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记▪P29

  ..续本文上一页即是障,它能「续诸生死」,你不断烦恼,生死流转,永远不会断灭。因为这二种障有深有浅,才显出来五性差别。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哪五性差别?第一种是凡夫性,这是求佛菩提的弟子,也就是指我们,我们都在学大乘佛道,但是我们二种障,一障也没有断除,叫未成佛,就叫做凡夫。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第二种是二乘性,就是声闻、缘觉,就是小乘类。「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假若众生能永远舍除贪欲,三界以内的贪欲都舍掉。「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依着四谛法,证得四果阿罗汉,叫声闻;依着十二因缘得道,叫缘觉。就是我执已经断,法执还没有除,他悟入偏空的理境,证得偏空的涅槃,「未能显住菩萨境界」,他理障未除,法执未断,不能显明住持于菩萨的境界。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末世有这一类众生,不要自暴自弃,看不起自己,「泛」就是游历,前面讲「游于如来大寂灭海」,这里是泛游于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先发愿再修行,依愿引行,以行填愿,先发大愿最要紧,发大愿要断除理障、事障,而且光说断没有修行,还是空愿,要脚踏实地修行,精勤办道,要精勤地断除二障,拿行门来填满发的大愿,还是发大愿在先。

  「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要勤断二障,先伏后断,先降伏叫它不起来,再把它断掉。说个譬喻,降伏,如同石头压草,使草不会生起来,因为用石头把它压住了。断除,等于拔草除根,把草根除掉,永远不会生。用功要断除二障,它是无始劫来的习气,要断不容易,先把它降伏住叫它不起,你就能开悟,因为理障、事障不现行,你的心就清净。你的心一清净,马上就开悟。总而言之,你心里纷烦恼乱,不会开悟,非要心里清净才开悟。还要记住下手的方法,持戒、修定,心就定下来,心一定下来二障不起,就伏住了,你就能开悟,悟后再起修。

  「若事理障已永断灭」,这二种障先伏后断,永远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前面叫悟入,这是证入,伏烦恼、断烦恼,浅深的次第,先伏后断。证圣果,先悟入、后证入,悟后再起修,才是真修,所以先求开悟。我们懂得这些道理,就是把全部地图看清楚,你修行不会到化城,认为是宝所。你把二障伏住,烦恼不起现行,认为断灭了,还是打自己的闲岔,因为你草根没有除掉,所以你还得精进办道,要除灭烦恼。你开悟了,顿同佛境,悟得跟诸佛的境界一样,悟后还要起修,不起修还是打自己的闲岔。中国禅宗到六祖大师以后,完全成了顿教禅宗,要了生死,得先求开悟,禅宗有三关,第一、透初关,开悟,也叫破本参。第二、透重关,开了悟,还要修,还有第二关没有透过。第三、透末后牢关。禅宗开悟的人过去很多,现在没有了,谁再去开悟破本参,上哪儿找呢?你看禅宗历史,过去很多开悟的,就是破了本参,透过了头一关,什么道理他都明白,不是依文解义的明白,是他心里真明白,但是他不修了,这就打自己的闲岔。你悟的是理,事相上还是凡夫,所以还要去断灭烦恼,才能证入佛的微妙圆觉。

  「满足菩提及大涅槃」,你发了菩提心,证得菩提果;要了生死,证得涅槃果。十方诸佛都证得这两个果。前面开始说《圆觉经》是根本的净法,菩提、涅槃是枝末的净法,是由大圆觉流出来的。讲到后面,菩提、涅槃都是幻化,等于作梦一样,但是你这个梦还是要作,这是作成佛的梦。你没有成佛以前,这个梦不作不行,所以你要满足你的菩提果,叫智慧果;你要满足你的大涅槃果,叫理性果。这两个果,你还得圆满具足。这就是第三种,菩萨性,下面讲到第四种,不定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皆证圆觉」,不是证入了圆觉,而是求证圆觉,一切众生都发愿求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彼」指你所亲近的善知识。你想要求证圆觉,得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就是弘法利生的人,他都有一套下手的功夫,有他的因地法行。譬如你亲近参禅的善知识,他就教你参禅;你亲近修净土的善知识,他就教你念佛。「尔时修习,便有顿渐。」你发愿要求证圆觉,愿心平等没有次第,可是你亲近的善知识,他们修行的因地法行不同,你跟他学习修行,就分出来有顿、有渐,叫做不定性。

