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P33

  ..續本文上一頁月指,你不學經典,不明白佛理,學了經典,要回光返照,照你自己的心,照你自己的圓覺妙性,你不要執著到經典上。

  《五燈會元》上有這段公案,有一個老師收了個徒弟,就是唐朝有名的神贊禅師,神贊到外面去參學,學大乘的禅宗開了悟,要報他剃度恩師的恩,他心裏想:我師父還沒有開悟,就回來給師父講他所學禅宗的道理,師父聽見覺得不錯,但是聽不到心裏去。這個師父是用功的老修行,歡喜看《大藏經》,一本一本的看,不看放不下。這一天師父在看《大藏經》,古時候的窗戶都是用紙糊的,有一只蜜蜂看見窗戶上的亮光,以爲是破洞,卻怎樣撞,也撞不出去!徒弟看見就在旁邊說話:「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說蜜蜂開闊的門不肯出去,投身窗紙太癡傻,師父多年鑽研故舊的大藏經,何日才能開悟呢?師父聽了這句話,忽然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站起來向他徒弟頂禮說:「雖然你是我徒弟,今天你可是我的善知識!」你天天在那看經典,著法相,等于蜜蜂在那裏鑽古紙,經典是標月指,都是開示我們自己的心,你回光返照,照自己的心,大徹大悟,不是寬廣世界都見到了,你在那裏鑽故紙作什麼?不看經教,你不能明白佛理,但是你不要著經教之相,不要起法執,下面再把它接起來。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這個位子的菩薩「已入地」,入是證入,證入十地以上的菩薩,他們「隨順覺性」。《大乘起信論》叫隨分覺,隨他的地位一分一分的覺,初地菩薩覺一分,二地菩薩覺一分,斷了無明,叫住相無明。最後講到佛的位,叫究竟覺,斷了無明,叫生相無明。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爲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爲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到了佛的境界,不是對待的假名言相,一切障礙,無不是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你得了正念,或是失去了正念,都是解脫的境界。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你證得涅槃,成就了佛法;你破壞佛法,根本不能證得涅槃,但是到了佛的境界,成法、破法,不出涅槃的境界。

  「智慧愚癡,通爲般若」,般若是本來具有的智慧,對著愚癡而起的智慧,愚癡不是智慧,但是到了佛的境界,智慧愚癡同是本具的般若。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菩薩是佛的弟子,他成就的法才是佛法。外道是心外求道,他所成就的法不是佛法。但是到佛的境界都平等了,菩薩、外道所成就的法,都是覺道,梵語叫菩提。

  「無明真如,無異境界」,妄法的根本叫無明,淨法的根本叫真如,無明真如是對待的。但是到了佛的境界,無明、真如沒有差別的境界。無明沒有本體自性,當體就是真如,凡夫沒有開悟以前,無明用事,他怎麼開悟?因爲無明沒有自性,當體就是真如。

  「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沒有成佛以前,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貪,貪得最重的就是淫。瞋,表現出來就是怒,再加個愚癡,就是貪瞋癡,又叫淫怒癡。到了成佛的境界,淫怒癡跟戒定慧都是清淨的梵行。這些道理都是佛的境界,很不容易懂,譬如成了佛,他有時候要示現淫欲之相,拿釋迦佛作一個例子,他不能從天上走下來就是個佛,他要度人間的衆生,得示現于人道之中成佛,他有父親、母親。前面說過他是以慈悲爲本,不是以愛欲爲本,他來入胎,在大乘佛法,他在母親肚子裏,還是在轉*輪度衆生。他長大了,父親讓他結婚,釋迦佛是太子,娶了叁個太太,一個正夫人,二個差侍,他雖然結婚,也是清淨梵行,你說釋迦佛有淫欲,不是謗佛嗎?所以如此類推,他表現的貪瞋癡,也是清淨的梵行。

  「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在衆生份上,他的覺性叫佛性,國土叫法性,但是衆生的佛性,也就是法性。衆生是正報,國土是依報,正報、依報同一個法性,都是一個圓覺本體,沒有依報、正報之分。

  「地獄天宮,皆爲淨土」,你造了上品十惡,得的果報到地獄裏去;你修十善升天堂,叫天宮。你升到天宮去享天福,墮到地獄受無量苦,但是同爲清淨國土。佛到地獄度衆生,地獄不是佛的淨土嗎?最有名的地藏王菩薩,常在地獄中度衆生,地藏菩薩到地獄去度衆生,地獄不是淨土嗎?所以地獄跟天宮,沒有兩個分別,同是清淨國土。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有性」是有佛性,佛性就是指信仰叁寶的心;「無性」是闡提,他對叁寶不發生信仰,叫做一闡提,他不能成佛。到了佛境界,不管你是有信仰的佛性,或是無信仰的闡提性,皆成佛道。

