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用功修行,滅掉最初滅相無明。叁賢位的菩薩,叫做相似覺,他用功修行滅異相無明。十地菩薩,叫做分證覺,他用功修行,滅了住相無明。成佛,叫究竟覺,滅的是生相無明,跟《圓覺經》講的道理次第一樣。前面判教的時候,判《圓覺經》屬于頓教大乘,但是兼帶有漸次的教理,就是在這裏。用功修行,從衆生到成佛,先說衆生,怎樣叫做衆生呢?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一切衆生,前生是衆生,再前生也是衆生,推不出個開始,由無始以來就叫做衆生。怎麼叫做衆生呢?「由妄想我及愛我者」,前面講過,衆生身體跟心都是幻化不實在的,但是他把它當成真的,「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他妄認爲真實;心是六塵緣影幻化不實,他認爲真有知覺的心,外面有真實的身體,裏面有真實的心,這個「我」成就了。我是怎麼來的?是妄想出來的,根本沒有我,取個名詞,就叫「妄想我」。「及愛我者」,愛我就是由妄想我,起我執我見,執著有我,就起了我見,一切煩惱都從這裏生出來。
「曾不自知念念生滅」,佛經上給我們說明白,我們的心是妄想心,沒有本體、沒有自性,完全是生、住、異、滅這些念頭,把住相、異相包括在生相、滅相裏面。一個念頭生起來,把它斷了,一生一滅,叫生相、滅相。一念具足九十剎那,一剎那具足九百個生滅,我們是依著佛經講才知道,你坐在那兒打坐,不能觀想出來,一剎那具足九百個生滅,那個小念頭觀察不到?一念具足九十個剎那,你在那兒打坐,靜下心來,回光返照,還是照不到。九十剎那的念觀不到,那麼念念生滅的念,還是觀察不到。他怎樣觀察不到?粗心慣了,天天攀緣外境,白天想的是心外的六塵境界,晚上睡覺作夢,還是想著心外的六塵境界,從來沒有回光返照,照過自己的心。所以你打坐,你的心念念生滅觀照不出來。等你觀照出來念念生滅,那你用功大有進步了。他從來不知道自己念念生滅的妄想心,「故起憎愛」,所以就起憎愛二個煩惱。這叫與生俱來的煩惱,有衆生就有這兩個煩惱,順乎妄心就起愛,不順妄心就起憎。無愛不起憎,還是先有愛,後有憎,我們用功修行,要斷煩惱,先把愛斷掉,根本不起憎,愛很厲害,所以前面說「及愛我者」。
「耽著五欲」,「耽」是堅固,「著」是執著,堅固執著五欲之境,心外的境界是假的,他把它當成真的,色、聲、香、味、觸這五種境界,叫做「五欲」,能引發你的欲心。眼睛,堅固執著好看的顔色;耳朵,堅固執著好聽的聲音;鼻子,堅固執著好聞的香氣;舌頭,堅固執著好吃的滋味;身體,堅固執著好的接觸。色、聲、香、味、觸這五欲之境,他認爲是求快樂,順著他的妄想心,他覺得很快樂,執著不舍;愛得不順,就起憎惡,根本的煩惱,愛爲生死本,下面告訴我們要學佛法。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若遇善友」,「善友」就是善知識。假若遇到教你佛法的善知識,不一定是坐在法座上給你講經說法,才是你的善知識,你的同學能幫助你了解佛法,就是你的善知識。
「教令開悟」,第一步功夫先悟佛理,教令你開悟。悟什麼呢?「淨圓覺性」,清淨圓覺妙性不從外來,人人本具,個個不無,所以佛法者,心法也。圓覺妙性在我們自己心裏,心外求法,名曰外道,佛法隨便一句,都是高深的道理。一切世間的宗教,都是心外求道;無論什麼哲學,都是心外求法,沒有從自己心裏去找。佛法在自己心裏,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有兩句話:「有智慧的人,求心不求佛;愚癡的人,求佛不求心。」外道是心外求道,我們是佛弟子,得心內求道。天天求佛,叫愚癡,他不求開悟,這是在佛門裏修外道,是心外求佛。佛在哪裏?佛在你心裏,所以佛法的道理,就高在這裏。
「發明起滅」,「起滅」是生滅。等你開悟,悟到淨圓覺性,才發現你念念生滅的妄念,生起滅無。「即知此生」,到你開悟的時候,你悟了淨圓覺性,悟了教理,你才知道你「此生」,包括無始以來的生。「性自勞慮」,「勞慮」就是「起滅」。圓覺自性本來沒有起滅,你在圓覺妙性中自生勞慮,所以衆生受苦,是冤枉受苦,本來是佛,圓覺妙性一點沒有欠少,你爲什麼要在那勞慮呢?單講勞慮這兩個字,衆生的狀態,分開來講,身勞心慮,身體奔波勞碌,高尚的人爲名,中下的人爲利,乃至貪圖五欲,從早起到晚上奔波勞碌,這是身體上受勞。貪財,心裏憂愁思慮,天天在打算盤,未得患得,既得患失。實際五欲沒有得到,都在憂愁五欲要怎樣得到?得到了又怕失掉,還是憂愁思慮,所以永遠心裏面沒有快活。你看社會上沒有錢的人,天天在憂愁思慮,發大財的人得到快樂了嗎?還是憂愁思慮,身體沒有得到自在,心裏也沒有得到自在,這都是冤枉事,圓覺妙性本來沒有勞慮,是你在自生勞慮。
你怎麼知道呢?遇到善友、善知識給你開示佛理,依著佛理開悟,悟到自己的圓覺妙性以後才知道的。現在我們是依文解義,依著佛說的話仿佛知道了。你不依文解義知道,你怎麼會修行用功、會開悟呢?但是這個知道不是真知,一定要開悟以後才算真知。