  「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假若你遇到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你的根机不管大小,都成佛果。第一、你发的愿发得对,要求证佛的圆觉。第二、你遇到善知识,告诉你如来的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机无论大小,都能成佛果。不过有顿、有渐,有的很快成佛果,有的很慢成佛果。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

  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这是第五种,叫做外道性,他也想求修道的善知识,但是他没有遇到正知正见的善知识,遇到邪知邪见的人,遇见外道老师,怎么能开正悟呢?没有得到正悟,这就叫做外道性。

  「邪师过谬」,「谬」是过错,虽然他入于外道种性,那是他的邪师的过错。「非众生咎」,「咎」是罪过,不是众生的罪过。众生求道,怎么碰到外道老师,把他引到邪道去呢?「是名众生五性差别。」第一、凡夫性,第二、二乘性,第三、菩萨性,第四、不定性,第五、外道性。众生分这五大类,有五种差别。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前面说菩萨以慈悲为本,他是普遍的慈悲,叫做大慈大悲,只以大悲为度化众生的方便,入世间来化导众生。「开发未悟」,令众生开悟,众生没有开悟使他开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菩萨以大悲为本,依着大悲心而起的方便不一,因为众生以差别为性,菩萨的大悲心没有差别,方便却有差别。所以在世间度化众生示现种种形相,化身佛,有随类化身,像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要度众生,有示现顺境的善知识,有示现逆境的善知识。像提婆达多,帮助释迦佛修道,《法华经》上给提婆达多授成佛之记,佛说提婆达多是我的逆境善知识,没有提婆达多示现的种种逆境,跟我为冤作对,我的道心不会这么坚固,精进不会这么勇猛。这叫逆境善知识,有人跟你结冤结仇过不去,你不要报复他,要感谢他,因为他是你的逆境善知识。

  「与其同事」,或者与众生同事,这就是四摄法的同事摄。菩萨能随类示现,他能与众生示现同事。我们没有神通变化,我们现的是出家相,只能度见出家相而开悟的人。有的众生根本不见出家人,甚至提起出家人,就很讨厌,那你怎么度得了他呢?所以有神通的菩萨就随类变化,示现种种形相,给他现同事摄。譬如屠夫杀猪宰牛,他什么时候能闻到佛法呢?非有佛菩萨神通变化,示现与他同事。你杀牛,我也跟着你杀牛;你杀猪,我也跟着你杀猪,这样才能给他种善根,这就是四摄法的同事摄。「化令成佛」,给他种善根,教化他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这是菩萨的行门,他是依愿引行,度一切众生,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众生同事,这些行门,都是菩萨依着清净愿力引发出来的。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假若我们末世一切众生,听了《圆觉经》,于大圆觉起了增上的信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我们要学佛,先学菩萨,菩萨先发大愿,我们也先发大愿,这叫菩提大愿。

  「应作是言:」世尊大悲,叫一切菩萨都发大悲心,我们末世众生,教我们发大愿,我们不会发,世尊告诉我们应当说这些话,这就是发愿。下面就告诉我们如何发菩提大愿。

  「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愿我现在能安住于佛的圆觉境界。「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我发愿亲近善知识,不要使我遇到外道善知识,不要遇到二乘善知识。遇见外道,他教我起邪见;遇见二乘,他教我发小乘心,使我不要遇到他们。

  「依愿修行」,依着我的菩提大愿,引导我修大行。「渐断诸障」,要是顿超根机,一下子就断掉了。我不是顿超根机,我也愿意断诸障,理障、事障渐渐断灭。「障尽愿满」,我把理障、事障断尽,菩提大愿就满愿了。「便登解脱清净法殿」,「法殿」指清净圆觉的境界,我要登到清净佛法宝殿里去。「证大圆觉妙庄严域」,「域」跟「殿」一样,都指境界。我要亲证大圆觉不可思议庄严的境界。

  现在如来告诉我们发菩提大愿,我们能仁佛学院一开始,就先讲《劝发菩提心文》,这是学佛法的根本,诸位同学不晓得真正发菩提心了吗?真正发菩提大愿了吗?要是你已经发了,今天听了《圆觉经》再发一次,发愿要天天发,要是…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