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而已,不苟飾。」他作的注解,只是輔佐教理,不苟且裝飾,不賣弄華美的文句。
不以其所長病人,故無排斥之說。不以其未至蓋人,故無胸臆之論。
「不以其所長病人,故無排斥之說。」「病」是批評人家不對。他只講他的理,他的道德學問有長處,但是他不以自己的道德學問,批評別人的毛病,排斥別人。譬如當時天臺宗和賢首宗打筆墨官司,但是他沒有說天臺宗不好。當時法相宗興盛起來,他也不說法相宗不好,沒有排斥之說。
「不以其未至蓋人,故無胸臆之論。」因爲他是菩薩,還沒有成佛,他功夫當然有沒有達到的地方,但是他不用文章裝飾來欺騙人,他所說的經律論,都有根據,不自己隨便瞎說。
我們學法師的人,看到這兩句贊歎之辭,就得學到:
一、講經只管講經,作文章盡管作文章,不要批評人,批評人沒有一點好處。你批評人家不對,就要招怨樹敵,沒有怨家,招來怨家;沒有敵人,樹立敵人。人家聽見你批評、毀謗他,他不要毀謗你嗎?他也是凡夫,結果法師與法師互相對罵,作文章打筆墨官司。所以弘揚佛法的文章你盡管作,不要批評人。批評人,別人反駁,就打起筆墨官司來。
二、不隨便談起自己的功夫,你功夫沒有到這裏,不自己隨便瞎說。比如你講戒,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犯大妄語戒。所以不要裝模作樣,冒充老修行,講經你知道那裏,講到那裏就好了。
蕩蕩然,實十二部經之眼目,叁十叁祖之骨髓。生靈之大本,叁世之達道。
再總贊歎,「蕩蕩然」,很廣博高深。「實十二部經之眼目」,他作的《圓覺經》注解,實實在在是一切經的眼目,你看了注解以後,叁藏十二部你都懂了。「叁十叁祖之骨髓」,禅宗的祖師共有叁十叁位,印度有二十八位,中國有五位,初祖達摩就是二十八祖。《圓覺經》注解實實在在是叁十叁位祖師的骨髓,禅宗精華的義理都在裏面。
「生靈之大本」,是一切衆生的根本。「叁世之達道」,圓覺是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菩薩、叁世諸佛,通達成佛的道路。
後世雖有作者,不能過矣!其四依之一乎,或淨土之親聞乎,何盡其義味如此也。
「後世雖有作者,不能過矣!」「後世」,包括當世,不僅唐朝當時,其他法師作的《圓覺經》注解,不能超過圭峰禅師,縱然後世有其他法師作《圓覺經》注解,也不能超過圭峰禅師!
「其四依之一乎」,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爲如來使者,爲衆生之依止,就是令衆生依止的善知識有四種人。《佛學大辭典》判這四依各有不同,印度天親菩薩判的都是地上菩薩,初地菩薩爲初依,六地、七地菩薩爲二依,八地、九地菩薩爲叁依,十地菩薩爲四依。這一句是說:這四種依止之人,圭峰禅師是其中一種,一定是地上菩薩。裴休是推論,因爲他沒有超過圭峰禅師,不能印證他的地位,只是贊歎之辭。
「或淨土之親聞乎」,釋迦如來在大光明藏清淨國土說《圓覺經》,除了十二個大菩薩爲首,還有十萬個大菩薩都在那兒聽。圭峰禅師《圓覺經》注解作得這麼好,或許圭峰禅師在大光明藏清淨國土,親自聽過釋迦世尊說《圓覺經》?「何盡其義味如此也」,否則怎麼他作的注解,把《圓覺經》的義理都說盡了,不是地上菩薩,說不了這麼好;不是淨土親聞,說不了這麼完備。
或曰:道無形,視者莫能覩,道無方,行者莫能至,況文字乎,在性之而已,豈區區數萬言而可诠之哉!對曰:噫!是不足以語道也。前不雲乎?統衆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者圓覺也。
這是假設有人提出反面的道理來問,因此答複他。是文章的作法,起承轉合的轉,不轉,贊歎完就結束了,文章不起波浪,就像海水要起波浪,看起來才雄偉,所以假設問答轉開來,增加文章的氣勢。
「或曰:道無形,視者莫能覩」,有人問:真正的大道,是無形之法,要想看,誰也看不見。「道無方,行者莫能至」,道究竟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你走不到道的地方,因爲大道沒有方向,你怎麼能走得到?「況文字乎」,何況文字是文字相,你用文字怎麼能見到道?「在性之而已」,「性」是指悟,你得開悟,悟道,你就走到了;悟道,你就見道了。「豈區區數萬言而可诠之哉」,「區區」是少少,圭峰禅師作的注解,不過只有幾萬字。研究這幾萬字,就能把佛的大道诠表出來嗎?道無形、道無方,必須要親悟實證才可以,這幾萬文字怎麼能把道诠表出來?
