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P30

  ..續本文上一頁你還沒有發,你今天就發。現在我把發願文念一遍,釋迦世尊教我們發願,我們就學著發,諸位同學合起掌來,跟著我念:「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這是佛教我們的發願文,我再教諸位發最簡單的願:「我弟子某某,從今日起,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菩提心是什麼心呢?梵語菩提,翻成中國話,叫覺道,覺道就是求佛的道,不是求二乘道,所以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先發這個願,再依著願修行。你發的願不夠大,修的行門就不會大。二乘人也在修行,他不修怎麼能了生死、出叁界,結果他證了小乘果。外道也是用功在修行,結果是無益苦行,因爲他發的願不對,修的行全錯誤。一定要發菩提大願,讓我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天天這樣發願。我們天天作早課,阿難尊者發了菩提大願,我們天天不是依著願文念嗎?這是教我們學著他發願。你不發菩提大願,修的行門都不是成佛的行門,願力能引導我們修行。你發的願不真實、不懇切,大行引導不起來,因爲度衆生要受辛苦,你能代衆生受苦,是你的菩提大願引起來的。你發願不真實、不懇切,代衆生受苦的行門修不來,到了熱天怕熱,你還能講經嗎?到了冷天怕冷,你能講經嗎?稍微有一點不舒服,你還能講經嗎?所以你處處顧自己,把衆生忘記了。顧你自己,不是我執、我見嗎?跟你的菩提大願根本相違背。有人說:我發過大願。你發得不真實,你發得不懇切,所以要天天發,要真實地發願,懇切地發,才能引起來菩薩大行。我要上求佛道,研究佛法時間還不夠,修行用功時間還不夠,哪有時間去生煩惱,哪有時間去動貪欲呢?你的時間多得很,沒有事生煩惱,沒有事起貪欲心,都證明你沒有修行。

  你出了家怎麼不修行?因爲你雖然上了佛學院,天天聞佛法,但是你沒有發菩提心。你說我發了,發得不真實、不懇切。發願就是孔子所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他十五歲立志求聖人之學,他要做聖人。「叁十而立」,叁十歲就堅定自守,建立聖人的行門。「四十而不惑」,四十歲,對于聖人之理完全通達,沒有疑惑。「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歲,明白一切因果報應。「六十而耳順」,六十歲,因爲他已淡泊明志,所以不會被外境牽動,而以盡人事順天命處世。「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到了七十歲,他能隨心所欲,所作所爲都跟聖人之道相合。孔子一生都在受苦,他要推行仁道,一車兩馬,周遊列國,沒有錢,還有一群弟子跟著他。走在路上遇到難事,跟弟子被人家沖散了,有人看見他如喪家之犬,像狗沒有家,那不苦嗎?他爲衆生甘心受苦,一生一世不懈怠。到了七十歲以後,想多活幾年,因爲《易經》還沒有研究透徹,一生求學不起懈怠。我前天講圓瑛老法師是一九五0年,就是民國叁十九年,大陸淪陷一年多以後,才開始著《圓覺經講義》,著了以後就生病,七十六歲圓寂,到晚年還在著《講義》,這都是有菩提大願支持。這是佛勸我們,學佛法從哪裏下手?先發菩提大願,依著你的菩提大願來修行,依著行門來填願,行無論大小,都能成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衆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墮落于生死。若能斷憎愛,及與貪瞋癡,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衆生,不得大解脫」,一切衆生本來成佛,爲什麼不能得到圓覺的大解脫?「皆由貪欲故」,都是因爲貪欲心障礙到了,于是就「墮落于生死」。前面講到一真法界,得起叁個法界觀,第一、真空絕相觀,就夠高了,第二、理事無礙觀,更深,第叁、周徧含容觀,更是玄妙莫測。這個道理好懂,我們怎麼流轉生死,墮落生死道?是由你的貪心起的。

  那麼你怎麼修行呢?「若能斷憎愛」,一切諸欲是外面的境界,裏面有憎愛二心,順乎你的愛心,你就愛;不順乎你的愛心,你就憎。愛在前面,憎在後面,所以愛爲生死本,現在因爲有憎有愛,得先斷憎再斷愛。「及與貪瞋癡」,有憎、愛二個心,就起貪瞋癡叁個根本煩惱。愛,愛得厲害,就變成貪;憎,憎得厲害,就變成瞋。不應當貪而貪,不應當瞋而瞋,就是愚癡,這叁個根本煩惱都把它斷掉。

  「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前面說有五種種性,並不因差別性,只要你發了菩提心,了解無明生死的根本,你先斷憎愛二心,再斷除貪瞋癡叁個根本煩惱,不管你什麼根性,根無大小,都能成佛道。你不斷煩惱,不除憎愛二心,不管你修的道怎麼妙,都是一方面騙衆生,一方面騙自己。

  二障永銷滅,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願,依止大涅槃。

  「二障永銷滅,求師得正悟」,你修行用功要斷除事障、理障,也就是煩惱障、所知障,要把它永遠消滅掉。你要發願,不要遇到外道的師父,不要遇到二乘的師父,要真正遇到大乘的善知識,才可以得正當的開悟。

