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憎心,「而生憎嫉」,由憎心而起嫉妬,不愛了就憎,憎了就嫉妬。所以要斷煩惱,要先把愛心斷掉,這是輪回的根本。你怎麼會起嫉妬心?因爲你有憎惡心。你怎麼會有憎惡心?因爲你愛得不順心。憎愛兩個煩惱與生俱來,但是比較起來愛心爲根本,沒有愛心,根本不會起憎心,所以愛,愛得厲害;恨,恨得厲害,恨就是憎,就起嫉妬。無愛不起憎,這裏講得很清楚。「造種種業」,前面是起惑,妄想心起了迷惑,該愛的他就去愛,愛得不順心,要憎惡、要嫉妬,就造種種惡業。「是故複生地獄餓鬼」,他造惡業,由身口意再分成十種惡業,他造惡業,要墮入叁惡道,人道爲根本,又生出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複現天人。
「知欲可厭」,他知道淫欲是惡業之因,可以厭離,因爲依著淫欲心,愛得不順,而造惡業,要墮入叁惡道。「愛厭業道」,厭離淫欲之愛,不造淫欲之業,換修十善道。「舍惡樂善」,舍離十惡業,好樂修十善法。「複現天人」,由修十善法,而現出來天人。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便現有爲增上善果。
「又知諸愛可厭惡(ˋㄨ)故」,他又知道諸愛都是令人厭惡的法,不但惡業應該厭惡,連善業也應該厭惡。「棄愛」,欲界的淫欲之愛不好把它舍去,連十善業的愛也不好,也要舍去。「樂舍」的「舍」,指上二界的四禅八定。好樂四禅定、四空定,「還滋愛本」,佛法由最淺處講到最高處,講到上二界四禅八定,已經講得很高了,這就超出一切世間法、外道法。外道都求升天,他厭惡人道,升到天道,他不清楚天道分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他升了天還超不出欲界,耶稣教升的天,是欲界第二層天;印度婆羅門升的天,高到大梵天,但是他不曉得舍棄欲界之愛,好樂禅定,還是滋養愛本,你的根本愛心沒有去掉,你不愛淫欲,愛禅定還不是愛嗎?佛教講的哲理很高很深,你愛禅定還是愛,愛心不除,將來還是會墮落,所以沒有超出叁界六道輪回,還要輪回下來。「便現有爲增上善果」,因爲還滋養愛本,可是他不知道,要修四禅八定,于是又現出來上二界增加向上的善果。雖然比欲界高,但是還是有作有爲增上善果,在佛教叫有漏的善果,他沒有超出叁界,但是他修四禅八定,修色界、無色界的增上善果。
皆輪回故,不成聖道。是故衆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沒有超出輪回的範圍,所以不學佛法,根本不知道輪回這個名詞;學了外道,輪回的範圍有多大,還是不知道。「皆輪回故」,叁界皆是受輪回果報之故,就是轉來轉去,像車輪一樣。「不成聖道」,「聖道」是佛道,你成不了佛。
「是故衆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這裏告訴我們下手的方法,你求圓覺,先斷輪回根本,輪回的根本,佛說得很清楚,衆生想解脫生死,免諸輪回,要超出叁界,先斷貪欲心,貪欲心來自淫欲心,淫欲心由愛而來。這就是佛答複彌勒菩薩問:輪回有幾種性?輪回的根本問題是什麼?枝末問題是什麼?佛就答複彌勒菩薩,愛爲生死本,欲界的愛,是貪欲之愛;上二界:色界、無色界是禅定之愛,還是愛。欲界的愛最粗重,完全是愛淫欲。「先斷貪欲」,指著外面的欲境,實際就是指淫欲。「及除愛渴」,渴是形容詞,愛如渴思飲,像你嘴巴渴得厲害,想要喝水的心,要把它除掉。愛就是裏面的淫心,心境是一對,前面經文講,因爲有外面種種欲境,能助發愛性,愛是無始劫帶來的,今生今世遇到外面種種欲境,能給你助發起來,你是凡夫自己作不了主,被境界所轉。
講到這裏,我們就知道釋迦牟尼佛定出家製度,是要你先把欲境遠離開,男的遠離女的,女的遠離男的,出家人不結婚,就是爲斷貪欲,斷了貪欲就是遠離開欲境。你再用功把無始以來愛渴的心,先降伏後斷掉,生死了脫,輪回脫出了。你就懂得我們出家的戒律,無論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統統要斷淫欲,男女不許結婚,就是爲了生死,出輪回。這種問題只要學佛法的人都會知道,不要說你學圓頓大乘,就是你學權教大乘也會知道;不要說學大乘,就是學二乘法也會知道聲聞、緣覺要斷貪欲。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爲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這是斷除衆生的疑惑,因爲前面講卵胎濕化,都是由淫欲才來受生死。人是叁法和合轉生,父精、母血,加上自己的八識,也就是所謂的淫欲心,入了胎才受生。衆生聽到這裏就起疑惑,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世間是化身,有父親也有母親,是不是動了淫欲心來入胎的呢?《圓覺經》講一切諸大菩薩到人間,是不是都以愛爲本呢?