「對曰:」假設有人回答,「噫!」是慨歎之詞。「是不足以語道也」,你認爲你說得很高,實際你不高,不值得跟你說真正的大道。「前不雲乎?」我前面講的,你沒有聽到嗎?「統衆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者,圓覺也。」引證前面說過的話,這在文法上叫合,前面說的話,後面要照應到,要首尾呼應,這是作文章的方法。圓覺是「統衆德而大備」,德無不備曰圓,要是少一點,不叫圓滿功德。「爍群昏而獨照」,照是覺照,獨獨顯出圓覺的光明,能覺照一切衆生,遠離黑暗,這就是圓覺的智果。
蓋圓覺能出一切法,一切法未嘗離圓覺。今夫經律論叁藏之文,傳于中國者五千余卷,其所诠者何也?戒定慧而已。修戒定慧而求者何也?圓覺而已,圓覺一法也。張萬行而求之者何?衆生之根器異也。
「蓋圓覺能出一切法,一切法未嘗離圓覺。」圓覺是一切法的大本,一切法的母親,它能生出一切法。這裏呼應前文「離圓覺無六道,舍圓覺無叁乘。」一切法都不能離開圓覺。「今夫經律論叁藏之文,傳于中國者五千余卷」,「今」是指唐朝,到宋朝刻版的時候,佛教經典傳到中國有五千零四十八卷。「其所诠者何也?」五千多卷經、律、論,所诠表的是什麼義理?「戒定慧而已」,經是诠定,律是诠戒,論是诠慧。叁藏十二部,佛的叁無漏學,講來講去诠表的義理,不出戒定慧叁個字。「修戒定慧而求者何也?圓覺而已,圓覺一法也。」修戒定慧求的是什麼呢?持戒修定,啓發智慧,求的就是圓覺,圓覺只有一個法,沒有二個法。
「張萬行而求之者何?」叁藏十二部經律論,說的修行方法有六度萬行。用一種法去求就好,爲什麼要擴張成萬種行門,來求一個圓覺法,這是什麼道理?「衆生之根器異也」,因爲衆生的根機不同,所以需要有萬種行門。
然則大藏皆圓覺之經,此疏乃大藏之疏也。羅五千軸之文,而以數卷之疏通之,豈不至簡哉!何言其繁也。及其斷言語之道,息思想之心,忘能所,滅影像,然後爲得也,固不在诠表耳。
「然則大藏皆圓覺之經,此疏乃大藏之疏也。」然而《大藏經》就是圓覺之經,一切經、律、論說的都是圓覺。圭峰禅師注解《圓覺經》,就是注解全部《大藏經》。「羅五千軸之文,而以數卷之疏通之」,收羅五千零四十八卷大藏經,總說五千軸,圭峰禅師《大疏》叁卷,《大鈔》十叁卷,《略疏》二卷,《小鈔》六卷,把大藏經都疏通了。「豈不至簡哉!何言其繁也。」我覺得太簡略了,怎麼還嫌繁多,你把這幾卷《圓覺經》的注解看懂,全部《大藏經》都懂了。
「及其斷言語之道」,要離文字相,開口即錯,不許開口、不許說話,言語之道斷。「息思想之心」,動念即乖,你動個念頭就錯,有思想的心,都不是圓覺,就是斷言語之道,息滅思慮之心。「忘能所」,空掉能證的智慧、所證的圓覺。你一開口,就有能有所,有能解有所解;你一動念,就有能有所,有能念就有所念,要把能所二字忘記。「滅影像,然後爲得也」,你說出來是語言相,你心裏動念所想的,叫六塵緣影,是心緣相,要熄滅六識落的影像,才能真正悟得。「固不在诠表耳」,所以圓覺不在文字的诠表,還是要親證實悟!
嗚呼!生靈之所以往來者,六道也。鬼神沈幽愁之苦,鳥獸懷獝狘之悲。修羅多瞋,諸天正樂。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爲能耳。人而不爲,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嗚呼!」再加一個驚歎!「生靈之所以往來者,六道也。」生靈就是凡夫,凡夫往來生死有六條道路,這六條道路誰能修行呢?「鬼神沈幽愁之苦」,「鬼神」包括地獄、餓鬼兩道,「沈」者沈淪,「幽」者黑暗。「愁」者憂愁。沈沒于地獄、餓鬼兩道,幽暗憂愁,苦無間斷,沒有辦法修行。「鳥獸懷獝狘之悲」,「獝」音「ㄒˋㄩ」,鳥驚飛也。「狘」音「ㄒㄩˋㄝ」,獸驚走也。「獝狘」是驚苦的意思。「鳥獸」包括一切畜生道,畜生心裏常常懷著驚苦之悲,除了家裏飼養的,主人保護它,它的驚苦之悲少一點。山上的野獸,弱肉強食,大的吃小的,活到哪一個時辰都不知道。比如突然來了一只老虎,大家拼命地逃,被抓住就被吃掉,一切畜生道,常懷驚苦之悲,怎麼能修行辦道呢?所以叁惡道的衆生不能修行。
「修羅方瞋」,叁善道的衆生,阿修羅道一天到晚動瞋恨、發脾氣,怎麼能修行呢?「諸天正樂」,天上的衆生,正在享受五欲之樂,怎麼修行?拿人來說,富貴的人修道難,做了大官,發了大財,他的樂事太多,從早到晚排滿節目,忙得團團轉,天快亮才回來,他怎麼能修行?人中有人中阿修羅,歡喜發脾氣、動瞋恨,譬如土匪流氓怎麼能修行?所以六道裏面,有五道衆生不能修行。
「可以整心慮」,人是凡夫有妄想,但可以整理妄想心,不應該打的妄想不打。應該想什麼?「趣菩提」,應該趣向于菩提大道。「唯人道爲能耳」,只有人道才能做到。由此我們知道:諸佛爲什麼要示現于人道?天道高,他爲什麼不示現天道?因爲天道衆生的樂事太多,忙得不可開交,怎麼能整心慮、趣菩提呢?譬如生到欲界第二層天——釋提桓因,夫人有九十億之多,他得顯神通分身變化來應付九十億位夫人,光享受女人就忙得不可開交,怎麼能修行呢?所以六道衆生,叁惡道…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