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講記
(1000112定稿版)
目次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序(釋心會)
介紹注解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序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卷上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正釋經文
文殊師利菩薩章
普賢菩薩章
普眼菩薩章
金剛藏菩薩章
彌勒菩薩章
清淨慧菩薩章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卷下
威德自在菩薩章
辯音菩薩章
淨諸業障菩薩章
普覺菩薩章
圓覺菩薩章
賢善首菩薩章
附件
一、圓覺經考題
二、圓覺經參考資料
圓覺經講記序
十界不離一心,一心不離圓覺。圓而覺者諸佛也,覺而未圓者菩薩也,終日圓而渾然不覺者,芸芸有情也。
諸佛「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遍十方上至極聖,下至泥梨苦趣,何處不圓乎,何處又圓乎。盡叁世何時不覺乎,何時又覺乎。若于覺不覺、圓不圓處商量,不免依舊迷惘,猶如空華亂起亂滅。
竊謂:一翳在目空華缤紛者,衆生也。知是空華離幻即覺者,菩薩也。「若諸如來因地修圓覺,于中無起無滅、無來無去、無得無失、無縛無脫,畢竟無證,亦無證者。」奈何衆生,無始無明種種顛倒,妄認四大六塵緣影爲身心相。病目空華交相輪轉,執持不舍,大作夢幻之寐,塵劫迷封從未曾知。勞我世尊宏願應世,雖然一語道出,少有當下承擔。圭峯大師,一聞便知此事。吾輩障重迷深,幸得圓覺會上十二大士,慈悲觀機,請問如來因地法行,遠離諸病永斷無明之方。世尊開示,當離一切幻化虛妄愛憎境界。蓋生死輪回,恩愛貪欲爲本。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正念遠離諸幻。而後世尊次第廣說頓漸修行法要,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遠離諸病,得正住持可免輪轉。
本經文約義圓,脈絡清楚,漸次有序,機教相扣。源公院長譽與華嚴、法華叁經,同爲圓頓教叁經之一。老人家理性解經,條理分明圓融無礙。感性訓誨勉勵,苦口婆心切中時病,同學聞之每感愧赧。年初海會寺常住,授此講記初稿令學人先睹,叁十年後猶如昨夢。並命爲序,野幹之語徒增眩惑,諸方知識一笑置之可也。
民國九十九年歲次庚寅仲春受業弟子心會敬敘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道源長老民國六十九年講于基隆海會寺能仁佛學院||
林秀卿敬記
張素貞成文
介紹注解
在講經之前,先介紹幾本《圓覺經》的注解,一部是圓瑛法師的《圓覺經講義》(簡稱講義),一部是憨山大師的《圓覺經直解》(簡稱直解),兩本要對照研究,你們現在當學生,是來求學問,將來當法師要自己看注解,不看怎麼講呢?《圓覺經》的注解,解釋得最好的是《圓覺經大疏》(簡稱大疏),作者是華嚴宗的五祖圭峰大師,因爲解釋的內容太多,恐怕大家看不懂,他再作一本《圓覺經略疏》(簡稱略疏),這兩本臺灣都有出版,這二本注解一定要看。 還有一部注解是《圓覺經析義疏》(簡稱析義疏),是通理大師作的,就是《賢首五教儀開蒙增注》和《金剛新眼疏經偈合釋》的作者,《大疏》解釋了許多道理,通理大師有另外的見解,而且作得很好,是一本有價值的書,可是現在臺灣沒有出版,爲此,我特別到臺北佛教書局、普門文庫和大乘印經會,推薦印《圓覺經析義疏》,他們說沒有這本書,我說《大藏經》上有,可抽出來單獨影印。大乘印經會後來出版了憨山大師的《圓覺經直解》、圓瑛法師的《圓覺經講義》,希望將來能出版通理大師的《圓覺經析義疏》!民國以來出版的,還有《谛閑法師法彙》裏面的《圓覺經講義》、《圓覺經親聞記》兩部注解,都可拿來參考研究。
最標准的注解是《大疏》《略疏》《析義疏》,現在找不到《析義疏》,就看圓瑛法師的《講義》,他是依著《大疏》、《略疏》、《析義疏》編的,編得很好,依著《講義》研究不會錯誤。尤其是利益初學的人,你要是看《大疏》嫌多,《略疏》看不懂,就看圓瑛法師的《講義》,分科清清楚楚,看了《講義》,再看《直解》,《圓覺經》的經文,就可以消通了。
特別提醒:《圓覺經講義》的科文一定要看,《圓覺經》的文法很整齊,十二位菩薩,十二個問答,分爲十二章,我現在眼睛看不見,沒有辦法講科文,你們一定要自己看。開學我就跟同學一再強調,你要學會分科,不會分科不能當法師,科文是經文的段落,不會分科,講到哪裏你都不知道,而且講到後面,忘了前面,所以一定要看科文。這是我所知道的《圓覺經》注解,介紹給各位參考。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序
