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记▪P19

  ..续本文上一页觉还是幻化,把它远离得清清净净,这个时候圆觉才清净,不然你留觉在,还是不清净。到了结词:「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还是希望我们顿超。到了第三章普眼菩萨替我们请求,不但说方便渐次,还说下手的方法,初发心菩萨从哪里下手?尤其到了末法时代的众生,没有方便渐次,怎样能入圆觉呢?所以普眼菩萨请问:怎样思惟?怎样住持?怎样能开悟?如来给他解答下手的方便。「坚持净戒,安处徒众,晏坐静室」,第一持戒,第二修定,第三观慧,戒定慧三无漏学。讲到观慧,就是你打坐,不是打妄想,你得修观行,先作二空观,我空、法空,再作法界观。前面经文讲到二空观,还有几句结词没有结上,第一、先观我空,第二、再观法空。观我空,我就是外面一个身体,里面一个心,你观身体是四大假合,身体空了。心是六尘缘影,你知道有六尘,是身体上六根对着六尘发的六识,这样一执着,攀缘六尘,落下虚幻的影子,好像有个缘气,这就叫心。你把身体观空了,六根没有地方立脚,谁去对六尘呢?所以内四大空,你身体空了,六尘是外四大也空了,根本没有心,身空、心空,合起来叫我空观。我空了,还有法也空,这就告诉你法空的道理,到了最后讲得玄奥一点,清净圆觉里面没有一切法,可是我们是凡夫的境界,眼见五趣的凡夫都在。说一个譬喻,像摩尼宝珠本身没有颜色,它对着五趣,现五种颜色,愚痴的人执着摩尼宝珠有五种颜色,我们圆觉妙心里面,本来没有五趣众生之相,没有学到大乘佛法的愚痴众生,认为实有五趣众生。你这样观,把法观空了,可是你执着有五趣的相。结词讲到最后,因为你执着圆觉妙性里面实在有身心之相,明明有我的身体、我的心,怎么没有呢?你这一执着,不能远离了。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众生怎么不能远离幻化呢?明明是如幻的境界,他执着身心是实有的境界,这么一认真执着,他起了惑,就造业受报,永远流转生死。你把身心观空,不起惑就不造业,不造业就不受报。「是故我说身心幻垢」,身心本来是幻化的,变成了染垢之法,等于镜子上面生垢一样,本来清净的圆觉,被你执着幻化的身心,变成染垢,染得不清净。「对离幻垢,说名菩萨。」以能对治的智慧,远离一切幻垢之法,佛说这个人叫做菩萨。

  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下面把菩萨的相取消了。「垢尽对除」,所对治的幻垢,既然已经断尽,能对治幻垢的观行、法门也不要了;病好,对治病的药也不要了。「即无对垢及说名者」,没有能对治幻垢观行的智慧,前面说名叫菩萨的名字也没有了。这不是普通的凡夫,他在对治幻垢,这个人叫做菩萨,而且不是小乘人,他是教化一切众生,对治幻垢的人叫做菩萨;等到没有凡夫众生,菩萨的名还安立得住吗?建立不起来了。这一句话就是《金刚经》:「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没有实在的法叫做菩萨,这都是些对待的假名词。有人常问:极乐世界没有女人,尽是男人?对于不学经的人,只好这么说,实在极乐世界没有女人,男人的名字怎么建立起来呢?那么上二界男人的名字都建立不起来,欲界有天女,就有天男,色界、无色界是修四禅八定化生上去的,不是女人生出来的,所以上二界没有女人,哪有男人呢?这些名字都是假的,都是对待安立的。你把那一方面的对相观空,能对的这边自然空,讲到这里二空观讲完。

  下面讲法界观,先讲一真法界观,再讲三重法界观。第一、先观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华严经》的本体,无二谓之「一」,不妄谓之「真」。一切法的本体自性叫做「法界」,没有差别,叫做无二,没有妄法对待,绝对的真,法界就是法性,一切法的本性。《华严经》说名本体,《圆觉经》说名圆觉妙心。先作一真法界观,是依着《华严经》取的名字,所以《圆觉经》叫略本华严,就是圆觉妙心的法性。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善男子!」叫一声当机者普眼菩萨。「此菩萨及末世众生」,初发心的菩萨,以及末法时代学大乘法的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一切身心、一切法,没有实在的法,如幻如化,都是影像,所以这时候,初发心的菩萨及末世的众生,修二空观,我也空、法也空,证得二空的理,于是一切我、一切法,以前执着实有的,现在知道是影像,都灭除了。