  「一切煩惱,畢竟解脫」,煩惱沒有自性,你一執著,昏煩惱亂;你不執著,把它觀空了,不是當下解脫嗎?所以一切煩惱,都是解脫境界。

  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

  成了佛,證得的智慧,是遍法界的智慧,廣大甚深,猶如海,叫做「法界海慧」。「照了諸相」,他有法界海慧,照了一切諸法之相。「猶如虛空」,等于虛空一樣,虛空裏面根本沒有一切相。

  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這是成了佛,成了如來的隨順覺性,叫究竟覺,把生相無明滅掉了。下面還有妄心頓證。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辯真實

  這是叫我們把分別心忘掉,就可以頓時悟到圓覺,有一個心就起分別,我們的心本是妄想心,就是分別心。「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居」作「在」字講,在一切時不要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不要起妄念,就是要一直觀想到一念不生的境界。有了妄想,你不要求息滅它,因爲妄念本空,你再求息滅妄想心,就是妄想上加妄想。「住妄想境,不加了知」,遇到妄想的境界,不要起分別,不要加以了知。「于無了知,不辯真實」,在無了知的境界,也不去辯論是真實,或不是真實,因爲有能辯所辯,真實就變成虛妄。

  彼諸衆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爲隨順覺性

  「彼諸衆生,聞是法門」,你們諸菩薩及末世衆生,聽到頓超的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對于妄心頓證的法門,信仰了解,如是受持,觀想一念不生的境界。對于前面所說的道理不驚不畏,這就是《金剛經》說的:「不驚、不畏、不怖!」「是則名爲隨順覺性」,圓覺自性根本沒有差別相,你這樣用功頓時就與覺性相隨順。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衆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衆德本。

  尤其今天到了末法時代,聞到頓超法門不驚、不怖、不畏,能如是修行用功的人很少,這個人爲什麼會妄心頓證呢?因爲他種的善根深厚,過去無量劫以來,他親近供養過百千萬億恒河沙數諸佛,供養過大乘僧。「植衆德本」,「植」是種植,「德本」是善根,種了大善根。

  佛說是人,名爲成就一切種智

  智慧分叁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二乘的智慧;道種智,是菩薩的智慧;一切種智,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怎麼叫一切種智呢?因爲他得了一切種智,一切種種諸法,佛無不了知。「佛說是人,名爲成就一切種智。」佛說這個人一定成佛,他已經得到佛的智慧。

  講到這裏,最後一科,還是希望我們妄心頓證,這次第,即是無次第。合到文殊師利菩薩章:「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合到普賢菩薩章:「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所以前面說十信位、叁賢位、十地位、究竟位,那是漸次差別。你能一念不生,于此頓超佛境,隨順覺性。長行文講完,下面講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無取亦無證,無菩薩衆生

  「清淨慧當知!」清淨慧菩薩,你應該知道。「圓滿菩提性」,「菩提」就是佛的覺、佛的智慧,圓滿菩提之性。「無取亦無證」,「取、證」包括能所,沒有能取所取,也沒有能證所證。「無菩薩衆生」,在圓覺妙性裏面沒有差別相,沒有菩薩相,也沒有衆生相。

  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

  說平等相,是按佛的境界,究竟的道理。在你求覺,還沒有完全究竟覺,你要滅除無明,還沒有完全滅除,就有漸次差別之相。

  衆生爲解礙,菩薩未離覺。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名爲徧隨順。

  「衆生爲解礙,菩薩未離覺。」這裏要對著長行文看,這個衆生是十信位的菩薩,叫教外凡夫,他解悟了,一執著起了障礙,叫做「解礙」。叁賢位的菩薩,見到十信位菩薩的解礙,把它斷滅了,起了能覺的心,他沒有離開,還是起障礙。「入地永寂滅」,「入地」是登入菩薩地,證入菩薩地,永遠寂滅,解礙、覺礙都滅了。「不住一切相」,常覺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到了究竟覺成佛,一切都圓滿。「名爲徧隨順」,稱爲遍法界性的隨順。

  末世諸衆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供善恒河佛,功德已圓滿

  「末世諸衆生」…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