下面佛解除這個疑惑,「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不要說化身佛,就是一個登初地以後的菩薩,他都是變化示現來人間。「非愛爲本」,不是以愛爲本。小乘聖人把愛心都斷除掉,才能了生死、脫輪回,超出叁界,何況是菩薩呢?「但以慈悲」,菩薩是以慈悲爲本,示現于世間,跟人一樣有父親、母親,等到出世以後示現八相成道,他要示現出家。「令彼舍愛」,「彼」指家親眷屬,父親、母親、兄弟姐妹,乃至太太、兒女,廣指一切衆生。像釋迦佛示現出家之相,說出家的道理,勸他的家親眷屬出家,勸一切衆生修行,令一切衆生舍除愛渴,所以菩薩不以愛爲本,而是以慈悲爲本。
「假諸貪欲而入生死」,「假」是假藉,菩薩示現于人間,也示現貪欲之相,他也懷胎十個月,有父親、母親,也娶妻生子,是假藉貪欲入于生死之道。但是菩薩等于會遊泳的人,他到水裏,是救渡落水的衆生,他早就學會遊泳,水不會淹死他,所以他是示現入于生死,老早斷貪欲,是假藉貪欲。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于清淨心便得開悟。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再講到我們本份上,末世一切衆生,先要遠離一切欲境。六塵之境,最粗重的財色名食睡,你統統要遠離。前面「舍諸欲」是除欲境,最後除欲心。「及除憎愛」,前面講過,無愛不生憎,這兩個煩惱與生俱來,前生前世就有,無始以來就有,有愛就有憎,愛在前面,憎在後面,發揮得最重的時候,就是貪心、瞋心,你把外面的欲境遠離,再回光返照,照自己心裏還有煩惱嗎?遇見不順心的事,你是不是動憎呢?遇見順心的事,你是不是動愛呢?要是還在生心動念,你這功夫還是沒有把握。你說遠離了欲境,你碰到欲境就隨著境界轉了。衆生跟諸佛不同,在功夫上的差別,衆生是被物轉,物指一切衆生、一切境界,你見了衆生,被衆生轉;見了境界,被境界轉,你就叫做衆生。諸佛能轉物,不被衆生轉,他能轉衆生;不被境界轉,他能轉境界。所以佛了生死,脫出輪回,遇見任何境界,他不起煩惱。我們學佛的人,不可以生自卑感,認爲我是苦惱凡夫,我是末法時代的衆生,我怎麼能斷煩惱呢?這樣你憎愛兩種煩惱,越來越粗重,煩惱紛煩惱亂,攪得你越紛越煩,越惱越亂,你就要造業,何必要出家呢?
我前面跟諸位講過,你不要辜負自己的善根,在末法時代,這麼多人,有幾個出家人?這麼多出家人,有幾個聞到圓頓大教呢?我們天天聽,認爲是家常便飯,但這是多生多劫的善根,不是一生二生的善根,你不好好用功修行,斷除你的煩惱,隨著煩惱轉,還要自暴自棄,認爲你是末法時代的衆生,不能斷煩惱!不能斷煩惱,你到哪裏去呢?沒有退步的地方,你只有往前進。退步不但出家的本位要失掉,善根要被你辜負掉,你連人身都保持不住,一定會退落到叁惡道去,那你害了自己。所以你得聽佛的慈悲開示,你既然有善根出家,而且聞到圓頓大教,你要腳踏實地用功修行,要舍諸欲和斷除憎愛。「永斷輪回」,你把諸欲境離開,就不造新的業,你把憎愛二心斷掉,無明煩惱斷掉,不是一斷永斷,超出輪回了嗎?
「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你把欲境離開,憎愛二心斷除,不是學小乘法,自己超出叁界,還要度衆生,成佛不是成阿羅漢、辟支佛,所以要勤求如來的圓覺境界,圓覺境界是清淨境界。
「于清淨心便得開悟」,前面問怎麼開悟?就這樣開悟。你天天動憎動愛,就像攪渾水,憎愛二心是無始劫帶來的,本來就是一桶渾水,你要把它澄清,不要攪它,你天天攪,越攪越渾,怎麼開悟?學的時候,遠離外面的欲境,裏面遠離自己的憎愛二心,心清淨就開悟了。怎麼那麼快?因爲圓覺境界,不是諸佛給我們,是我們本來就有,開悟就這麼開。怎樣遠離諸欲呢?怎麼樣斷除憎愛呢?持戒修定,前面下手的功夫不要忘記。你持戒修定,犯戒的事不做,修定把心定下來,憎愛二心不是不起了嗎?慢慢先降伏後斷滅,把煩惱斷了,不開悟到哪裏去呢?
善男子!一切衆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
「善男子,一切衆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衆生本來就有愛心,有愛心就生起貪欲心,本來的貪欲心,助發無明,助發愛心,把他變成一個薄地凡天。前面彌勒菩薩問:發心修佛的菩提有幾等差別?下面答複他,差別不等有五種性。「依二種障而現深淺」,衆生由本來的貪欲發揮了無明,要想修佛菩薩的圓覺不容易,因爲有二種障礙,這二種障礙各個衆生不一樣,有的深、有的淺,因此求圓覺大道,都是一樣的求,顯出差別不等。
雲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雲何二障?」哪二種障?「一者理障」,第一是理障,唯識宗叫做所知障,它能障礙你的正知見,所知不是障,它能障所知。「礙正知見」,你不能開佛的正知正見,就是被理障障礙到了。「二者事障」,也叫煩惱障,煩惱…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