  「尔时」,证得二空理的时候,「便得无方清净」,「无方」就是没有边际,按空间说有十方,怎么不说十方,说无方呢?因为十方还在虚空之内,虚空还在圆觉心里面,所以是没有边际、没有方向的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虚空之大,一切众生都在世界里,一切世界都在虚空里面,虚空包罗万象,除了虚空,没有更大了,不晓得无边的虚空,是由圆觉妙心显发出来。《楞严经》形容虚空更小:「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虚空虽大,在大觉性里面,它像大海里的水泡一样,所以这里说「无方清净」,就是证得一真法界的本体。下面再讲三重法界。

  一、真空绝相观:先要观真空,佛教讲空,不是讲顽空,虚空是顽空,也不是断灭空,不是没有了,它是真空。真空绝一切相,一切相都要远离、断绝,叫真空绝相观。

  二、理事无碍观:是指真空之理,与一切事相不发生障碍,叫理事无碍观。

  三、周遍含容观:一法含容多法,多法含容一法,这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一真法界,里面有四个法界:一、事法界,就是众生的境界,一切事相都是差别不同,你要作观想,先把事法界空掉。二、理法界,一切事相虽然差别不同,但都是同一个理体。三、理事无碍法界,理不碍事,事不碍理。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第一个观想,真空绝相观,先要观真空之理,绝除一切事相,就是依着事法界的理法界,修真空绝相观。第二个观想,依着理事无碍的法界,修理事无碍观。第三个观想,依着事事无碍的法界,修周遍含容观。这是《华严经》上讲的,我们中国华严宗用功,就修这三种观想。你们听过《贤首五教仪开蒙》,最后圆教讲到华严宗的三观,你们不妨拿出来温习一下,《圆觉经》叫略本《华严经》,就是这一段经文上所讲的,跟《华严经》上所修的观法的道理一样。下面很长一段文,是真空绝相观。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

  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

  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

  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这是由一真法界观起,你把那些幻化的影像都灭除,你的圆觉妙心,变成光明之体,圆满光明,它是无边清净。「觉圆明故」,你的觉心圆满光明之故,「显心清净」,显出来觉心周遍圆满,无边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这两句是开始的功夫,这个心是八识心,妄想心的根本,也是生死的根本。八识心,就是《大乘起信论》九个相的第一个业相,也叫业识,就是第八识的本体。「觉圆明故,显心清净」,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圆明」是大圆镜智,跟相宗讲的一样,第八识本来是一切种子,像一个仓库一样,纷乱扰相。这时候都把它观空了,觉性圆明,第八识妄想心的纷乱扰相统统清净了。「心清净故」,觉心一清净,「见尘清净」,这个「见」,不是眼识起的见,它在眼识前面,跟着心清净来的。第八识分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证自证分是多添上去的,实际它的本体就是自证分),这就是第八识的见分,也就是《大乘起信论》九个相的第二个见相,也叫能见相,它起能见的功能,这一能见,起了相分,一切相都生出来,先是在内心里起了境界相,再执着到心外面去,所以一切法都是唯识变现的。这是唯识宗高深的道理,唯是唯独,唯独一个第八识,没有外境,叫唯识无境,外面我们看见的境界,都是第八识的相分变出来的。怎么执着一个相分?因为有能见的见分在里面,八识纷扰不清,见也纷扰不清,没有相硬执着一个相,一切烦恼都生出来了。这个时候,他的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转成圆觉妙心,就显八识心清净,识的本体清净,见分清净了。「见」就是「见尘」,它是染污性的见,能见的见清净了,这时候见尘不染污,变成清净了,下面都是这样解释。

  「见清净故,眼根清净」,先说眼根,因为你能见的见分已清净,所起的相分,也是你第八识现出来的,这时候眼根变清净了。「根清净故,眼识清净。」眼根一清净,眼识清净了。你最初用功,没有完全清净,清净了一部分,就得天眼通,上观天堂,下观地狱,无远弗届就是眼识清净,因为眼根清净,把眼识也清净了。要讲方便讲次第,就是《楞严经》选一门深入,六根你找出一个根用功深入,把这一个根清净,六个根都跟着清净了。下面一大串经文,对着《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研究,二十五圆通下手不同,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再加七大,结果都得圆通。如观音菩萨从耳根下手,耳根一圆通,统统圆通了。

  「识清净故,闻尘清净」,眼识清净,怎么闻尘也清净了呢?这就是用功要问次第,先找一个根下手。这里先说眼根,因为是由「见尘清净」说下来的,跟眼睛能见是通的。按《楞严经》,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第一,是由耳根下手用功的,「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你一个根得了圆通,六根统统解脱了。《楞严经》还有两句话:「原依一精明,分为六和合。」本来是一个精明心,把它分开来分成六识,实际分而…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