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苦得不得了,叁善道,阿修羅瞋恨多,諸天忙享樂,只有人道可以學佛法,可以修行。

  「人而不爲,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這是感歎之詞,極力勸衆生:你可以研究佛法,可以修行,爲什麼不修行?你不修行,我簡直沒有辦法啊!

  我時常勸勉同學,要好好發菩提心,佛法不興,等著你興;衆生沒有人度,等著你去度。你可以興佛法、度衆生,你不去做這些事,我有什麼辦法?社會上每一個衆生都得求生活,天天爲生活忙得團團轉,在外忙了一天,回家疲乏得不得了,哪有時間研究經典?哪有時間修行?我們出家難得有閑之身,上不養老,下不養小,在大衆飯鍋裏吃飯,不會挨餓,可以看經,可以修行。你不去看不去修,把寶貴時間空過,不是對不起自己嗎?我們學佛法,有法樂,跟五欲之樂,不可同日而語,你爲什麼不求法樂,你得道不是很快樂嗎?

  休常遊禅師之阃域,受禅師之顯訣,無以自效,辄直贊其法,而普告大衆耳。其他備乎本序雲。

  「休常遊禅師之阃域」,「阃」是門檻。「阃域」,猶言門下。我裴休常常遊曆于圭峰禅師的道場。「受禅師之顯訣」,「顯」,顯明,「訣」,要訣,表示不是密宗的秘訣,是顯教的要訣,我接受禅師開示顯明要訣之法,學佛法最要緊的道理。「無以自效,辄直贊其法,而普告大衆耳。」「效」,報效。「辄」作「乃」字解,于是也。我沒有法子報效禅師的法恩,于是直接贊歎他作的《圓覺經》注解,給大家知道。這樣算是稍盡綿薄之力,報效了禅師。「其他備乎本序雲」,其他的道理,你去看圭峰禅師作的《大疏》本序。

  這篇序是一篇古文,你聽懂了,把它讀一讀,越讀越有滋味,得到快樂,這叫法樂。古文跟白話文不同,讀白話文,好像吃甘蔗,咬一口,覺得非常甜,可是越嚼越不甜,嚼到最後剩渣子,非把它吐出來不行。讀古文,文句很艱澀,好像吃橄榄,往口裏一含,澀澀苦苦,可是越嚼越有滋味,嚼到最後舍不得吐出來,把它嚼碎咽下去,這篇古文聽懂了以後要讀,讀的時候,要高聲朗誦,自然得到法樂。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卷上

  現在開始講《圓覺經》正文,先講題目,「大方廣圓覺」,「圓覺」是法,「大方廣」是義、義理。圓覺一法,含有「大方廣」叁種義理。你們聽過《大乘起信論》,知道義有叁大:體大、相大、用大。

  「大」是體大,《大乘起信論》的注解,怎麼解釋體大呢?「大者當體爲名」,不是比較的大,不是對著小叫做大,對著小叫大,是比較的大,大外面還有一個小,那個大不是絕對的大。「大者包含爲義」,一切法都在這個大裏面包含著,大外面沒有法,才叫絕對的大。這個大的法體圓覺,就是《大乘起信論》上講的真如,也就是《大般若經》講的實相般若,名字不同,本體只有一個。這個體大,包含一切法,按時間上講,包含過去、現在、未來,豎窮叁際;按空間上講,包含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橫遍十方,無不包含,所以叫做體大。

  「方」是「相大」,什麼相呢?功德之相。功德之相最方最正,「方」者正也。「正」者,大體之中,所有的功德之相,不偏不斜,所以是方正之相。

  「廣」是「用」大,叁世諸佛,都依著圓覺而成佛;叁世菩薩,都依著圓覺修行,而證得菩薩的果位;十方叁世一切衆生,將來轉凡成聖,了生脫死,還是依著圓覺,這都是圓覺的妙用。你聽過《大乘起信論》,它有內熏、外熏的功能,叫你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結果你斷煩惱、了生死、成菩提。「用」,就是《大乘起信論》上真如的妙用,這裏指圓覺的妙用,其用「廣」,能普度一切衆生皆成佛道,這個用不是很廣嗎?

  「圓覺」二字,裴休序文:「統衆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故曰圓覺。」圓滿覺性叫「圓覺」,圓滿覺性,其體甚大,其相自方,其用最廣,所以叫做「大方廣圓覺」。

  「修多羅」,是梵語,翻成中國話叫「契經」,即「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契」者合也,佛說的經,跟十方諸佛所說的道理都相合,與衆生的根機也相合。

  有人歎說:「佛經雖然好,可是難懂!我的業障深重,我的根機不夠!」那是你自暴自棄,你聽佛經了嗎?你研究佛經了嗎?人家講經你不聽,聽了不研究,怎麼能合你的根機?孔子的門人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冉求說:夫子的道太好了,我真是喜歡,只是我的根機不夠啊!孔子呵斥他,你半途而廢,還沒有開步走,先說自己走不動,這叫劃地自限。你自卑自賤,本來可以學,你不學;本來可以成佛,你不成,你不爲,孔子沒有辦法,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辦法!你不聽,聽了不用功,叫你看注釋你不看,送你注解,你還嫌啰唆,不是太對不起自己嗎?佛經不會看不懂,如果大家都看不懂,就不會在世界上流通,就不叫契經。看不懂,是你沒有看,沒有聽,聽了不研究才不懂,所以你不要自暴自棄。你看別人想出家,生多少氣、生多少煩惱,出不了家。你難得有出家的因緣,怎麼說你善根不夠呢?出家有幾個人能到佛學院天天聽佛法?你既然到了佛學院,天天聽佛法,不是善根深厚嗎?你不好好研究用功,不是太對不起你的善根嗎?你善根深厚,不要說你的善根淺薄;你的業障不重,不要說你的業障太重,那都是推卸責任的話。

