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憎心,「而生憎嫉」,由憎心而起嫉妬,不爱了就憎,憎了就嫉妬。所以要断烦恼,要先把爱心断掉,这是轮回的根本。你怎么会起嫉妬心?因为你有憎恶心。你怎么会有憎恶心?因为你爱得不顺心。憎爱两个烦恼与生俱来,但是比较起来爱心为根本,没有爱心,根本不会起憎心,所以爱,爱得厉害;恨,恨得厉害,恨就是憎,就起嫉妬。无爱不起憎,这里讲得很清楚。「造种种业」,前面是起惑,妄想心起了迷惑,该爱的他就去爱,爱得不顺心,要憎恶、要嫉妬,就造种种恶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他造恶业,由身口意再分成十种恶业,他造恶业,要堕入三恶道,人道为根本,又生出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知欲可厌」,他知道淫欲是恶业之因,可以厌离,因为依着淫欲心,爱得不顺,而造恶业,要堕入三恶道。「爱厌业道」,厌离淫欲之爱,不造淫欲之业,换修十善道。「舍恶乐善」,舍离十恶业,好乐修十善法。「复现天人」,由修十善法,而现出来天人。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
「又知诸爱可厌恶(ˋㄨ)故」,他又知道诸爱都是令人厌恶的法,不但恶业应该厌恶,连善业也应该厌恶。「弃爱」,欲界的淫欲之爱不好把它舍去,连十善业的爱也不好,也要舍去。「乐舍」的「舍」,指上二界的四禅八定。好乐四禅定、四空定,「还滋爱本」,佛法由最浅处讲到最高处,讲到上二界四禅八定,已经讲得很高了,这就超出一切世间法、外道法。外道都求升天,他厌恶人道,升到天道,他不清楚天道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他升了天还超不出欲界,耶稣教升的天,是欲界第二层天;印度婆罗门升的天,高到大梵天,但是他不晓得舍弃欲界之爱,好乐禅定,还是滋养爱本,你的根本爱心没有去掉,你不爱淫欲,爱禅定还不是爱吗?佛教讲的哲理很高很深,你爱禅定还是爱,爱心不除,将来还是会堕落,所以没有超出三界六道轮回,还要轮回下来。「便现有为增上善果」,因为还滋养爱本,可是他不知道,要修四禅八定,于是又现出来上二界增加向上的善果。虽然比欲界高,但是还是有作有为增上善果,在佛教叫有漏的善果,他没有超出三界,但是他修四禅八定,修色界、无色界的增上善果。
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没有超出轮回的范围,所以不学佛法,根本不知道轮回这个名词;学了外道,轮回的范围有多大,还是不知道。「皆轮回故」,三界皆是受轮回果报之故,就是转来转去,像车轮一样。「不成圣道」,「圣道」是佛道,你成不了佛。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这里告诉我们下手的方法,你求圆觉,先断轮回根本,轮回的根本,佛说得很清楚,众生想解脱生死,免诸轮回,要超出三界,先断贪欲心,贪欲心来自淫欲心,淫欲心由爱而来。这就是佛答复弥勒菩萨问:轮回有几种性?轮回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枝末问题是什么?佛就答复弥勒菩萨,爱为生死本,欲界的爱,是贪欲之爱;上二界:色界、无色界是禅定之爱,还是爱。欲界的爱最粗重,完全是爱淫欲。「先断贪欲」,指着外面的欲境,实际就是指淫欲。「及除爱渴」,渴是形容词,爱如渴思饮,像你嘴巴渴得厉害,想要喝水的心,要把它除掉。爱就是里面的淫心,心境是一对,前面经文讲,因为有外面种种欲境,能助发爱性,爱是无始劫带来的,今生今世遇到外面种种欲境,能给你助发起来,你是凡夫自己作不了主,被境界所转。
讲到这里,我们就知道释迦牟尼佛定出家制度,是要你先把欲境远离开,男的远离女的,女的远离男的,出家人不结婚,就是为断贪欲,断了贪欲就是远离开欲境。你再用功把无始以来爱渴的心,先降伏后断掉,生死了脱,轮回脱出了。你就懂得我们出家的戒律,无论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统统要断淫欲,男女不许结婚,就是为了生死,出轮回。这种问题只要学佛法的人都会知道,不要说你学圆顿大乘,就是你学权教大乘也会知道;不要说学大乘,就是学二乘法也会知道声闻、缘觉要断贪欲。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这是断除众生的疑惑,因为前面讲卵胎湿化,都是由淫欲才来受生死。人是三法和合转生,父精、母血,加上自己的八识,也就是所谓的淫欲心,入了胎才受生。众生听到这里就起疑惑,释迦牟尼佛示现在世间是化身,有父亲也有母亲,是不是动了淫欲心来入胎的呢?《圆觉经》讲一切诸大菩萨到人间,是不是都以爱为本呢?
