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是障,它能「續諸生死」,你不斷煩惱,生死流轉,永遠不會斷滅。因爲這二種障有深有淺,才顯出來五性差別。
雲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哪五性差別?第一種是凡夫性,這是求佛菩提的弟子,也就是指我們,我們都在學大乘佛道,但是我們二種障,一障也沒有斷除,叫未成佛,就叫做凡夫。
若諸衆生永舍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第二種是二乘性,就是聲聞、緣覺,就是小乘類。「若諸衆生永舍貪欲」,假若衆生能永遠舍除貪欲,叁界以內的貪欲都舍掉。「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依著四谛法,證得四果阿羅漢,叫聲聞;依著十二因緣得道,叫緣覺。就是我執已經斷,法執還沒有除,他悟入偏空的理境,證得偏空的涅槃,「未能顯住菩薩境界」,他理障未除,法執未斷,不能顯明住持于菩薩的境界。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衆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衆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末世有這一類衆生,不要自暴自棄,看不起自己,「泛」就是遊曆,前面講「遊于如來大寂滅海」,這裏是泛遊于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先發願再修行,依願引行,以行填願,先發大願最要緊,發大願要斷除理障、事障,而且光說斷沒有修行,還是空願,要腳踏實地修行,精勤辦道,要精勤地斷除二障,拿行門來填滿發的大願,還是發大願在先。
「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要勤斷二障,先伏後斷,先降伏叫它不起來,再把它斷掉。說個譬喻,降伏,如同石頭壓草,使草不會生起來,因爲用石頭把它壓住了。斷除,等于拔草除根,把草根除掉,永遠不會生。用功要斷除二障,它是無始劫來的習氣,要斷不容易,先把它降伏住叫它不起,你就能開悟,因爲理障、事障不現行,你的心就清淨。你的心一清淨,馬上就開悟。總而言之,你心裏紛煩惱亂,不會開悟,非要心裏清淨才開悟。還要記住下手的方法,持戒、修定,心就定下來,心一定下來二障不起,就伏住了,你就能開悟,悟後再起修。
「若事理障已永斷滅」,這二種障先伏後斷,永遠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前面叫悟入,這是證入,伏煩惱、斷煩惱,淺深的次第,先伏後斷。證聖果,先悟入、後證入,悟後再起修,才是真修,所以先求開悟。我們懂得這些道理,就是把全部地圖看清楚,你修行不會到化城,認爲是寶所。你把二障伏住,煩惱不起現行,認爲斷滅了,還是打自己的閑岔,因爲你草根沒有除掉,所以你還得精進辦道,要除滅煩惱。你開悟了,頓同佛境,悟得跟諸佛的境界一樣,悟後還要起修,不起修還是打自己的閑岔。中國禅宗到六祖大師以後,完全成了頓教禅宗,要了生死,得先求開悟,禅宗有叁關,第一、透初關,開悟,也叫破本參。第二、透重關,開了悟,還要修,還有第二關沒有透過。第叁、透末後牢關。禅宗開悟的人過去很多,現在沒有了,誰再去開悟破本參,上哪兒找呢?你看禅宗曆史,過去很多開悟的,就是破了本參,透過了頭一關,什麼道理他都明白,不是依文解義的明白,是他心裏真明白,但是他不修了,這就打自己的閑岔。你悟的是理,事相上還是凡夫,所以還要去斷滅煩惱,才能證入佛的微妙圓覺。
「滿足菩提及大涅槃」,你發了菩提心,證得菩提果;要了生死,證得涅槃果。十方諸佛都證得這兩個果。前面開始說《圓覺經》是根本的淨法,菩提、涅槃是枝末的淨法,是由大圓覺流出來的。講到後面,菩提、涅槃都是幻化,等于作夢一樣,但是你這個夢還是要作,這是作成佛的夢。你沒有成佛以前,這個夢不作不行,所以你要滿足你的菩提果,叫智慧果;你要滿足你的大涅槃果,叫理性果。這兩個果,你還得圓滿具足。這就是第叁種,菩薩性,下面講到第四種,不定性。
善男子!一切衆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善男子!一切衆生皆證圓覺」,「皆證圓覺」,不是證入了圓覺,而是求證圓覺,一切衆生都發願求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彼」指你所親近的善知識。你想要求證圓覺,得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就是弘法利生的人,他都有一套下手的功夫,有他的因地法行。譬如你親近參禅的善知識,他就教你參禅;你親近修淨土的善知識,他就教你念佛。「爾時修習,便有頓漸。」你發願要求證圓覺,願心平等沒有次第,可是你親近的善知識,他們修行的因地法行不同,你跟他學習修行,就分出來有頓、有漸,叫做不定性。
