第二個觀門,你修叁摩缽提,修如幻叁昧的觀想,下手的方便,先觀想十方如來,再觀想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因爲你起如幻叁昧,建立如幻的道場,度如幻的衆生,不只假藉一個法門,凡是大乘的種種法門,你都可以依循,漸次去修行。「勤苦叁昧」,用功下手,你不要怕吃苦頭,精勤受苦,要修如幻叁昧。「廣發大願」,你不怕勤苦,精進用功,還要發大願。「自熏成種」,你自己熏習,熏起清淨的種子,妙處就在這裏。凡夫攀緣六塵境界的影子,落到第六識就結成妄想心,可是它熏到第八識成了種子。「種」是能生之意,譬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子是個譬喻,你熏習到第八識裏,種了種子,過去的事,我們怎麼現在能想起來?就是過去把種子熏到八識田裏,現在起了現行。會用功就利用自己的第八識熏習,想十方佛,想十方菩薩,想著修種種的行門,度無量衆生。可是「彼非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圓覺經》上說過的境界,你可以取;不是《圓覺經》上說過的境界,你不可以取。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于禅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于禅那,先取數門」,這是第叁個觀門,修禅那,先修數息觀。「數門」是數息的法門。諸位一開學,我就教你們打坐,坐下來怎麼用功修數息觀?每一個人都發一本天臺宗智者大師的《小止觀》《六妙門》,你打坐怎麼打?看《小止觀》;數息觀怎麼數?看《六妙門》,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返、六靜。第一個就是數門,先修數息觀的法門。
「心中了知生住滅念」,我們的妄想心,沒有本體、沒有自性,怎麼有妄想心呢?就是生、住、異、滅生的,這裏把「異」略掉了。「生住滅」,再簡單說是一生一滅,一生一滅的念頭是連續出來。我前面講過,一念是粗念頭,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九十剎那,觀照不來;九百個生滅,更觀照不來。佛經告訴我們,妄想心是生滅的念頭,連續不斷。它怎麼生住異滅?你觀想看看,觀想不到。因爲我們的心攀緣妄境習慣了,從來沒有回光返照,照自己的心,所以生住異滅的念頭觀察不到。你修數息觀,把心定下來,你就知道,喔!我的心生出來了;喔!我的心暫時停住;喔!我的心滅了,你觀照了知,清清楚楚。「分齊頭數」,「分齊」,這一個念頭生出來,住一住,滅掉,它有一個分齊,就是有一個邊際。那麼一個生住滅、二個生住滅,過了多少生住滅,你統統了知。先是數鼻息,這個時候你可以數你的妄念,都了知得清清楚楚。
如是周徧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覩所受用物。
「如是周徧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先是打坐,坐下來修數息觀,心裏妄念生住滅、生住滅,分際都觀察到,了知清楚。再進一步,四威儀行住坐臥中,都在修數息觀,自己念頭生住滅、生住滅,都能無不了知,清清楚楚。「漸次增進」,功夫再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不只是一個世界,百千世界下一滴一滴的雨點,下了多少雨點你統統知道。不是以算數算出來的,一觀照統統知道,等于前面說百千世界的衆生,動一個念頭你就知道,不是你假作意,是任運自然知道。
「猶如目覩所受用物」,你了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很容易,好像你眼睛看見所受用的東西。你看茶杯並不費力,一目了然,你知道百千世界多少雨點,也是這麼容易。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圓覺經》上說的境界,你可以取;不是《圓覺經》上說的境界,現些奇奇怪怪的境界,那是魔境,你不可以取。
是名叁觀初首方便。
這是教修叁個觀,最初下手先修什麼行門?修奢摩他,先修至靜。修叁摩缽提,先起正憶念,念十方佛、十方菩薩。修禅那,先修數息觀,這是初首方便。
若諸衆生徧修叁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假若你這個衆生,遍修叁種淨觀,精勤直進,不悟不休,等于釋迦佛在印度出生一樣,你決定成佛。
若後末世鈍根衆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妬、谄曲,求勝上心。
「若後末世鈍根衆生」,講得再懇切、再慈悲一點,末世具大乘根性的衆生,有上根、中根、下根。我們具大乘根性,我們的根機是鈍根。「心欲求道,不得成就」,修觀想,想修奢摩他,想修至靜,至靜不來。想修叁摩缽提,想起正憶念,憶念不來。想修禅那,先修數息觀,數息不來,不得成就,這就是根機遲鈍,下等的根機。我既然想修大乘觀行,一定具有大乘善根,我怎麼修不成功呢?告訴你原因:「由昔業障,當勤忏悔」,不只忏悔二十一天,你得天天求忏悔,往昔造的惡業把你障到了,究竟有多少惡業呢?《普賢行願品》上說,造的惡業沒…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