下面佛解除这个疑惑,「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不要说化身佛,就是一个登初地以后的菩萨,他都是变化示现来人间。「非爱为本」,不是以爱为本。小乘圣人把爱心都断除掉,才能了生死、脱轮回,超出三界,何况是菩萨呢?「但以慈悲」,菩萨是以慈悲为本,示现于世间,跟人一样有父亲、母亲,等到出世以后示现八相成道,他要示现出家。「令彼舍爱」,「彼」指家亲眷属,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乃至太太、儿女,广指一切众生。像释迦佛示现出家之相,说出家的道理,劝他的家亲眷属出家,劝一切众生修行,令一切众生舍除爱渴,所以菩萨不以爱为本,而是以慈悲为本。
「假诸贪欲而入生死」,「假」是假藉,菩萨示现于人间,也示现贪欲之相,他也怀胎十个月,有父亲、母亲,也娶妻生子,是假藉贪欲入于生死之道。但是菩萨等于会游泳的人,他到水里,是救渡落水的众生,他早就学会游泳,水不会淹死他,所以他是示现入于生死,老早断贪欲,是假藉贪欲。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再讲到我们本份上,末世一切众生,先要远离一切欲境。六尘之境,最粗重的财色名食睡,你统统要远离。前面「舍诸欲」是除欲境,最后除欲心。「及除憎爱」,前面讲过,无爱不生憎,这两个烦恼与生俱来,前生前世就有,无始以来就有,有爱就有憎,爱在前面,憎在后面,发挥得最重的时候,就是贪心、瞋心,你把外面的欲境远离,再回光返照,照自己心里还有烦恼吗?遇见不顺心的事,你是不是动憎呢?遇见顺心的事,你是不是动爱呢?要是还在生心动念,你这功夫还是没有把握。你说远离了欲境,你碰到欲境就随着境界转了。众生跟诸佛不同,在功夫上的差别,众生是被物转,物指一切众生、一切境界,你见了众生,被众生转;见了境界,被境界转,你就叫做众生。诸佛能转物,不被众生转,他能转众生;不被境界转,他能转境界。所以佛了生死,脱出轮回,遇见任何境界,他不起烦恼。我们学佛的人,不可以生自卑感,认为我是苦恼凡夫,我是末法时代的众生,我怎么能断烦恼呢?这样你憎爱两种烦恼,越来越粗重,烦恼纷烦恼乱,搅得你越纷越烦,越恼越乱,你就要造业,何必要出家呢?
我前面跟诸位讲过,你不要辜负自己的善根,在末法时代,这么多人,有几个出家人?这么多出家人,有几个闻到圆顿大教呢?我们天天听,认为是家常便饭,但这是多生多劫的善根,不是一生二生的善根,你不好好用功修行,断除你的烦恼,随着烦恼转,还要自暴自弃,认为你是末法时代的众生,不能断烦恼!不能断烦恼,你到哪里去呢?没有退步的地方,你只有往前进。退步不但出家的本位要失掉,善根要被你辜负掉,你连人身都保持不住,一定会退落到三恶道去,那你害了自己。所以你得听佛的慈悲开示,你既然有善根出家,而且闻到圆顿大教,你要脚踏实地用功修行,要舍诸欲和断除憎爱。「永断轮回」,你把诸欲境离开,就不造新的业,你把憎爱二心断掉,无明烦恼断掉,不是一断永断,超出轮回了吗?
「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你把欲境离开,憎爱二心断除,不是学小乘法,自己超出三界,还要度众生,成佛不是成阿罗汉、辟支佛,所以要勤求如来的圆觉境界,圆觉境界是清净境界。
「于清净心便得开悟」,前面问怎么开悟?就这样开悟。你天天动憎动爱,就像搅浑水,憎爱二心是无始劫带来的,本来就是一桶浑水,你要把它澄清,不要搅它,你天天搅,越搅越浑,怎么开悟?学的时候,远离外面的欲境,里面远离自己的憎爱二心,心清净就开悟了。怎么那么快?因为圆觉境界,不是诸佛给我们,是我们本来就有,开悟就这么开。怎样远离诸欲呢?怎么样断除憎爱呢?持戒修定,前面下手的功夫不要忘记。你持戒修定,犯戒的事不做,修定把心定下来,憎爱二心不是不起了吗?慢慢先降伏后断灭,把烦恼断了,不开悟到哪里去呢?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众生本来就有爱心,有爱心就生起贪欲心,本来的贪欲心,助发无明,助发爱心,把他变成一个薄地凡天。前面弥勒菩萨问:发心修佛的菩提有几等差别?下面答复他,差别不等有五种性。「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众生由本来的贪欲发挥了无明,要想修佛菩萨的圆觉不容易,因为有二种障碍,这二种障碍各个众生不一样,有的深、有的浅,因此求圆觉大道,都是一样的求,显出差别不等。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云何二障?」哪二种障?「一者理障」,第一是理障,唯识宗叫做所知障,它能障碍你的正知见,所知不是障,它能障所知。「碍正知见」,你不能开佛的正知正见,就是被理障障碍到了。「二者事障」,也叫烦恼障,烦恼…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