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而已,不苟饰。」他作的注解,只是辅佐教理,不苟且装饰,不卖弄华美的文句。
不以其所长病人,故无排斥之说。不以其未至盖人,故无胸臆之论。
「不以其所长病人,故无排斥之说。」「病」是批评人家不对。他只讲他的理,他的道德学问有长处,但是他不以自己的道德学问,批评别人的毛病,排斥别人。譬如当时天台宗和贤首宗打笔墨官司,但是他没有说天台宗不好。当时法相宗兴盛起来,他也不说法相宗不好,没有排斥之说。
「不以其未至盖人,故无胸臆之论。」因为他是菩萨,还没有成佛,他功夫当然有没有达到的地方,但是他不用文章装饰来欺骗人,他所说的经律论,都有根据,不自己随便瞎说。
我们学法师的人,看到这两句赞叹之辞,就得学到:
一、讲经只管讲经,作文章尽管作文章,不要批评人,批评人没有一点好处。你批评人家不对,就要招怨树敌,没有怨家,招来怨家;没有敌人,树立敌人。人家听见你批评、毁谤他,他不要毁谤你吗?他也是凡夫,结果法师与法师互相对骂,作文章打笔墨官司。所以弘扬佛法的文章你尽管作,不要批评人。批评人,别人反驳,就打起笔墨官司来。
二、不随便谈起自己的功夫,你功夫没有到这里,不自己随便瞎说。比如你讲戒,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犯大妄语戒。所以不要装模作样,冒充老修行,讲经你知道那里,讲到那里就好了。
荡荡然,实十二部经之眼目,三十三祖之骨髓。生灵之大本,三世之达道。
再总赞叹,「荡荡然」,很广博高深。「实十二部经之眼目」,他作的《圆觉经》注解,实实在在是一切经的眼目,你看了注解以后,三藏十二部你都懂了。「三十三祖之骨髓」,禅宗的祖师共有三十三位,印度有二十八位,中国有五位,初祖达摩就是二十八祖。《圆觉经》注解实实在在是三十三位祖师的骨髓,禅宗精华的义理都在里面。
「生灵之大本」,是一切众生的根本。「三世之达道」,圆觉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菩萨、三世诸佛,通达成佛的道路。
后世虽有作者,不能过矣!其四依之一乎,或净土之亲闻乎,何尽其义味如此也。
「后世虽有作者,不能过矣!」「后世」,包括当世,不仅唐朝当时,其他法师作的《圆觉经》注解,不能超过圭峰禅师,纵然后世有其他法师作《圆觉经》注解,也不能超过圭峰禅师!
「其四依之一乎」,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为如来使者,为众生之依止,就是令众生依止的善知识有四种人。《佛学大辞典》判这四依各有不同,印度天亲菩萨判的都是地上菩萨,初地菩萨为初依,六地、七地菩萨为二依,八地、九地菩萨为三依,十地菩萨为四依。这一句是说:这四种依止之人,圭峰禅师是其中一种,一定是地上菩萨。裴休是推论,因为他没有超过圭峰禅师,不能印证他的地位,只是赞叹之辞。
「或净土之亲闻乎」,释迦如来在大光明藏清净国土说《圆觉经》,除了十二个大菩萨为首,还有十万个大菩萨都在那儿听。圭峰禅师《圆觉经》注解作得这么好,或许圭峰禅师在大光明藏清净国土,亲自听过释迦世尊说《圆觉经》?「何尽其义味如此也」,否则怎么他作的注解,把《圆觉经》的义理都说尽了,不是地上菩萨,说不了这么好;不是净土亲闻,说不了这么完备。
或曰:道无形,视者莫能覩,道无方,行者莫能至,况文字乎,在性之而已,岂区区数万言而可诠之哉!对曰:噫!是不足以语道也。前不云乎?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者圆觉也。
这是假设有人提出反面的道理来问,因此答复他。是文章的作法,起承转合的转,不转,赞叹完就结束了,文章不起波浪,就像海水要起波浪,看起来才雄伟,所以假设问答转开来,增加文章的气势。
「或曰:道无形,视者莫能覩」,有人问:真正的大道,是无形之法,要想看,谁也看不见。「道无方,行者莫能至」,道究竟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你走不到道的地方,因为大道没有方向,你怎么能走得到?「况文字乎」,何况文字是文字相,你用文字怎么能见到道?「在性之而已」,「性」是指悟,你得开悟,悟道,你就走到了;悟道,你就见道了。「岂区区数万言而可诠之哉」,「区区」是少少,圭峰禅师作的注解,不过只有几万字。研究这几万字,就能把佛的大道诠表出来吗?道无形、道无方,必须要亲悟实证才可以,这几万文字怎么能把道诠表出来?
