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记▪P3

  ..续本文上一页明藏与十二大士,密说而显演,潜通而广被,以印定其法,为一切经之宗也。

  说一部《圆觉经》就好,为什么释迦如来说三藏十二部那么多经呢?「然如来垂教,指法有显密」,但是如来垂留下来的言教,所指示的佛法,有显教、密教,所以经典不同。「立义有广略」,经典上建立的义理,有的广泛地说,有的简略地说。「乘时有先后」,释迦如来四十九年说法,时间有先有后。「当机有深浅」,如来为众生说法,每一部经有不同的当机者,当机者是甚深的根机,如来说的法就深;当机者是浅的根机,如来说的法就浅,所以不是佛法有深有浅,是因为当机者的根机不同,说法才有深有浅。「非上根圆智,其孰能大通之?」当机者必须是上根圆智,如来才能说得究竟、说得高深。这圆觉大法,是一切法的根本,非得有上根圆智的当机者不行,要不是上等的根机,圆满智慧的当机者,对于圆觉大乘之法,怎么能够完全贯通?

  「故如来于光明藏与十二大士」,所以如来在光明藏说《圆觉经》。光明藏是个清净国土,如来在此向十二位法身大士说法。从《圆觉经》经文中,你就看得出来,十二位大菩萨都是等觉菩萨,来请问佛,佛就给他们答复。

  「密说而显演」,光明藏是清净国土,法身大士都是等觉菩萨,佛给他们说法,不是秘密不传人,因为众生看不见、听不懂,叫「密说」。佛在光明藏为十二位法身大士说了以后,就流传到世间,显明的演说给众生听。「潜通而广被」,十二位法身大士,由密说而潜通,由显演而广被,秘密就通达,广被一切众生,凡大乘根性,都可以领略到《圆觉经》的道理。

  「以印定其法,为一切经之宗也。」「宗」者本也。由这十二位法身大士,来印定如来说的圆觉大法,是一切经的根本。

  讲到这里,理序讲完了,接着讲事序。

  圭峰禅师得法于荷泽嫡孙,南印上足道圆和尚。一日随众僧斋于州民任灌家,居下位,以次受经,遇圆觉了义,卷未终轴,感悟流涕。归以所悟告其师,师抚之曰:汝当大弘圆顿之教,此经诸佛授汝耳。

  「圭峰禅师得法于荷泽嫡孙,南印上足道圆和尚。」圭峰禅师就是宗密大师,我们讲过《法界宗五祖略记》,华严宗的第五位祖师,住在终南山的寺院,后面有一座山峰,像圭板一样,以山峰彰名,因为在中国,直称其名不恭敬,所以称他为「圭峰禅师」。

  说到禅宗的来源,荷泽得法于六祖大师。六祖大师门下大德很多,有一位十四岁的沙弥,叫神会童子,《六祖坛经》上有他的名字,他是荷泽人,后人不敢称他神会,就称「荷泽」,他谒六祖大师于曹溪,亲得禅宗之顿旨。禅宗分南宗、北宗,从五祖弘忍大师会下,神秀大师在北方弘扬禅宗,叫北宗;六祖慧能大师到南方广东曹溪,弘扬南宗。神会童子跟着六祖大师得了法,到北方弘扬南宗,后来北宗逐渐式微,是荷泽大师的功劳。圭峰禅师得到正法,就是从荷泽的嫡孙南印上足道圆和尚传下来的。南印和尚得法于荷泽大师的徒弟,所以道圆和尚是南印和尚的大弟子,圭峰禅师是道圆和尚的徒弟,这里推其源祖,指出圭峰大师的身份。中国禅宗论祖师位,只到六祖,下面都称禅师。如果按祖师位论,慧能大师是六祖,荷泽大师是七祖,传下来的法子是八祖,荷泽的嫡孙南印禅师,是九祖。南印禅师的上足,就是他的法子,叫道圆和尚,是十祖。圭峰禅师是道圆和尚的徒弟,算是十一祖。

  「一日随众僧斋于州民任灌家,居下位」,有一天,圭峰禅师随着寺院的僧众,到寺院的本州有一位大居士,姓「任」名「灌」家里去吃斋。道圆和尚就派寺院的众僧去应供,圭峰禅师当时才出家不久,随众僧出外受供养,他坐在最后的座位上。「以次受经,遇圆觉了义」,吃了斋,这位居士送众僧经典,可能上座送大部经典,中座送中部经典,到了圭峰禅师,送他一本《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简称《圆觉经》)。「卷未终轴,感悟流涕。」他得到《圆觉经》就打开看,那时候没有印刷术,都是抄写下来,一张纸、一张纸接起来,再用一根小棍子卷起来,不叫册,也不叫本子,叫轴。这部《圆觉经》只有一轴,现在称为一本,这一本经还没有念完,感动得开悟,眼泪不禁流出来。因为圭峰禅师是前生有大根机的人,而且他今生尊重佛法,得了《圆觉经》,他就认真看,深入其义,马上就感悟到最深的道理。「归以所悟告其师」,得了这个境界,回到寺院,以他所悟的道理,报告师父道圆和尚。

  「师抚之曰」,「抚」是抚慰、安慰。道圆和尚是大彻大悟的禅师,马上就安慰他。「汝当大弘圆顿之教」,你看到《圆觉经》就悟到甚深的道理,是上根利智的人,应当弘扬圆顿大教。大乘法有权教大乘、实教大乘,圆顿是实教大乘,你应当弘扬实教大乘之法。「此经诸佛授汝耳」,这部《圆觉经》,是冥冥之中,诸佛传授给你的。

