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记▪P33

  ..续本文上一页月指,你不学经典,不明白佛理,学了经典,要回光返照,照你自己的心,照你自己的圆觉妙性,你不要执着到经典上。

  《五灯会元》上有这段公案,有一个老师收了个徒弟,就是唐朝有名的神赞禅师,神赞到外面去参学,学大乘的禅宗开了悟,要报他剃度恩师的恩,他心里想:我师父还没有开悟,就回来给师父讲他所学禅宗的道理,师父听见觉得不错,但是听不到心里去。这个师父是用功的老修行,欢喜看《大藏经》,一本一本的看,不看放不下。这一天师父在看《大藏经》,古时候的窗户都是用纸糊的,有一只蜜蜂看见窗户上的亮光,以为是破洞,却怎样撞,也撞不出去!徒弟看见就在旁边说话:「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说蜜蜂开阔的门不肯出去,投身窗纸太痴傻,师父多年钻研故旧的大藏经,何日才能开悟呢?师父听了这句话,忽然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站起来向他徒弟顶礼说:「虽然你是我徒弟,今天你可是我的善知识!」你天天在那看经典,着法相,等于蜜蜂在那里钻古纸,经典是标月指,都是开示我们自己的心,你回光返照,照自己的心,大彻大悟,不是宽广世界都见到了,你在那里钻故纸作什么?不看经教,你不能明白佛理,但是你不要着经教之相,不要起法执,下面再把它接起来。

  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这个位子的菩萨「已入地」,入是证入,证入十地以上的菩萨,他们「随顺觉性」。《大乘起信论》叫随分觉,随他的地位一分一分的觉,初地菩萨觉一分,二地菩萨觉一分,断了无明,叫住相无明。最后讲到佛的位,叫究竟觉,断了无明,叫生相无明。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到了佛的境界,不是对待的假名言相,一切障碍,无不是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你得了正念,或是失去了正念,都是解脱的境界。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你证得涅槃,成就了佛法;你破坏佛法,根本不能证得涅槃,但是到了佛的境界,成法、破法,不出涅槃的境界。

  「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般若是本来具有的智慧,对着愚痴而起的智慧,愚痴不是智慧,但是到了佛的境界,智慧愚痴同是本具的般若。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菩萨是佛的弟子,他成就的法才是佛法。外道是心外求道,他所成就的法不是佛法。但是到佛的境界都平等了,菩萨、外道所成就的法,都是觉道,梵语叫菩提。

  「无明真如,无异境界」,妄法的根本叫无明,净法的根本叫真如,无明真如是对待的。但是到了佛的境界,无明、真如没有差别的境界。无明没有本体自性,当体就是真如,凡夫没有开悟以前,无明用事,他怎么开悟?因为无明没有自性,当体就是真如。

  「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没有成佛以前,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贪,贪得最重的就是淫。瞋,表现出来就是怒,再加个愚痴,就是贪瞋痴,又叫淫怒痴。到了成佛的境界,淫怒痴跟戒定慧都是清净的梵行。这些道理都是佛的境界,很不容易懂,譬如成了佛,他有时候要示现淫欲之相,拿释迦佛作一个例子,他不能从天上走下来就是个佛,他要度人间的众生,得示现于人道之中成佛,他有父亲、母亲。前面说过他是以慈悲为本,不是以爱欲为本,他来入胎,在大乘佛法,他在母亲肚子里,还是在转*轮度众生。他长大了,父亲让他结婚,释迦佛是太子,娶了三个太太,一个正夫人,二个差侍,他虽然结婚,也是清净梵行,你说释迦佛有淫欲,不是谤佛吗?所以如此类推,他表现的贪瞋痴,也是清净的梵行。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在众生份上,他的觉性叫佛性,国土叫法性,但是众生的佛性,也就是法性。众生是正报,国土是依报,正报、依报同一个法性,都是一个圆觉本体,没有依报、正报之分。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你造了上品十恶,得的果报到地狱里去;你修十善升天堂,叫天宫。你升到天宫去享天福,堕到地狱受无量苦,但是同为清净国土。佛到地狱度众生,地狱不是佛的净土吗?最有名的地藏王菩萨,常在地狱中度众生,地藏菩萨到地狱去度众生,地狱不是净土吗?所以地狱跟天宫,没有两个分别,同是清净国土。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有性」是有佛性,佛性就是指信仰三宝的心;「无性」是阐提,他对三宝不发生信仰,叫做一阐提,他不能成佛。到了佛境界,不管你是有信仰的佛性,或是无信仰的阐提性,皆成佛道。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烦恼没有自性,你一执着,昏烦恼乱;你不执着,把它观空了,不是当下解脱吗?所以一切烦恼,都是解脱境界。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成了佛,证得的智慧,是遍法界的智慧,广大甚深,犹如海,叫做「法界海慧」。「照了诸相」,他有法界海慧,照了一切诸法之相。「犹如虚空」,等于虚空一样,虚空里面根本没有一切相。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这是成了佛,成了如来的随顺觉性,叫究竟觉,把生相无明灭掉了。下面还有妄心顿证。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

