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講下一章。
于是清淨慧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如來說《圓覺經》是爲當時的大菩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前面佛說輪回的根本,五性的差別等,都是圓滿覺性,一味平等,不可思議的大乘法。「本所不見,本所不聞。」初發心的菩薩根本沒有見到這些道理,根本沒有聞到這些道理。
「我等今者,蒙佛善誘」,我們今天承蒙佛循循善誘,善巧引導。「身心泰然,得大饒益。」「饒」就是多,我們現在聽到這些道理,身心安定自在,得到很多利益。
願爲諸來一切法衆,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衆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別?令末世衆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願爲諸來一切法衆」,希望佛爲諸方來的一切學大乘法的衆弟子。「重宣法王圓滿覺性」,如來是法中之王,于法自在,稱爲「法王」。還請世尊慈悲,再跟我們重說法王的圓滿覺性。「一切衆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清淨慧菩薩是替我們請問,請如來說一說,一切發大菩提心的衆生,一切修行的諸大菩薩,還有一切成佛的如來世尊,所證得、所得到的。「雲何差別?」這是問衆生從發菩提大願起,一直到成佛,中間有何等差別?
「令末世衆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請佛把衆生發菩提願,修菩薩行,一直到成佛,這個地圖再說一遍,好令末世的衆生不見佛,聞到聖教,能隨順《圓覺經》的道理大徹大悟,先開悟,才能證入。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這是清淨慧菩薩替我們請問。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前面金剛藏菩薩替我們請問,講到佛的究竟道理,圓覺妙心裏面沒有成佛不成佛。但是現在有衆生相,就得有佛相,都是對待而起。諸佛如來你們都是過來人,最初也是凡夫衆生,現在一般初發心的菩薩,以及末法時代求大乘法的衆生,從發菩提心求菩薩道,一直到成佛,中途路上有多少差別?清淨慧菩薩替我們請問,佛就先贊歎清淨慧菩薩問得好。
「汝等乃能爲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清淨慧菩薩請問的是「令末世衆生」,佛就贊歎他說:「汝等乃能爲末世衆生」,單指末世衆生,就是與佛同時的菩薩已經都知道,末世衆生離佛太遠,親近不到善知識,要修行用功,中途路上有多少漸次差別呢?你問得好,頓超的沒有漸次差別,可是頓超也是由漸次才能頓超,所以一定要問由凡夫位,到佛的位子上,有多少漸次差別,「汝今谛聽!當爲汝說。」你現在仔細聽,我將爲你說明白。
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大家都靜靜地聽,下面佛就開始解釋,先略標大意,再詳細解釋漸次差別。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衆生。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圓覺的本體自性沒有差別性,可是在衆生份上有差別性。圓覺在《大乘起信論》叫真如,真如有二種義,一種不變,一種隨緣。圓覺也有這二種義,本體自性,不隨著衆生起變化,但是它能隨緣。它本來沒有差別性,可是衆生在沒有成佛這中間,有了差別性。
「循諸性起」,「循」作「順」字講,「起」是緣起。順著衆生的差別性而緣起,可是圓覺自性不變,在修行用功之中,它沒有取相;在證果的時候,它沒有證果之相。雖然順著衆生的差別性而緣起有差別相,但是在圓覺本體自性是沒有取相,沒有證果之相。
「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衆生。」「實相」就是圓覺之相,圓覺之相是真實之相,《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是真實的,它是無相之相,圓覺實相之中,實實在在沒有菩薩,沒有衆生。順著上一章講:「平等真法界,佛不度衆生。」也就是《金剛經》:「實無有法,名爲菩薩。」哪裏有菩薩相?哪裏有衆生相?所以圓覺自性,本來清清淨淨。
何以故?菩薩衆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何以故?菩薩衆生皆是幻化」,解釋實相之中爲什麼沒有菩薩、沒有衆生?因爲菩薩衆生是對待的假名言相,像變幻術化幻出來,有沒有相呢?有衆生相。你發了菩提心,修菩薩道,叫做菩薩,有菩薩相。但不是真實之相,是幻化之相,既然是幻化,就根本沒有真實之相。