  禅师既佩南宗密印,受圆觉悬记,于是阅大藏经律,通唯识、起信等论,然后顿辔于华严法界,宴坐于圆觉妙场,究一雨之所沾,穷五教之殊致,乃为之疏解。凡《大疏》三卷,《大钞》十三卷,《略疏》两卷,《小钞》六卷,《道场修证仪》一十八卷,并行于世。

  「禅师既佩南宗密印」,「禅师」指圭峰禅师。「佩」是佩带,「南宗密印」,六祖慧能大师南宗的秘密法印传给了他,这是宗通。「受圆觉悬记」,传授给他《圆觉经》,等于如来在世的时候,就预先给他授记,这是教通。这是赞叹圭峰禅师宗教双通,不但通禅宗,教下也通。

  「于是阅大藏经律」,圭峰禅师虽然通了禅宗的道理、《圆觉经》的道理,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律、论还没有通,于是阅藏,经、律、论都看。「通唯识、起信等论」,贯通《成唯识论》、《大乘起信论》等论。经、律、论完全贯通,成为一位三藏法师,这是赞叹圭峰禅师。

  「然后顿辔于华严法界」,「辔」是驾御马嘴的绳索,叫马辔头。「顿辔」是游历,慢慢地走,马辔头没有拉紧,也没有放松,马不是跑得很快,就是骑着马游玩。在哪里游玩呢?在华严法界,也就是一真法界。《法界宗五祖略记》记载,圭峰禅师拜读清凉国师作的《华严经疏钞》,感悟流涕,当时他正在讲经,不能去拜见清凉国师,正好有一位听经的学人,要去朝五台山,就托这位学人带了一封信,要拜清凉国师为法师。清凉国师看他写的信,对于华严要旨已经贯通,就回信给他,称他为真正的法子。后来圭峰禅师还是去亲近清凉国师,所以他通达华严一真法界的道理。

  「宴坐于圆觉妙场」,「宴」是安然,「坐」是打坐,「妙场」是不可思议的道场。圭峰禅师游历在华严法界,休息时,安然打坐在圆觉不可思议的道场,

  「究一雨之所沾」,法华经:「一雨所沾,三草二木,悉皆蒙润。」如来说法,如天上一雨之所沾,三草二木都得到利益。「究」跟「穷」字一样,要穷究雨的道理,众生的根机,三种草两种木不同,实际下的雨没有两样。这就是一乘妙法,圭峰禅师都穷究再穷究。「穷五教之殊致」,「殊」是差别不同,「致」是道理。华严宗判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为五教:小、始、终、顿、圆,差别不同的道理,圭峰禅师都研究透彻。

  「乃为之疏解」,这部《略疏》是圭峰禅师把三藏十二部都贯通,佛教最高深的道理都穷究,才下笔作注解,所以非常有价值。「凡《大疏》三卷,《大钞》十三卷,《略疏》两卷,《小钞》六卷」,他作《圆觉经大疏》三卷,解释《圆觉经》,恐怕人们看不懂,再作《圆觉经大钞》十三卷,解释《大疏》,又恐怕众生看到注解那么多嫌烦,于是把《大疏》《大钞》,分别简略成《略疏》两卷、《小钞》六卷,减省了一半的文字。

  我在台北讲《大乘起信论》时,赞叹《华严经》,我说要懂得全部佛法,一定要研究《华严经》,那是圆顿大教。你要懂得《华严经》,必须看《华严经疏钞》,有一个大陆来的居士,带来一部《华严经疏钞》,是大陆出版的会本。过去《华严经》、《华严疏》、《华严钞》,分成三本,初学的人不容易对照研究。上海有一群居士组成《华严经疏钞会本》编辑会,编了六年,才把三本会在一起,第一段是《华严经》正文,第二段是《华严经疏》,第三段是《华严经钞》,用木刻版印出来,不必三本对着看,只需看一部就都有了。说到这里,就是勉励诸位,要看《华严经疏钞》、《圆觉经》的疏钞,我们难得出了家,有这点善根,父母不要我们养,没有太太、儿女要养,有时间不去看这些法宝,不是辜负出家的善根吗?所以出了家要是不研究教典,真是对不起自己。我今年八十一岁了,我很庆幸没有离开经本子,现在眼睛看不见,还在跟诸位讲经,再辛苦、再累,我精神上很愉快。所以诸位要看注解,等到末法一万年过去,什么经都没有了,那时候再出世为人,你想看也没有了。

  「道场修证仪一十八卷并行于世」,圭峰禅师有亲身经验,他作的十八卷道场修行仪规,告诉我们要自己建立道场,要怎样修证证得圆觉?他作的《圆觉经》注解、《圆觉道场修证仪》,统统并行于世。

  其叙教也圆,其见法也彻。其释义也端如析薪,其入观也明若秉烛。其辞也极于理而已不虚骋,其文也扶于教而已,不苟饰。

  再赞叹圭峰禅师作的注解多么好!「其叙教也圆,其见法也彻。」圭峰禅师叙述教义圆融无碍,他见到佛法见得最通彻。「其释义也端如析薪」,「析」是分析,「薪」是柴草,他作疏作钞,解释经的义理,像整理柴草一样,柴草本来乱糟糟,把它端端正正整理成一捆一捆的。「其入观也明若秉烛」,修证要入观想,他有亲身的经验,说得明明白白,好像古时候在夜里看不见,点根蜡烛就看见了。「其辞也极于理而已,不虚骋」,「不虚骋」,不放野马乱跑,即是不乱讲。他作的《圆觉经》注解,文辞把理说明而已,不随便多说。「其文也扶于…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