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讲下一章。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如来说《圆觉经》是为当时的大菩萨。「广说如是不思议事」,前面佛说轮回的根本,五性的差别等,都是圆满觉性,一味平等,不可思议的大乘法。「本所不见,本所不闻。」初发心的菩萨根本没有见到这些道理,根本没有闻到这些道理。
「我等今者,蒙佛善诱」,我们今天承蒙佛循循善诱,善巧引导。「身心泰然,得大饶益。」「饶」就是多,我们现在听到这些道理,身心安定自在,得到很多利益。
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愿为诸来一切法众」,希望佛为诸方来的一切学大乘法的众弟子。「重宣法王圆满觉性」,如来是法中之王,于法自在,称为「法王」。还请世尊慈悲,再跟我们重说法王的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清净慧菩萨是替我们请问,请如来说一说,一切发大菩提心的众生,一切修行的诸大菩萨,还有一切成佛的如来世尊,所证得、所得到的。「云何差别?」这是问众生从发菩提大愿起,一直到成佛,中间有何等差别?
「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请佛把众生发菩提愿,修菩萨行,一直到成佛,这个地图再说一遍,好令末世的众生不见佛,闻到圣教,能随顺《圆觉经》的道理大彻大悟,先开悟,才能证入。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是清净慧菩萨替我们请问。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前面金刚藏菩萨替我们请问,讲到佛的究竟道理,圆觉妙心里面没有成佛不成佛。但是现在有众生相,就得有佛相,都是对待而起。诸佛如来你们都是过来人,最初也是凡夫众生,现在一般初发心的菩萨,以及末法时代求大乘法的众生,从发菩提心求菩萨道,一直到成佛,中途路上有多少差别?清净慧菩萨替我们请问,佛就先赞叹清净慧菩萨问得好。
「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清净慧菩萨请问的是「令末世众生」,佛就赞叹他说:「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单指末世众生,就是与佛同时的菩萨已经都知道,末世众生离佛太远,亲近不到善知识,要修行用功,中途路上有多少渐次差别呢?你问得好,顿超的没有渐次差别,可是顿超也是由渐次才能顿超,所以一定要问由凡夫位,到佛的位子上,有多少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你现在仔细听,我将为你说明白。
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大家都静静地听,下面佛就开始解释,先略标大意,再详细解释渐次差别。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圆觉的本体自性没有差别性,可是在众生份上有差别性。圆觉在《大乘起信论》叫真如,真如有二种义,一种不变,一种随缘。圆觉也有这二种义,本体自性,不随着众生起变化,但是它能随缘。它本来没有差别性,可是众生在没有成佛这中间,有了差别性。
「循诸性起」,「循」作「顺」字讲,「起」是缘起。顺着众生的差别性而缘起,可是圆觉自性不变,在修行用功之中,它没有取相;在证果的时候,它没有证果之相。虽然顺着众生的差别性而缘起有差别相,但是在圆觉本体自性是没有取相,没有证果之相。
「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实相」就是圆觉之相,圆觉之相是真实之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真实的,它是无相之相,圆觉实相之中,实实在在没有菩萨,没有众生。顺着上一章讲:「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也就是《金刚经》:「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哪里有菩萨相?哪里有众生相?所以圆觉自性,本来清清净净。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解释实相之中为什么没有菩萨、没有众生?因为菩萨众生是对待的假名言相,像变幻术化幻出来,有没有相呢?有众生相。你发了菩提心,修菩萨道,叫做菩萨,有菩萨相。但不是真实之相,是幻化之相,既然是幻化,就根本没有真实之相。