  这是叫我们把分别心忘掉,就可以顿时悟到圆觉,有一个心就起分别,我们的心本是妄想心,就是分别心。「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居」作「在」字讲,在一切时不要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不要起妄念,就是要一直观想到一念不生的境界。有了妄想,你不要求息灭它,因为妄念本空,你再求息灭妄想心,就是妄想上加妄想。「住妄想境,不加了知」,遇到妄想的境界,不要起分别,不要加以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在无了知的境界,也不去辩论是真实,或不是真实,因为有能辩所辩,真实就变成虚妄。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你们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听到顿超的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对于妄心顿证的法门,信仰了解,如是受持,观想一念不生的境界。对于前面所说的道理不惊不畏,这就是《金刚经》说的:「不惊、不畏、不怖!」「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圆觉自性根本没有差别相,你这样用功顿时就与觉性相随顺。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

  尤其今天到了末法时代,闻到顿超法门不惊、不怖、不畏,能如是修行用功的人很少,这个人为什么会妄心顿证呢?因为他种的善根深厚,过去无量劫以来,他亲近供养过百千万亿恒河沙数诸佛,供养过大乘僧。「植众德本」,「植」是种植,「德本」是善根,种了大善根。

  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智慧分三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二乘的智慧;道种智,是菩萨的智慧;一切种智,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怎么叫一切种智呢?因为他得了一切种智,一切种种诸法,佛无不了知。「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佛说这个人一定成佛,他已经得到佛的智慧。

  讲到这里,最后一科,还是希望我们妄心顿证,这次第,即是无次第。合到文殊师利菩萨章:「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合到普贤菩萨章:「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所以前面说十信位、三贤位、十地位、究竟位,那是渐次差别。你能一念不生,于此顿超佛境,随顺觉性。长行文讲完,下面讲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

  「清净慧当知!」清净慧菩萨,你应该知道。「圆满菩提性」,「菩提」就是佛的觉、佛的智慧,圆满菩提之性。「无取亦无证」,「取、证」包括能所,没有能取所取,也没有能证所证。「无菩萨众生」,在圆觉妙性里面没有差别相,没有菩萨相,也没有众生相。

  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

  说平等相,是按佛的境界,究竟的道理。在你求觉,还没有完全究竟觉,你要灭除无明,还没有完全灭除,就有渐次差别之相。

  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名为徧随顺。

  「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这里要对着长行文看,这个众生是十信位的菩萨,叫教外凡夫,他解悟了,一执着起了障碍,叫做「解碍」。三贤位的菩萨,见到十信位菩萨的解碍,把它断灭了,起了能觉的心,他没有离开,还是起障碍。「入地永寂灭」,「入地」是登入菩萨地,证入菩萨地,永远寂灭,解碍、觉碍都灭了。「不住一切相」,常觉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到了究竟觉成佛,一切都圆满。「名为徧随顺」,称为遍法界性的随顺。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供善恒河佛,功德已圆满

  「末世诸众生」…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