「对曰:」假设有人回答,「噫!」是慨叹之词。「是不足以语道也」,你认为你说得很高,实际你不高,不值得跟你说真正的大道。「前不云乎?」我前面讲的,你没有听到吗?「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者,圆觉也。」引证前面说过的话,这在文法上叫合,前面说的话,后面要照应到,要首尾呼应,这是作文章的方法。圆觉是「统众德而大备」,德无不备曰圆,要是少一点,不叫圆满功德。「烁群昏而独照」,照是觉照,独独显出圆觉的光明,能觉照一切众生,远离黑暗,这就是圆觉的智果。
盖圆觉能出一切法,一切法未尝离圆觉。今夫经律论三藏之文,传于中国者五千余卷,其所诠者何也?戒定慧而已。修戒定慧而求者何也?圆觉而已,圆觉一法也。张万行而求之者何?众生之根器异也。
「盖圆觉能出一切法,一切法未尝离圆觉。」圆觉是一切法的大本,一切法的母亲,它能生出一切法。这里呼应前文「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一切法都不能离开圆觉。「今夫经律论三藏之文,传于中国者五千余卷」,「今」是指唐朝,到宋朝刻版的时候,佛教经典传到中国有五千零四十八卷。「其所诠者何也?」五千多卷经、律、论,所诠表的是什么义理?「戒定慧而已」,经是诠定,律是诠戒,论是诠慧。三藏十二部,佛的三无漏学,讲来讲去诠表的义理,不出戒定慧三个字。「修戒定慧而求者何也?圆觉而已,圆觉一法也。」修戒定慧求的是什么呢?持戒修定,启发智慧,求的就是圆觉,圆觉只有一个法,没有二个法。
「张万行而求之者何?」三藏十二部经律论,说的修行方法有六度万行。用一种法去求就好,为什么要扩张成万种行门,来求一个圆觉法,这是什么道理?「众生之根器异也」,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所以需要有万种行门。
然则大藏皆圆觉之经,此疏乃大藏之疏也。罗五千轴之文,而以数卷之疏通之,岂不至简哉!何言其繁也。及其断言语之道,息思想之心,忘能所,灭影像,然后为得也,固不在诠表耳。
「然则大藏皆圆觉之经,此疏乃大藏之疏也。」然而《大藏经》就是圆觉之经,一切经、律、论说的都是圆觉。圭峰禅师注解《圆觉经》,就是注解全部《大藏经》。「罗五千轴之文,而以数卷之疏通之」,收罗五千零四十八卷大藏经,总说五千轴,圭峰禅师《大疏》三卷,《大钞》十三卷,《略疏》二卷,《小钞》六卷,把大藏经都疏通了。「岂不至简哉!何言其繁也。」我觉得太简略了,怎么还嫌繁多,你把这几卷《圆觉经》的注解看懂,全部《大藏经》都懂了。
「及其断言语之道」,要离文字相,开口即错,不许开口、不许说话,言语之道断。「息思想之心」,动念即乖,你动个念头就错,有思想的心,都不是圆觉,就是断言语之道,息灭思虑之心。「忘能所」,空掉能证的智慧、所证的圆觉。你一开口,就有能有所,有能解有所解;你一动念,就有能有所,有能念就有所念,要把能所二字忘记。「灭影像,然后为得也」,你说出来是语言相,你心里动念所想的,叫六尘缘影,是心缘相,要熄灭六识落的影像,才能真正悟得。「固不在诠表耳」,所以圆觉不在文字的诠表,还是要亲证实悟!
呜呼!生灵之所以往来者,六道也。鬼神沉幽愁之苦,鸟兽怀獝狘之悲。修罗多瞋,诸天正乐。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人而不为,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呜呼!」再加一个惊叹!「生灵之所以往来者,六道也。」生灵就是凡夫,凡夫往来生死有六条道路,这六条道路谁能修行呢?「鬼神沉幽愁之苦」,「鬼神」包括地狱、饿鬼两道,「沉」者沉沦,「幽」者黑暗。「愁」者忧愁。沉没于地狱、饿鬼两道,幽暗忧愁,苦无间断,没有办法修行。「鸟兽怀獝狘之悲」,「獝」音「ㄒˋㄩ」,鸟惊飞也。「狘」音「ㄒㄩˋㄝ」,兽惊走也。「獝狘」是惊苦的意思。「鸟兽」包括一切畜生道,畜生心里常常怀着惊苦之悲,除了家里饲养的,主人保护它,它的惊苦之悲少一点。山上的野兽,弱肉强食,大的吃小的,活到哪一个时辰都不知道。比如突然来了一只老虎,大家拼命地逃,被抓住就被吃掉,一切畜生道,常怀惊苦之悲,怎么能修行办道呢?所以三恶道的众生不能修行。
「修罗方瞋」,三善道的众生,阿修罗道一天到晚动瞋恨、发脾气,怎么能修行呢?「诸天正乐」,天上的众生,正在享受五欲之乐,怎么修行?拿人来说,富贵的人修道难,做了大官,发了大财,他的乐事太多,从早到晚排满节目,忙得团团转,天快亮才回来,他怎么能修行?人中有人中阿修罗,欢喜发脾气、动瞋恨,譬如土匪流氓怎么能修行?所以六道里面,有五道众生不能修行。
「可以整心虑」,人是凡夫有妄想,但可以整理妄想心,不应该打的妄想不打。应该想什么?「趣菩提」,应该趣向于菩提大道。「唯人道为能耳」,只有人道才能做到。由此我们知道:诸佛为什么要示现于人道?天道高,他为什么不示现天道?因为天道众生的乐事太多,忙得不可开交,怎么能整心虑、趣菩提呢?譬如生到欲界第二层天——释提桓因,夫人有九十亿之多,他得显神通分身变化来应付九十亿位夫人,光享受女人就忙得不可开交,怎么能修行呢?所以六道众生,三恶道…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