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覺還是幻化,把它遠離得清清淨淨,這個時候圓覺才清淨,不然你留覺在,還是不清淨。到了結詞:「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還是希望我們頓超。到了第叁章普眼菩薩替我們請求,不但說方便漸次,還說下手的方法,初發心菩薩從哪裏下手?尤其到了末法時代的衆生,沒有方便漸次,怎樣能入圓覺呢?所以普眼菩薩請問:怎樣思惟?怎樣住持?怎樣能開悟?如來給他解答下手的方便。「堅持淨戒,安處徒衆,晏坐靜室」,第一持戒,第二修定,第叁觀慧,戒定慧叁無漏學。講到觀慧,就是你打坐,不是打妄想,你得修觀行,先作二空觀,我空、法空,再作法界觀。前面經文講到二空觀,還有幾句結詞沒有結上,第一、先觀我空,第二、再觀法空。觀我空,我就是外面一個身體,裏面一個心,你觀身體是四大假合,身體空了。心是六塵緣影,你知道有六塵,是身體上六根對著六塵發的六識,這樣一執著,攀緣六塵,落下虛幻的影子,好像有個緣氣,這就叫心。你把身體觀空了,六根沒有地方立腳,誰去對六塵呢?所以內四大空,你身體空了,六塵是外四大也空了,根本沒有心,身空、心空,合起來叫我空觀。我空了,還有法也空,這就告訴你法空的道理,到了最後講得玄奧一點,清淨圓覺裏面沒有一切法,可是我們是凡夫的境界,眼見五趣的凡夫都在。說一個譬喻,像摩尼寶珠本身沒有顔色,它對著五趣,現五種顔色,愚癡的人執著摩尼寶珠有五種顔色,我們圓覺妙心裏面,本來沒有五趣衆生之相,沒有學到大乘佛法的愚癡衆生,認爲實有五趣衆生。你這樣觀,把法觀空了,可是你執著有五趣的相。結詞講到最後,因爲你執著圓覺妙性裏面實在有身心之相,明明有我的身體、我的心,怎麼沒有呢?你這一執著,不能遠離了。
由此不能遠于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
「由此不能遠于幻化」,衆生怎麼不能遠離幻化呢?明明是如幻的境界,他執著身心是實有的境界,這麼一認真執著,他起了惑,就造業受報,永遠流轉生死。你把身心觀空,不起惑就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報。「是故我說身心幻垢」,身心本來是幻化的,變成了染垢之法,等于鏡子上面生垢一樣,本來清淨的圓覺,被你執著幻化的身心,變成染垢,染得不清淨。「對離幻垢,說名菩薩。」以能對治的智慧,遠離一切幻垢之法,佛說這個人叫做菩薩。
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下面把菩薩的相取消了。「垢盡對除」,所對治的幻垢,既然已經斷盡,能對治幻垢的觀行、法門也不要了;病好,對治病的藥也不要了。「即無對垢及說名者」,沒有能對治幻垢觀行的智慧,前面說名叫菩薩的名字也沒有了。這不是普通的凡夫,他在對治幻垢,這個人叫做菩薩,而且不是小乘人,他是教化一切衆生,對治幻垢的人叫做菩薩;等到沒有凡夫衆生,菩薩的名還安立得住嗎?建立不起來了。這一句話就是《金剛經》:「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沒有實在的法叫做菩薩,這都是些對待的假名詞。有人常問:極樂世界沒有女人,盡是男人?對于不學經的人,只好這麼說,實在極樂世界沒有女人,男人的名字怎麼建立起來呢?那麼上二界男人的名字都建立不起來,欲界有天女,就有天男,色界、無色界是修四禅八定化生上去的,不是女人生出來的,所以上二界沒有女人,哪有男人呢?這些名字都是假的,都是對待安立的。你把那一方面的對相觀空,能對的這邊自然空,講到這裏二空觀講完。
下面講法界觀,先講一真法界觀,再講叁重法界觀。第一、先觀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華嚴經》的本體,無二謂之「一」,不妄謂之「真」。一切法的本體自性叫做「法界」,沒有差別,叫做無二,沒有妄法對待,絕對的真,法界就是法性,一切法的本性。《華嚴經》說名本體,《圓覺經》說名圓覺妙心。先作一真法界觀,是依著《華嚴經》取的名字,所以《圓覺經》叫略本華嚴,就是圓覺妙心的法性。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善男子!」叫一聲當機者普眼菩薩。「此菩薩及末世衆生」,初發心的菩薩,以及末法時代學大乘法的衆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一切身心、一切法,沒有實在的法,如幻如化,都是影像,所以這時候,初發心的菩薩及末世的衆生,修二空觀,我也空、法也空,證得二空的理,于是一切我、一切法,以前執著實有的,現在知道是影像,都滅除了。
「爾時」,證得二空理的時候,「便得無方清淨」,「無方」就是沒有邊際,按空間說有十方,怎麼不說十方,說無方呢?因爲十方還在虛空之內,虛空還在圓覺心裏面,所以是沒有邊際、沒有方向的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虛空之大,一切衆生都在世界裏,一切世界都在虛空裏面,虛空包羅萬象,除了虛空,沒有更大了,不曉得無邊的虛空,是由圓覺妙心顯發出來。《楞嚴經》形容虛空更小:「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虛空雖大,在大覺性裏面,它像大海裏的水泡一樣,所以這裏說「無方清淨」,就是證得一真法界的本體。下面再講叁重法界。
