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形相,假設有形相,盡虛空容納不下。怎麼造那麼多惡業呢?因爲時間太久了,無始以來當衆生就造惡業,衆生當的時間久了,惡業當然造得多,你要勤求忏悔。
「常起希望」,不要放棄希望,不要認爲自己業障太重,用功用不好,退了心。你要曉得:修行用功,只能前進,不能後退。你後退,退到哪裏去?你不是退到凡夫位上嗎?無始劫來都在當凡夫,現在還當下去嗎?希望心不要歇下來。「先斷憎愛、嫉妬、谄曲,求勝上心。」前面講過:你要先斷煩惱,最根本的煩惱,就是憎愛二心。遇見逆境,不要憎;遇見順境,不要愛。見到人家比我好,不要起嫉妬,嫉妬心是不耐他榮生起來的,人家有了榮華,我不要嫉妬;人家超過我,我不嫉妬。我不要谄曲,不要巴結人家。這些煩惱你都斷掉,還要求勝進、要向上,一定要修叁種淨觀,一定要成佛。
叁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叁種淨觀,隨學一事。」隨你跟哪一種觀想接近,你就修哪一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這一個觀修行用功,勤苦一個階段,修不成,跟它不相應,再修第二個觀。第二觀又修不成,再修第叁個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總而言之,這一觀修不成,再修那一個觀,永遠不要舍棄,一直修下去,漸次要求證得。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衆生,欲求無上道,先當結叁期,忏悔無始業,經于叁七日,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衆生,欲求無上道,先當結叁期,忏悔無始業」,假若是末世的衆生,想求無上的佛道,應該先結個期限,或者一百二十天,或者一百天,或者八十天。可是先要經過二十一天的忏悔,忏悔無始的罪業。「經于叁七日,然後正思惟。」經過求忏悔的二十一日,然後起正憶念,修這叁種淨觀。「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你在忏悔的時候,有特別的境界出現,你在正思惟,起正觀的時候,有特別的境界出現,不是《圓覺經》裏面所說的境界,你不可以取著。
奢摩他至靜,叁摩正憶持,禅那明數門,是名叁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
「奢摩他至靜」,修這叁種淨觀,有下手的方便,要修奢摩他,先修至靜。「叁摩正憶持」,修叁摩缽提,先起正憶念,念十方佛、十方菩薩。「禅那明數門,是名叁淨觀。」修禅那觀,先明數息法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修上面叁種淨觀,若能精勤修習,你就是活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忏,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忏,無始一切罪。」末世的衆生,沒有修成就,因爲無始劫來的罪業障到,要常常求忏悔,忏悔無始劫來的一切罪業。「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佛的境界你本來具有,我們跟佛無二無別,就是被這些罪業障給障礙住,你把罪業忏悔清淨,佛境就現前了。
講到這裏,圓覺菩薩章講完,也就是正宗分講完了。全經分爲叁大分:一、序分,二、正宗分,叁、流通分,序分、正宗分講演完畢,接著講流通分,在叁大分之中,一共有十二位大菩薩當機請問,已經講了十一位大菩薩,現在講最後一位,也就是第十二位,叫做賢善首菩薩。
于是賢善首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這章屬于流通分,流通分有五大科,第一大科是「慶聞深法請問流通」,慶幸自己聞到甚深的圓覺妙法,請問如何流通?就是要利益一切衆生。
大悲世尊!廣爲我等及末世衆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不可心思、不可言議,叫做妙法,《圓覺經》處處叫我們開悟,就是要悟到圓覺妙法的理,悟後再起修,這一步功夫要記清楚。這就是當時大菩薩都開悟了,末世衆生看見《圓覺經》也能開悟,「如是不思議事」,就是圓覺妙法。下面接著請問。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雲何奉持?衆生修習得何功德?雲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第一個問題:「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請問這部大乘經應該取什麼名字?我們現在知道叫《圓覺經》,是由賢善首菩薩請問,世尊立的名字。第二個問題:「雲何奉持?」有了教法,怎樣奉行修持?第叁個問題:「衆生修習得何功德?」衆生修習圓覺妙法,能得何等功德?在前面《圓覺經》都講不要住相、不要著相,你所修的功德不可住相,也不可著相,但是不住相、不著相,任運有功德。