金紫光祿大夫守中書侍郎尚書門下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裴休撰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是全經的題目,我們中國人說話愛簡單,就叫《圓覺經》。有一篇序在《略疏》前面,叫「略疏序」。
「金紫光祿大夫守中書侍郎尚書門下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是序文作者的官銜。「光祿大夫」,是唐朝的二品官,但是他還有別名,就像我是「道源」法師,他是「白聖」法師一樣。「金紫」,「金」是金魚袋(玉帶懸佩之飾品),「紫」是紫衣,金魚袋和紫衣是皇帝特別賞賜的莊嚴品。朝廷的光祿大夫,不只一人,可是別人沒有金魚袋。他把紫衣穿上,再佩上金魚袋,就比別的光祿大夫光榮。「守中書侍郎」,是唐朝的二品官,「尚書門下」,中書、尚書、門下,爲宰相之職務,是一品官,「平章事」,是辦理事務。「充」,是擔任,「集賢殿大學士」,這是最榮譽的官銜,必須宰相才可以兼任,唐朝皇宮裏面有很多大殿,他是集賢殿的主管,這不得了,所以稱爲「大學士」,一直到清朝還有這樣的官銜。這裏是講他的官銜,他是二品官,兼辦一品官的事情,並且擔任集賢殿的大學士。「裴休撰」,序文的作者,姓裴名休,是圭峰禅師的護法。「撰」,這篇文章是他寫的。
看這篇序文就知道,裴休是真正懂佛法的大居士,不但官位高,還有大學問,對于佛法研究得非常透徹。譬如我們現在要出一本書,認識有大學問的人,請他作篇序文,放在書的前面,以增加光榮。作序文有一定的章法,都分二大段,前面一大段叫理序,後面一大段叫事序,賢首國師作《大乘起信論》序,體裁也是這樣。將來你們文章作得好,有人要出書,請你寫序,你要知道序文的體裁,前面敘理,後面敘事。這篇是《圓覺經》的序文,要贊歎圓覺,直接贊歎圓覺沒有幾句話,文章發展不開,作文章要找最重要的佛理,所以裴休把一切大乘經上講本體的名字,都搜集來加以解釋。這裏要注意;寫文章跟了生死成佛道,完全不相幹,所以真正修行,不要著文字相。你天天作文章,生死不能了脫,可是弘揚佛法,離不開文字,你不要著相就對了。下面開始講解序文。
夫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
「夫血氣之屬必有知」,「夫」是發語詞,「血氣」,有血有氣,就是一切有情、一切衆生,「屬」作「類」講。凡是一切衆生之類,一定有知覺。沒有知覺的,像山河大地、草木、石頭、土塊,都屬于無情。
「凡有知者必同體」,凡是有知覺的,必定有同體的佛性。這就說到佛法上,一切衆生都有知覺,各人的知覺不一樣。下等的動物,如蚊蟲、螞蟻,都知道貪生怕死,就是它有知覺。蚊子叮你,你一打,它就飛走,因爲它有知覺;螞蟻,你一碰,它就逃命,因爲它有知覺。衆生的知覺不一樣,就是第六識的知覺不一樣。第六識是依著第八識起的,第八識是依著真如起的,真如沒有兩樣,同一個本性之體。凡是有知覺的衆生,一定是同體的佛性。
所謂真淨明妙,虛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
同體是同一個佛性的體,佛性是什麼樣呢?「所謂真淨明妙」,佛性沒有相,真而不妄,淨而不染,明而不暗,妙而不可思議。一切衆生所同的本體,真實、清淨、光明、微妙。「虛徹靈通」,佛性像虛空,融徹、靈鑒(靈知靈覺)、通達。「卓然而獨存者也」,「卓然」,超出一切諸法之上。衆生在六道輪回,一時天上,一時人間,一時地獄,一時餓鬼,一時畜生,一切諸法有生有滅,衆生所具的本體,高超而不生不滅,不被生死所轉動,超出一切萬事萬物而獨存。
是衆生之本源,故曰心地。
「是衆生之本源」,這個超出一切萬法而獨存的本體,是一切衆生的本源。一切衆生都是從八識來的,八識是真如隨緣來的,真如本體,是一切衆生的本源。「故曰心地」,所以叫心地,真心之地。爲什麼叫心地?一切萬物都從大地生出來,衆生的心像大地一樣,能生一切法,是一切衆生的本源,所以叫心地。
下面把一切大乘經說到衆生本體自性的名詞,都搜集來加以解釋。佛性就叫佛性,爲什麼取這麼多名詞?因爲不同的經典,翻譯不同,裴休居士認真研究,每一個名詞,都有很恰當的注解。
是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徹融攝,故曰法界。
「是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梵語「菩提」,翻成中國話叫「覺道」。我們衆生雖發菩提心,還沒有得到菩提果,必須在佛那一方面講,就是諸佛得到智果,叫做菩提。「交徹融攝,故曰法界。」「法界」,一種依法相,作界限講,是諸法之界,叁乘六凡,連佛十法界,各有其界限,人乘,不是天乘;天乘,不是二乘;二乘,不是菩薩乘;菩薩乘,不是佛乘。二種作法性講,一切萬法都是互相交徹,等于因陀羅網,用一千顆寶珠做成,可以互攝…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