「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假若你遇到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你的根機不管大小,都成佛果。第一、你發的願發得對,要求證佛的圓覺。第二、你遇到善知識,告訴你如來的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機無論大小,都能成佛果。不過有頓、有漸,有的很快成佛果,有的很慢成佛果。
若諸衆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爲外道種性。邪師過謬,
非衆生咎。是名衆生五性差別。
這是第五種,叫做外道性,他也想求修道的善知識,但是他沒有遇到正知正見的善知識,遇到邪知邪見的人,遇見外道老師,怎麼能開正悟呢?沒有得到正悟,這就叫做外道性。
「邪師過謬」,「謬」是過錯,雖然他入于外道種性,那是他的邪師的過錯。「非衆生咎」,「咎」是罪過,不是衆生的罪過。衆生求道,怎麼碰到外道老師,把他引到邪道去呢?「是名衆生五性差別。」第一、凡夫性,第二、二乘性,第叁、菩薩性,第四、不定性,第五、外道性。衆生分這五大類,有五種差別。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前面說菩薩以慈悲爲本,他是普遍的慈悲,叫做大慈大悲,只以大悲爲度化衆生的方便,入世間來化導衆生。「開發未悟」,令衆生開悟,衆生沒有開悟使他開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菩薩以大悲爲本,依著大悲心而起的方便不一,因爲衆生以差別爲性,菩薩的大悲心沒有差別,方便卻有差別。所以在世間度化衆生示現種種形相,化身佛,有隨類化身,像觀世音菩薩,有叁十二應身,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要度衆生,有示現順境的善知識,有示現逆境的善知識。像提婆達多,幫助釋迦佛修道,《法華經》上給提婆達多授成佛之記,佛說提婆達多是我的逆境善知識,沒有提婆達多示現的種種逆境,跟我爲冤作對,我的道心不會這麼堅固,精進不會這麼勇猛。這叫逆境善知識,有人跟你結冤結仇過不去,你不要報複他,要感謝他,因爲他是你的逆境善知識。
「與其同事」,或者與衆生同事,這就是四攝法的同事攝。菩薩能隨類示現,他能與衆生示現同事。我們沒有神通變化,我們現的是出家相,只能度見出家相而開悟的人。有的衆生根本不見出家人,甚至提起出家人,就很討厭,那你怎麼度得了他呢?所以有神通的菩薩就隨類變化,示現種種形相,給他現同事攝。譬如屠夫殺豬宰牛,他什麼時候能聞到佛法呢?非有佛菩薩神通變化,示現與他同事。你殺牛,我也跟著你殺牛;你殺豬,我也跟著你殺豬,這樣才能給他種善根,這就是四攝法的同事攝。「化令成佛」,給他種善根,教化他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這是菩薩的行門,他是依願引行,度一切衆生,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衆生同事,這些行門,都是菩薩依著清淨願力引發出來的。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于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于大圓覺起增上心」,假若我們末世一切衆生,聽了《圓覺經》,于大圓覺起了增上的信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我們要學佛,先學菩薩,菩薩先發大願,我們也先發大願,這叫菩提大願。
「應作是言:」世尊大悲,叫一切菩薩都發大悲心,我們末世衆生,教我們發大願,我們不會發,世尊告訴我們應當說這些話,這就是發願。下面就告訴我們如何發菩提大願。
「願我今者住佛圓覺」,願我現在能安住于佛的圓覺境界。「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我發願親近善知識,不要使我遇到外道善知識,不要遇到二乘善知識。遇見外道,他教我起邪見;遇見二乘,他教我發小乘心,使我不要遇到他們。
「依願修行」,依著我的菩提大願,引導我修大行。「漸斷諸障」,要是頓超根機,一下子就斷掉了。我不是頓超根機,我也願意斷諸障,理障、事障漸漸斷滅。「障盡願滿」,我把理障、事障斷盡,菩提大願就滿願了。「便登解脫清淨法殿」,「法殿」指清淨圓覺的境界,我要登到清淨佛法寶殿裏去。「證大圓覺妙莊嚴域」,「域」跟「殿」一樣,都指境界。我要親證大圓覺不可思議莊嚴的境界。
現在如來告訴我們發菩提大願,我們能仁佛學院一開始,就先講《勸發菩提心文》,這是學佛法的根本,諸位同學不曉得真正發菩提心了嗎?真正發菩提大願了嗎?要是你已經發了,今天聽了《圓覺經》再發一次,發願要天天發,要是…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