  「了義」,是究竟的義理,佛說的法,應衆生之機,有究竟之義的經,有不究竟之義的經。比方衆生沒有出叁界的根機,佛先度他出叁惡道,告訴他先修人乘、天乘,但是人乘、天乘之法,不是究竟之義,因爲沒有出六道輪回。有的衆生感覺到生死苦,發心了生脫死,脫出輪回,但是勸他發菩提心度衆生,發不起來,佛就跟他說二乘法,把他度出六道輪回,了脫分段生死,實際還是不出了義,因爲叁界以外還有變易生死沒斷,不是究竟之義。所以大乘法,才是了義經,但是大乘裏面,還有權巧大乘、真實大乘。權巧大乘之法,義理還不究竟,要真實大乘之法,義理究竟,才叫了義經。四依法裏面有一句:「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我們要依靠經典來研究佛理,要依了義經,不要依不了義經。

  「經」字,就是梵語「修多羅」,翻成中國話叫「契經」,因爲中國人說話愛簡略,爲迎合衆生根性,把契字略掉,單說一個「經」字。這個題目,上面「修多羅」叁字,是指一切經。下面的「經」,是指《圓覺經》,指這部了義經。「修多羅了義經」,是一切經中的了義經。

  究竟了義的大乘經很多,《圓覺經》是其中的一種,經題全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共十一字,上面「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十字是別名,下面「經」字是通名,通一切經,《華嚴經》《法華經》都叫經。上面十字是所诠之義,下面經字是能诠之文,由能表诠的經文,所诠表的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的義理。

  「卷上」,《圓覺經》分成卷上、卷下兩卷,先講卷上,經題講完了,再講人題。

  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唐」是指唐朝武則天的時候。「罽賓沙門」,有個罽賓國的沙門,罽賓國,是西域的國名,即今新疆喀什米爾一帶。印度分成東、西、南、北、中五印度,罽賓國屬于北印度,梵語「罽賓」,中國話翻成「賤種」、「阿誰入」。釋迦佛涅槃以後,度衆生最多的是末田底迦尊者。他到處行腳遊方,發現一個地廣人稀的地方,周圍都是山,中間一大片平原,像蓮花的形狀,感覺那裏是開道場修行用功的好地方。末田底迦尊者心量廣大,發願要建立五百個大道場,古時候交通不便,建立道場,要開荒建築,要搬運材料,那地方太偏遠,找木匠、泥水匠,非常不容易。印度的種族區分嚴格,貴族是貴族,賤種是賤種,賤種都屬于奴隸,可以拿錢買。末田底迦尊者買了許多賤種,運到那裏開荒建築,把道場建成功,讓出家人在那裏修行用功。賤種人沒有出家,結婚生子,于是那裏人口越來越多,可是完全是賤種,別的國家瞧不起他們,所以給他們取名爲「罽賓」。可是他們很有自信,認爲國家非常險要,四圍都是山,哪一個國家也打不進來,所以自稱「阿誰入」。

  梵語「沙門」,翻爲中國話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是出家人的通稱。翻譯這部經典的人,是出家人,所以稱沙門。在印度,外道出家人也叫沙門,釋迦佛的弟子,稱「沙門釋子」,揀別不是外道沙門,中國的外道不稱沙門,所以不必加釋子二字,稱沙門就知道是釋迦佛的出家弟子。

  我常常勸勉同學發菩提心,觀衆生苦,你觀察出家人也是衆生,但很多不懂佛法,不是太苦惱了嗎?你要發菩提心教化他們。現在臺灣出家人不少,出家就是呷菜(臺音),所以出家人叫呷菜人,呷菜沒有錯,可是不知道還應該做什麼事,有的甚至連沙門的意思也沒有聽過,你願意修行才出家,結果不知道應該做如何修行,不是太可惜了嗎?所以佛經不能不講,不能不聽。出了家呷菜,在家居士也呷菜,你跟他們有什麼不同?你出了家修戒定慧,還要注意「勤」字,勤是精進,要精勤地修戒、修定、修慧。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分叁大科:戒學、定學、慧學。你持戒,要精進地持戒;修定,要精進地修定;求智慧,要精進地求智慧,這樣就有事情做了。精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先把貪瞋癡息止下來,再把它滅除掉,你不是了生死、成佛道了嗎?有人認爲沙門的含意,他老早就懂了!但是他聽到心裏沒有?沒有聽到心裏,沒有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聽了等于沒有聽一樣。戒定慧怎樣修?貪瞋癡怎麼息滅?曆代祖師給我們訂了早晚兩堂功課,就是修行方法。你依著早晚課隨文作觀,就是真正的修行。你把兩堂功課做好,還能犯戒嗎?你天天晚上念《八十八佛忏悔文》,業障都無法忏悔清淨,還敢犯新的戒嗎?你持戒清淨,就…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