一、真空絕相觀:先要觀真空,佛教講空,不是講頑空,虛空是頑空,也不是斷滅空,不是沒有了,它是真空。真空絕一切相,一切相都要遠離、斷絕,叫真空絕相觀。
二、理事無礙觀:是指真空之理,與一切事相不發生障礙,叫理事無礙觀。
叁、周遍含容觀:一法含容多法,多法含容一法,這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一真法界,裏面有四個法界:一、事法界,就是衆生的境界,一切事相都是差別不同,你要作觀想,先把事法界空掉。二、理法界,一切事相雖然差別不同,但都是同一個理體。叁、理事無礙法界,理不礙事,事不礙理。四、事事無礙法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第一個觀想,真空絕相觀,先要觀真空之理,絕除一切事相,就是依著事法界的理法界,修真空絕相觀。第二個觀想,依著理事無礙的法界,修理事無礙觀。第叁個觀想,依著事事無礙的法界,修周遍含容觀。這是《華嚴經》上講的,我們中國華嚴宗用功,就修這叁種觀想。你們聽過《賢首五教儀開蒙》,最後圓教講到華嚴宗的叁觀,你們不妨拿出來溫習一下,《圓覺經》叫略本《華嚴經》,就是這一段經文上所講的,跟《華嚴經》上所修的觀法的道理一樣。下面很長一段文,是真空絕相觀。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
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
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
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這是由一真法界觀起,你把那些幻化的影像都滅除,你的圓覺妙心,變成光明之體,圓滿光明,它是無邊清淨。「覺圓明故」,你的覺心圓滿光明之故,「顯心清淨」,顯出來覺心周遍圓滿,無邊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這兩句是開始的功夫,這個心是八識心,妄想心的根本,也是生死的根本。八識心,就是《大乘起信論》九個相的第一個業相,也叫業識,就是第八識的本體。「覺圓明故,顯心清淨」,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圓明」是大圓鏡智,跟相宗講的一樣,第八識本來是一切種子,像一個倉庫一樣,紛亂擾相。這時候都把它觀空了,覺性圓明,第八識妄想心的紛亂擾相統統清淨了。「心清淨故」,覺心一清淨,「見塵清淨」,這個「見」,不是眼識起的見,它在眼識前面,跟著心清淨來的。第八識分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證自證分是多添上去的,實際它的本體就是自證分),這就是第八識的見分,也就是《大乘起信論》九個相的第二個見相,也叫能見相,它起能見的功能,這一能見,起了相分,一切相都生出來,先是在內心裏起了境界相,再執著到心外面去,所以一切法都是唯識變現的。這是唯識宗高深的道理,唯是唯獨,唯獨一個第八識,沒有外境,叫唯識無境,外面我們看見的境界,都是第八識的相分變出來的。怎麼執著一個相分?因爲有能見的見分在裏面,八識紛擾不清,見也紛擾不清,沒有相硬執著一個相,一切煩惱都生出來了。這個時候,他的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轉成圓覺妙心,就顯八識心清淨,識的本體清淨,見分清淨了。「見」就是「見塵」,它是染汙性的見,能見的見清淨了,這時候見塵不染汙,變成清淨了,下面都是這樣解釋。
「見清淨故,眼根清淨」,先說眼根,因爲你能見的見分已清淨,所起的相分,也是你第八識現出來的,這時候眼根變清淨了。「根清淨故,眼識清淨。」眼根一清淨,眼識清淨了。你最初用功,沒有完全清淨,清淨了一部分,就得天眼通,上觀天堂,下觀地獄,無遠弗屆就是眼識清淨,因爲眼根清淨,把眼識也清淨了。要講方便講次第,就是《楞嚴經》選一門深入,六根你找出一個根用功深入,把這一個根清淨,六個根都跟著清淨了。下面一大串經文,對著《楞嚴經》的二十五圓通研究,二十五圓通下手不同,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再加七大,結果都得圓通。如觀音菩薩從耳根下手,耳根一圓通,統統圓通了。
「識清淨故,聞塵清淨」,眼識清淨,怎麼聞塵也清淨了呢?這就是用功要問次第,先找一個根下手。這裏先說眼根,因爲是由「見塵清淨」說下來的,跟眼睛能見是通的。按《楞嚴經》,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第一,是由耳根下手用功的,「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你一個根得了圓通,六根統統解脫了。《楞嚴經》還有兩句話:「原依一精明,分爲六和合。」本來是一個精明心,把它分開來分成六識,實際分而…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