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记▪P32

  ..续本文上一页他用功修行,灭掉最初灭相无明。三贤位的菩萨,叫做相似觉,他用功修行灭异相无明。十地菩萨,叫做分证觉,他用功修行,灭了住相无明。成佛,叫究竟觉,灭的是生相无明,跟《圆觉经》讲的道理次第一样。前面判教的时候,判《圆觉经》属于顿教大乘,但是兼带有渐次的教理,就是在这里。用功修行,从众生到成佛,先说众生,怎样叫做众生呢?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一切众生,前生是众生,再前生也是众生,推不出个开始,由无始以来就叫做众生。怎么叫做众生呢?「由妄想我及爱我者」,前面讲过,众生身体跟心都是幻化不实在的,但是他把它当成真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他妄认为真实;心是六尘缘影幻化不实,他认为真有知觉的心,外面有真实的身体,里面有真实的心,这个「我」成就了。我是怎么来的?是妄想出来的,根本没有我,取个名词,就叫「妄想我」。「及爱我者」,爱我就是由妄想我,起我执我见,执着有我,就起了我见,一切烦恼都从这里生出来。

  「曾不自知念念生灭」,佛经上给我们说明白,我们的心是妄想心,没有本体、没有自性,完全是生、住、异、灭这些念头,把住相、异相包括在生相、灭相里面。一个念头生起来,把它断了,一生一灭,叫生相、灭相。一念具足九十剎那,一剎那具足九百个生灭,我们是依着佛经讲才知道,你坐在那儿打坐,不能观想出来,一剎那具足九百个生灭,那个小念头观察不到?一念具足九十个剎那,你在那儿打坐,静下心来,回光返照,还是照不到。九十剎那的念观不到,那么念念生灭的念,还是观察不到。他怎样观察不到?粗心惯了,天天攀缘外境,白天想的是心外的六尘境界,晚上睡觉作梦,还是想着心外的六尘境界,从来没有回光返照,照过自己的心。所以你打坐,你的心念念生灭观照不出来。等你观照出来念念生灭,那你用功大有进步了。他从来不知道自己念念生灭的妄想心,「故起憎爱」,所以就起憎爱二个烦恼。这叫与生俱来的烦恼,有众生就有这两个烦恼,顺乎妄心就起爱,不顺妄心就起憎。无爱不起憎,还是先有爱,后有憎,我们用功修行,要断烦恼,先把爱断掉,根本不起憎,爱很厉害,所以前面说「及爱我者」。

  「耽着五欲」,「耽」是坚固,「着」是执着,坚固执着五欲之境,心外的境界是假的,他把它当成真的,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境界,叫做「五欲」,能引发你的欲心。眼睛,坚固执着好看的颜色;耳朵,坚固执着好听的声音;鼻子,坚固执着好闻的香气;舌头,坚固执着好吃的滋味;身体,坚固执着好的接触。色、声、香、味、触这五欲之境,他认为是求快乐,顺着他的妄想心,他觉得很快乐,执着不舍;爱得不顺,就起憎恶,根本的烦恼,爱为生死本,下面告诉我们要学佛法。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若遇善友」,「善友」就是善知识。假若遇到教你佛法的善知识,不一定是坐在法座上给你讲经说法,才是你的善知识,你的同学能帮助你了解佛法,就是你的善知识。

  「教令开悟」,第一步功夫先悟佛理,教令你开悟。悟什么呢?「净圆觉性」,清净圆觉妙性不从外来,人人本具,个个不无,所以佛法者,心法也。圆觉妙性在我们自己心里,心外求法,名曰外道,佛法随便一句,都是高深的道理。一切世间的宗教,都是心外求道;无论什么哲学,都是心外求法,没有从自己心里去找。佛法在自己心里,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有两句话:「有智慧的人,求心不求佛;愚痴的人,求佛不求心。」外道是心外求道,我们是佛弟子,得心内求道。天天求佛,叫愚痴,他不求开悟,这是在佛门里修外道,是心外求佛。佛在哪里?佛在你心里,所以佛法的道理,就高在这里。

  「发明起灭」,「起灭」是生灭。等你开悟,悟到净圆觉性,才发现你念念生灭的妄念,生起灭无。「即知此生」,到你开悟的时候,你悟了净圆觉性,悟了教理,你才知道你「此生」,包括无始以来的生。「性自劳虑」,「劳虑」就是「起灭」。圆觉自性本来没有起灭,你在圆觉妙性中自生劳虑,所以众生受苦,是冤枉受苦,本来是佛,圆觉妙性一点没有欠少,你为什么要在那劳虑呢?单讲劳虑这两个字,众生的状态,分开来讲,身劳心虑,身体奔波劳碌,高尚的人为名,中下的人为利,乃至贪图五欲,从早起到晚上奔波劳碌,这是身体上受劳。贪财,心里忧愁思虑,天天在打算盘,未得患得,既得患失。实际五欲没有得到,都在忧愁五欲要怎样得到?得到了又怕失掉,还是忧愁思虑,所以永远心里面没有快活。你看社会上没有钱的人,天天在忧愁思虑,发大财的人得到快乐了吗?还是忧愁思虑,身体没有得到自在,心里也没有得到自在,这都是冤枉事,圆觉妙性本来没有劳虑,是你在自生劳虑。