「幻化灭故,无取证者。」等到幻化之相完全断灭,就是成佛的时候,没有能取的菩萨,也没有所证的佛果;没有取相者,也没有证得者,无能也无所。这个道理很不容易懂,下面说个比喻。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譬如我们的眼根,能观一切色法,眼根是能见,色法是所见。但是你的眼根,就是眼珠子,看见自己的眼珠子没有?没有看见,为什么呢?单在眼根上讲,它不分能所,没有能见,没有所见。先用比喻,下面用法来合,「性自平等无平等者」,圆觉自性没有差别相,是平等相,它本性自然平等,不是菩萨把它平等,也不是佛把它平等。怎么成佛?完全是发现的,这叫证得了圆觉。在众生份上,圆觉没有减少一点;成了佛,圆觉也没有增加一点。不是在众生份上,圆觉性起了差别,到成了佛,佛把它平等起来,不是这样。是众生发现它平等自性,成了佛,不是佛把圆觉自性平等,圆觉自性本自平等。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上面说既无菩萨相,也没有众生相,现在怎么有菩萨、众生的差别相呢?这就说出来大意,众生怎么叫做众生?因为迷惑颠倒。现在他闻到佛法,悟到佛理,要修行,这个众生迷惑颠倒,一切幻化之相不能除灭。你说是假的,他不知道是假的,纵然知道是假的,要除灭,还不容易,因为是无始劫来的习气。
这样佛就告诉我们方法修行,就显出差别相了。「于灭未灭」,于将要灭除还没有灭除,就是在菩萨位中,从你初发心起,有十信位、三贤位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还没有成佛之前,将灭还没有灭的途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在用功修行的途中,便显出差别相来,怎么说「妄功用」呢?就是前面讲的,一切都是幻化,菩萨修行用功也是幻化,也是虚妄不实。前一章讲,等你真正成佛那一天,「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菩萨修行等于梦渡大河,所以在修行用功之中,叫做「妄功用中」,你既不可以执着有,也不可以执着空,一执就错。哦!原来用功修行都是幻化不实,我今天明白了佛理,一切都是幻化,修行作什么?这样你着了断灭空,不修行了,前面讲过,若不修行,你就是个大凡夫。那么开示我们用功修行就好,为什么修行说是「妄功用中」呢?怕你起法执。佛法难学就在这里,一着就错。不执着中,你还要用功修行,这样才对。「梦渡大河」,你上了岸,梦才醒;还没有上岸,还得努力游泳,不上岸不行,所以你还要修行用功,但是你不要起执着,起执着有什么不好呢?你执着五欲六尘生烦恼,你执着修行用功,那问题多了。拿现在的佛弟子说吧!你一着法相,你修行用功,或者参禅,或者念佛,或者拜忏,乃至于打坐,你只要一着相,就增加无明烦恼。你不是贪图五欲六尘之境,是在修行用功上起烦恼,才真是冤枉事,你以为你在修行用功,实实在在你在养无明。这些话跟同学讲三、四年了,不许你起法执,所以要用功修行,但是不可以执着,这是说大意。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不生不灭叫做寂灭。你要是得到如来所证的寂灭之理,就是与寂灭的境界完全相随顺,则平等一相。「实无寂灭及寂灭者」,这时候你就知道,无能、无所,没有所证的寂灭之法,也没有能寂灭的人。所以叫做「无取无证」,可是在妄功用之中,还是有差别相。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
前面是略标大意,本来没有差别相,但是在妄功用途中,显出差别相来。下面就差别相分四个位,第一、十信位,第二、三贤位,第三、十圣位,第四、佛果位。这四个位属于终教渐次的道理,圆瑛法师的《讲义》,是依着《大乘起信论》讲的,诸位同学把《大乘起信论笔削记会阅》找出来研究。我们现在是依文解义,学这些名相,学这些教理,我们当法师没有什么困难,并不一定开悟才能当法师,你名相熟、教理熟,就可以讲给别人听。但是你不要怕用功,圆瑛法师《圆觉经讲义》是一九五0年着的,好像是七十五岁了,他着完《讲义》就圆寂了,一直到临命终,他还在研究。他引证《大乘起信论》没有嫌麻烦,你们年纪轻轻怎么怕麻烦呢?我时常劝修,都是勉励同学不要怕麻烦,要认清我们是在读佛学院学佛法,你怕看参考书,什么时候能学会当法师呢?
《大乘起信论》的道理,我能记住背下来,无明分:生、住、异、灭四个相,要灭除无明,由本觉理而起始觉智,是遇见师教之缘才起来的。一切众生都有本觉,怎么没有起始觉智呢?因为没有遇见善知识,没有遇到师教之缘,闻到佛教。以前不知道,今天知道了,就开始起了智慧,叫始觉智。由始觉智分:名字觉、相似觉、分证觉、究竟觉,四个位次有差别相。十信位的菩萨,叫做名字觉,…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