「幻化滅故,無取證者。」等到幻化之相完全斷滅,就是成佛的時候,沒有能取的菩薩,也沒有所證的佛果;沒有取相者,也沒有證得者,無能也無所。這個道理很不容易懂,下面說個比喻。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譬如我們的眼根,能觀一切色法,眼根是能見,色法是所見。但是你的眼根,就是眼珠子,看見自己的眼珠子沒有?沒有看見,爲什麼呢?單在眼根上講,它不分能所,沒有能見,沒有所見。先用比喻,下面用法來合,「性自平等無平等者」,圓覺自性沒有差別相,是平等相,它本性自然平等,不是菩薩把它平等,也不是佛把它平等。怎麼成佛?完全是發現的,這叫證得了圓覺。在衆生份上,圓覺沒有減少一點;成了佛,圓覺也沒有增加一點。不是在衆生份上,圓覺性起了差別,到成了佛,佛把它平等起來,不是這樣。是衆生發現它平等自性,成了佛,不是佛把圓覺自性平等,圓覺自性本自平等。
衆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于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
「衆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上面說既無菩薩相,也沒有衆生相,現在怎麼有菩薩、衆生的差別相呢?這就說出來大意,衆生怎麼叫做衆生?因爲迷惑顛倒。現在他聞到佛法,悟到佛理,要修行,這個衆生迷惑顛倒,一切幻化之相不能除滅。你說是假的,他不知道是假的,縱然知道是假的,要除滅,還不容易,因爲是無始劫來的習氣。
這樣佛就告訴我們方法修行,就顯出差別相了。「于滅未滅」,于將要滅除還沒有滅除,就是在菩薩位中,從你初發心起,有十信位、叁賢位菩薩、十地菩薩、等覺菩薩,還沒有成佛之前,將滅還沒有滅的途中。「妄功用中,便顯差別」,在用功修行的途中,便顯出差別相來,怎麼說「妄功用」呢?就是前面講的,一切都是幻化,菩薩修行用功也是幻化,也是虛妄不實。前一章講,等你真正成佛那一天,「生死涅槃,猶如昨夢」,菩薩修行等于夢渡大河,所以在修行用功之中,叫做「妄功用中」,你既不可以執著有,也不可以執著空,一執就錯。哦!原來用功修行都是幻化不實,我今天明白了佛理,一切都是幻化,修行作什麼?這樣你著了斷滅空,不修行了,前面講過,若不修行,你就是個大凡夫。那麼開示我們用功修行就好,爲什麼修行說是「妄功用中」呢?怕你起法執。佛法難學就在這裏,一著就錯。不執著中,你還要用功修行,這樣才對。「夢渡大河」,你上了岸,夢才醒;還沒有上岸,還得努力遊泳,不上岸不行,所以你還要修行用功,但是你不要起執著,起執著有什麼不好呢?你執著五欲六塵生煩惱,你執著修行用功,那問題多了。拿現在的佛弟子說吧!你一著法相,你修行用功,或者參禅,或者念佛,或者拜忏,乃至于打坐,你只要一著相,就增加無明煩惱。你不是貪圖五欲六塵之境,是在修行用功上起煩惱,才真是冤枉事,你以爲你在修行用功,實實在在你在養無明。這些話跟同學講叁、四年了,不許你起法執,所以要用功修行,但是不可以執著,這是說大意。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不生不滅叫做寂滅。你要是得到如來所證的寂滅之理,就是與寂滅的境界完全相隨順,則平等一相。「實無寂滅及寂滅者」,這時候你就知道,無能、無所,沒有所證的寂滅之法,也沒有能寂滅的人。所以叫做「無取無證」,可是在妄功用之中,還是有差別相。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
前面是略標大意,本來沒有差別相,但是在妄功用途中,顯出差別相來。下面就差別相分四個位,第一、十信位,第二、叁賢位,第叁、十聖位,第四、佛果位。這四個位屬于終教漸次的道理,圓瑛法師的《講義》,是依著《大乘起信論》講的,諸位同學把《大乘起信論筆削記會閱》找出來研究。我們現在是依文解義,學這些名相,學這些教理,我們當法師沒有什麼困難,並不一定開悟才能當法師,你名相熟、教理熟,就可以講給別人聽。但是你不要怕用功,圓瑛法師《圓覺經講義》是一九五0年著的,好像是七十五歲了,他著完《講義》就圓寂了,一直到臨命終,他還在研究。他引證《大乘起信論》沒有嫌麻煩,你們年紀輕輕怎麼怕麻煩呢?我時常勸修,都是勉勵同學不要怕麻煩,要認清我們是在讀佛學院學佛法,你怕看參考書,什麼時候能學會當法師呢?
《大乘起信論》的道理,我能記住背下來,無明分:生、住、異、滅四個相,要滅除無明,由本覺理而起始覺智,是遇見師教之緣才起來的。一切衆生都有本覺,怎麼沒有起始覺智呢?因爲沒有遇見善知識,沒有遇到師教之緣,聞到佛教。以前不知道,今天知道了,就開始起了智慧,叫始覺智。由始覺智分:名字覺、相似覺、分證覺、究竟覺,四個位次有差別相。十信位的菩薩,叫做名字覺,…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