  「隨順菩薩願」,善知識引導你先發菩提大願,指導你行門,隨順你的菩薩大願,隨順真正的善知識,你一定能真正開悟。「依止大涅槃」,以大乘涅槃,爲你的依止,要求證大涅槃。前面說:「生死涅槃,猶如昨夢」,那是在佛的境界上說的。我們沒有成佛之前,是凡夫衆生,在生死當中,你不要求小乘涅槃,要依止大涅槃。

  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現在修行者,及末世衆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十方諸菩薩都是依著他最初發的大悲願,示現入于生死道中。「現在修行者,及末世衆生」,現在修圓覺大行的人,以及末世求大乘的衆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修行用功,煩惱多得很,都是枝枝葉葉,最根本的煩惱,就是一個愛心,無愛不起憎。無愛、無憎,不起貪瞋癡,由貪瞋癡生起來八萬四千煩惱。一片樹葉、一片樹葉摘掉,一棵樹很難拔掉;一根樹枝、一根樹枝砍斷,一棵樹很難砍掉。要找到樹根,一下子就砍掉,樹根在哪裏呢?在貪瞋癡叁個根本,還有一個總根就是愛。欲界的衆生,愛淫欲;色界、無色界的衆生,愛禅定;到了叁界以外,二乘衆生愛偏空涅槃;大乘菩薩愛法,叫做法愛,就是愛見。你把愛見斷得幹幹淨淨,就成佛了。這裏料揀什麼叫做九法界衆生?什麼叫做佛?佛沒有愛見,九法界衆生愛見沒有完全斷除,佛的大悲心不是愛見。我們衆生要發大悲心,要度衆生,你要記得,不要被愛見把你的大悲心轉掉了。我們發大悲心去度衆生,結果不是大悲,而是愛見。怎麼知道呢?大悲心是平等的,對衆生不起分別,不起愛、不起憎。你發大悲心要去接引衆生,這個衆生順乎你的心,你對他生歡喜心,就變成愛見;那個衆生不順乎你的心,你就憎惡他,憎是由愛見起的,所以你的大悲心變成愛見了。我們欲界衆生是愛淫欲的,前面我講過,釋迦佛爲什麼給我們定出家製度呢?是爲斷淫欲。

  再談一點現在世界上的邪說,講這話不合時代,因爲現在是提倡愛的時代,有一套理論:「衆生要是沒有了愛,大家沒有進取心,社會就會停頓,所以獎勵衆生要發展愛。把愛心發展開了,它能刺激人類進取心,人類有進取心,文明會進步,文明一進步,生活提高,享受增加,大家都享福了。」

  這一套理論,依著佛教講,是邪知邪見,拿事實證明,現在世界上的人類生活都提高,享受都增加,住的房子、穿的衣服、吃的東西、用的家俱,都比以前好。這就是文明進步,生活提高,享受增加,人類都享了福。怎樣能得到福氣呢?就因爲提倡人類的愛,才得到好的結果,那麼怎麼這是邪知邪見呢?因爲他不曉得文明進步,生活提高,享受增加,不是提倡愛的結果,是科學家的功勞。

  住房子現在可以住在幾十層樓,可以乘電梯,都是科學家發明的。現在煮飯,不用燒柴、燒炭,有瓦斯、電爐,也是科學家發明的。現在不用人工來紡紗,織布越織越快越好,穿衣服進步了,這是科學家發明的,不是提倡愛的人發明的。相反的,研究科學的人,都沒有時間研究愛,大科學家很多是獨身主義,因爲他一天到晚在實驗室裏,白天沒有時間談情說愛,到了晚上睡在床上,還在想實驗的問題,他要是結婚,太太也不能跟他過好日子,所以科學家幹脆不娶太太。不但科學家如此,很多大文學家、大哲學家,都是獨身主義。由此證明,生活提高,文明進步,享受增加,是科學家的功勞,不是提倡愛的結果。

  提倡愛的結果怎樣呢?在美國産生許多嬉皮,在臺灣發生很多輪暴案,除了增加罪惡以外,沒有一點兒利益可得,所以這叫邪知邪見,由邪知邪見倡立的邪說,增加人欲橫流,可以用「甚于洪水猛獸」來形容,猛獸老虎最厲害,會吃人,這個地方老虎出沒,只有這個地方受損害,人欲橫流,損害全球。洪水,中國發生過洪水,西洋也發生過洪水,但只是犯濫于一個地區,不能犯濫全球。現在提倡性欲之愛,這個邪說遍于全世界,它是依著衆生的根本煩惱發展開的,所以想要阻止,想用學說把這邪說扭轉過來,很不容易,因爲它是衆生的生死根本,把它發展開了,人們根本不接近佛教。中國傳統儒家講禮教,可以規範人類的性欲,提倡愛的給它加個罪名,叫吃人的禮教,要打倒孔家店,所以儒家不能規範,洪流的結果不堪設想,這就是邪說害人。

  我們學了佛法,慶幸自己有點善根,不會學邪說。我們要度衆生,得度有善根、有緣的衆生。我們不能說挽救不過來,就不要弘法,衆生難度,我們還是要度,隨我們的力量,隨我們的本分,我們學多少就弘揚多少,度一個衆生,盡了責任;度二個衆生,也盡了本分。發菩提大願,依著菩提大願修行要緊,成佛不是一天的事,隨我們的菩提大願修行,盡未來際的修就對了。

  彌勒菩薩章,講愛爲生死本,現在彌勒章講完,接著…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