  你怎么知道呢?遇到善友、善知识给你开示佛理,依着佛理开悟,悟到自己的圆觉妙性以后才知道的。现在我们是依文解义,依着佛说的话仿佛知道了。你不依文解义知道,你怎么会修行用功、会开悟呢?但是这个知道不是真知,一定要开悟以后才算真知。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这个时候十信位的菩萨就圆满了,他的劳虑妄念永断,就是把灭相无明灭掉了。前面是开悟,这里是深悟,他悟到理,得了法界净,忽然间遍法界清净。

  这时候他刚十信圆满,还没入住位,他起执着,就是起了法爱。「即彼净解(ㄒㄧˋㄝ)为自障碍」,「彼」指十信位的菩萨,法界净的解悟,他一起执着,便生障碍。我今天得到了,就这一念起了爱,所以爱为生死本,是分段生死之本,也是变易生死之本。没有成佛之前,欲界众生贪图五欲,上二界众生爱禅定、爱空定,还是爱。超出三界以外的菩萨?是法爱。哈哈!我今天可好,得了法界净,这一念爱心生了障碍。所以还要进步,要看地图,你不要走到这一站就下车,前面还有好几站呢!

  「故于圆觉而不自在」,他悟到圆觉性有浅有深,所以到这个时候对于圆觉自性不能得自在,就是生障碍了。「此名凡夫随顺觉性」,叫做十信位的菩萨,在大乘叫教外凡夫,他还是凡夫位。《大乘起信论》的始觉智叫名字觉,即是不觉,他还是个凡夫,可是他能随顺觉性,已经悟到法界性,不是简单的事,还得好好用一番功夫。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见」就是三贤位菩萨起的正知正见。「解」就是前面十信位菩萨「净解为自障碍」的「解」。三贤位的菩萨精进用功,现在观察到解悟还成障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他用功修行,把十信位菩萨的解碍断掉了,虽然进步,然犹执着于能见之觉。「觉碍为碍」,这个能见之觉了不得,但是你一起执着,变成了碍。「而不自在」,对于圆觉妙性,他还是不得自在。

  「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没有证入十地的菩萨,是三贤位的菩萨:十行、十住、十回向,都包括在这一个阶段里面,《大乘起信论》叫做相似觉,灭的是异相无明,还要用功修行,还要进步。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

  「照」就是前面解悟法界性的「解」,这里换个字叫照,有了十信位的照,有了三贤位见觉的觉,「俱名障碍」,都是名为障碍。

  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由十信位的菩萨,讲到三贤位的菩萨,再到十地位的菩萨,十地位的菩萨怎么用功呢?「是故菩萨」,就是登地以上的菩萨,「常觉不住」,住就是执着,常常求觉,但是他不执着。登地以上的菩萨,豁破一分无明,亲证一分法身,常觉而不起执着,只用功修行,决不中途停止。「照与照者」,能照的智慧,与所照的理境,「同时寂灭」,没有能照者,也没有所照者。下面再说一个譬喻。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譬如有人自杀,拿一把快刀把自己头斩断,头已经断下来,人也死了,还有能断的人吗?所断的头已经断了,能断的人也没有了,所以能所双亡,同时寂灭。

  「则以碍心自灭诸碍」,以他的碍心来灭诸碍,菩萨用功还没有成佛,他还有障碍的心在,十地菩萨跟地前菩萨,障碍的心虽然微细,但是还是有碍心,就是十信位的碍,三贤位的碍,乃至二地菩萨灭初地菩萨的碍,地地精进,这叫做灭以前的诸碍。「碍已断灭」,他所要断灭的障碍,已经灭除了。「无灭碍者」,等于所断的头已经断了,能断的人也没有了。讲到这里,把十地位菩萨的用功讲清楚,他是能所双亡,下面恐怕我们生疑惑,又举了一个譬喻。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修多罗教」,佛说的一切经教,叫做修多罗教。「如标月指」,因为众生不知道天上有月亮,用手标指天上的月亮,你看着我的指头,一看,看到了月亮。「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真正见到天上的月亮,你就明了知道所标的指头,毕竟不是月亮。

  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一切的经教是开示菩萨的,叫你悟到自己的净圆觉性。等于没有见到天上的月亮,用指头标指给你,等你见到天上月亮,就知道所标的指头不是月亮,你不要再执着经教。这一段话就是要你不要起法执,经典都是标…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