賢善首菩薩不是不知道不著相的道理,還要請問修習的功德,這是爲利益初發心的衆生。初發心的衆生對于大乘教法還沒有修習,先告訴他修習能得無量的功德,等他修習得無量功德的時候,再告訴他不可以著相,所以流通《圓覺經》,要把何等功德說清楚。第四個問題:「雲何使我護持經人?」如何使我等輩,護持受持《圓覺經》的人,不要著魔,使他不要生退懼的心,一定得有佛菩薩來加護持經的人。第五個問題,「流布此教至于何地?」流通宣布此圓覺大教的功德,可至何等地位?一共有五個問題。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這是表示請法的儀軌、請法的恭敬,下面如來就開示了。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下面第二大科是「贊許靜聽交感流通」,「贊」是贊歎賢善首菩薩問得好,「許」是許可跟他講,「靜聽」是和諸大衆默然而聽。「交感流通」,有說法的世尊,有聽經的菩薩,互相交感,大法才能流通。沒有法師講經說法,大法不能流通;沒有人靜心聽法,大法也不能流通,所以要師資道合,師是老師,資是弟子,師資之道相合,交感了,大法才能流通。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如是經教功德名字」,問這一部經的教法,有何等功德?要立何等名字?「汝今谛聽!當爲汝說。」這是先贊歎賢善首菩薩問得好,再許可跟他說。
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這就是靜聽,聽法必須要默然而聽,要叁業默然。身體不要亂動,身業默然;口裏不要講話,口業默然;心裏不要打妄想,意業默然。身口意叁業都靜下來,再聽法,每一句每一字都要聽到耳朵裏,聽到心裏。不然一面打妄想,一面講話,身體亂動,講的人舌憊唇焦,你沒有聽到心裏,這樣怎麼能流通佛法呢?所以一定要默然而聽,要靜聽,佛法才能流通。
下面是第叁大科,「依問宣說內護流通」,依著賢善首菩薩所問,如來宣講演說。「內護流通」,佛法要流通于世間,有內護、外護,內護是我們的責任,有人發心講經說法,有人要發心聽法,佛法才會流通,這叫內護。沒有人發心講,沒有人發心聽,佛法怎麼流通呢?所以內護很要緊,就是我們都發心學講經,學會了就去講經;在沒有學會講之前,要發心聽經,這樣護持佛法,佛法才會流通。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叁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要立經的名字,先要贊歎這部經了不起,這部經是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不是釋迦佛這一尊佛說的,只要成佛都要說《圓覺經》,這部經是一部成佛的經典,可見《圓覺經》的重要性。
「叁世如來之所守護」,過去世的如來、現在世的如來、未來世的如來,都守護這部經,要是這部經不住在世間,衆生沒有法子成佛,可見這部經的重要。
「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學大乘法的菩薩,沒有不皈依《圓覺經》。此世界、他世界、十方世界的菩薩統統要皈依《圓覺經》。「十二部經清淨眼目」,「十二部經」,「部」是部分,也叫十二分教,如來說的經,一共有十二個部分,就是長行、重頌、孤起、因緣、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論議、無問自說、方廣、記別或授記,以前說過,你要是不記得,去查《教乘法數》《佛學大辭典》。「十二部經」,是指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圓覺經》是一切經的清淨眼目。我跟諸位同學一再說,每一部經都有經心,也叫做經眼,有最要緊的兩句話,等于人的五官,最主要的是眼睛,眼睛看不見不行,眼睛不清淨也不行,所以《圓覺經》是一切經的經眼。你要是把《圓覺經》研究好,一切經你都通了。開經的時候跟諸位說過,判教把《圓覺經》判爲頓教大乘,是依著釋迦佛說的,叫做圓頓大法,在中國翻譯的經典之中,只有《華嚴經》與《法華經》屬于圓頓大法,《華嚴經》有六十萬字,不容易攝持;《法華經》有七萬字,也不容易攝持。只有《圓覺經》,經文很短,而且章法整齊。十二位大菩薩請問,一章一位,很容易了解圓頓大教。你把《圓覺經》研究好,很容易受持到心裏,就是納受于心,憶持不忘,這樣你就得到一切經的清淨眼目。你再去研究《華嚴經》《法華經》,容易了解、容易通達。最圓滿頓超的法門,是《華嚴經》與《法華經》,你都能研究了達,其他有什麼經不容易了達?所以《圓覺經》是一切經的清淨眼目。贊歎了這部經的名字,再答複第一個問題:「此大乘教,名字何等?」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叁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這是第一個名字,「大方廣」,就是其體最大,其相最方,其用…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