若複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爲自障礙,故于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若複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這個時候十信位的菩薩就圓滿了,他的勞慮妄念永斷,就是把滅相無明滅掉了。前面是開悟,這裏是深悟,他悟到理,得了法界淨,忽然間遍法界清淨。
這時候他剛十信圓滿,還沒入住位,他起執著,就是起了法愛。「即彼淨解(ㄒㄧˋㄝ)爲自障礙」,「彼」指十信位的菩薩,法界淨的解悟,他一起執著,便生障礙。我今天得到了,就這一念起了愛,所以愛爲生死本,是分段生死之本,也是變易生死之本。沒有成佛之前,欲界衆生貪圖五欲,上二界衆生愛禅定、愛空定,還是愛。超出叁界以外的菩薩?是法愛。哈哈!我今天可好,得了法界淨,這一念愛心生了障礙。所以還要進步,要看地圖,你不要走到這一站就下車,前面還有好幾站呢!
「故于圓覺而不自在」,他悟到圓覺性有淺有深,所以到這個時候對于圓覺自性不能得自在,就是生障礙了。「此名凡夫隨順覺性」,叫做十信位的菩薩,在大乘叫教外凡夫,他還是凡夫位。《大乘起信論》的始覺智叫名字覺,即是不覺,他還是個凡夫,可是他能隨順覺性,已經悟到法界性,不是簡單的事,還得好好用一番功夫。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爲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爲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爲礙」,「見」就是叁賢位菩薩起的正知正見。「解」就是前面十信位菩薩「淨解爲自障礙」的「解」。叁賢位的菩薩精進用功,現在觀察到解悟還成障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他用功修行,把十信位菩薩的解礙斷掉了,雖然進步,然猶執著于能見之覺。「覺礙爲礙」,這個能見之覺了不得,但是你一起執著,變成了礙。「而不自在」,對于圓覺妙性,他還是不得自在。
「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沒有證入十地的菩薩,是叁賢位的菩薩:十行、十住、十回向,都包括在這一個階段裏面,《大乘起信論》叫做相似覺,滅的是異相無明,還要用功修行,還要進步。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照」就是前面解悟法界性的「解」,這裏換個字叫照,有了十信位的照,有了叁賢位見覺的覺,「俱名障礙」,都是名爲障礙。
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由十信位的菩薩,講到叁賢位的菩薩,再到十地位的菩薩,十地位的菩薩怎麼用功呢?「是故菩薩」,就是登地以上的菩薩,「常覺不住」,住就是執著,常常求覺,但是他不執著。登地以上的菩薩,豁破一分無明,親證一分法身,常覺而不起執著,只用功修行,決不中途停止。「照與照者」,能照的智慧,與所照的理境,「同時寂滅」,沒有能照者,也沒有所照者。下面再說一個譬喻。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譬如有人自殺,拿一把快刀把自己頭斬斷,頭已經斷下來,人也死了,還有能斷的人嗎?所斷的頭已經斷了,能斷的人也沒有了,所以能所雙亡,同時寂滅。
「則以礙心自滅諸礙」,以他的礙心來滅諸礙,菩薩用功還沒有成佛,他還有障礙的心在,十地菩薩跟地前菩薩,障礙的心雖然微細,但是還是有礙心,就是十信位的礙,叁賢位的礙,乃至二地菩薩滅初地菩薩的礙,地地精進,這叫做滅以前的諸礙。「礙已斷滅」,他所要斷滅的障礙,已經滅除了。「無滅礙者」,等于所斷的頭已經斷了,能斷的人也沒有了。講到這裏,把十地位菩薩的用功講清楚,他是能所雙亡,下面恐怕我們生疑惑,又舉了一個譬喻。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
「修多羅教」,佛說的一切經教,叫做修多羅教。「如標月指」,因爲衆生不知道天上有月亮,用手標指天上的月亮,你看著我的指頭,一看,看到了月亮。「若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真正見到天上的月亮,你就明了知道所標的指頭,畢竟不是月亮。
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複如是。
「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一切的經教是開示菩薩的,叫你悟到自己的淨圓覺性。等于沒有見到天上的月亮,用指頭標指給你,等你見到天上月亮,就知道所標的指頭不是月亮,你不要再執著經教。這一段話就是要你不要起法執,經典都是標…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