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前面問怎麼開悟呢?小悟,你悟到二空:我空、法空之理;大悟,悟到一真法界之理,就那樣開悟。叁重觀想呢?悟後起修,所以你只要開悟,悟到一真法界之理,再來修行都不著相,他是大徹大悟的人,悟後起修,那才是真修行。
「求如是法,亦不迷悶。」前面文殊師利菩薩章說,不講方便、不講漸次。這個衆生聽了「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講到普眼菩薩章說四個漸次,結果歸到:「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還是要頓超。初發心不是上上根的人就迷悶,迷而不了達,悶而不通,認爲法太高了,道理恍恍惚惚知道一點點,怎麼下手呢?「知是空華,即無輪轉」,這樣就算了嗎?「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這樣就算了嗎?不行,沒有法下手,所以依著這一章佛開示的,依戒修定,再修觀慧,這樣你就不會迷悶。講到這裏,把長行文講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衆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誰爲和合者?
「普眼汝當知!」叫一聲當機者普眼菩薩。「一切諸衆生,身心皆如幻。」先要把我觀空,我是什麼東西呢?外面一個身體,裏面一個心。你要曉得身體是四大假合,幻化不實在,心好像有知覺在裏面,實際它是六塵緣影,你把身相觀空,心相容易空。修行用功,最難的是破我執,我執一破,法執容易破。二乘人怎麼只破我執呢?他只上小學,沒有上大學,沒有聽到法空。他要是知道,破法空很容易,我執難破,法執容易破。我執破起來,身見難破,心見容易破。所以執著我,先執著這個身體,身見最難破,講大乘佛法,什麼都空了,結果身見不空,叫你犧牲生命,爲法忘軀,你說可以作到,這是說空話,連拔你一根毫毛都不肯,因爲你身見執著得厲害。你把身見觀空,它是四大假合,天天這樣思惟,你是頓超根機,一聽就可以開悟;你是漸次根機,天天這樣觀想,地、水、火、風,把它作析空觀,分成四個方向,這裏是地大,那裏是水大,這裏是火大,那裏是風大,還有身相嗎?天天這樣觀想,把身相觀空了。空身相作什麼呢?身相是裏面有六根,外面有六塵,中間起六識,這就是妄想心的心相。你把身相觀空,六根沒有立腳的地方,六根是從身體生出來的,身相空了,六根自然空了。六塵是對著六根起的,裏面的六根空了,外面的六塵怎麼不空呢?而且你把身體上四大觀空,外面六塵很容易空,它叫外四大。所以身相最難空,身相觀空了,心相容易空,都觀成如幻如化,身體是四大假合,你不要妄認有個身體;心是六塵緣影,你不要妄認有個心,身心一空,我就空了。
「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身體如幻如化,怎麼觀呢?把它歸屬到地、水、火、風四大種,把它分析開就空了。怎麼有個身體呢?像變戲法變出來的,像變幻術幻化出來的。心性把它歸到六塵,沒有外面的六塵境界,你不會攀緣六塵,不會落下影子,因爲它沒有心性。這個心性不是心的本性,是幻化的心性,不要錯解到心的本性上。
「四大體各離」,內四大的本體,是幻化之體,把它分開。「誰爲和合者?」身體是四大和合的假相,把四大分開,誰來和合身體?自然把它觀空了。把內四大、外四大觀空,哪有六塵?沒有六塵,怎麼會生起來幻化之心呢?
如是漸修行,一切悉清淨。
「如是漸修行」,這就是漸次,慢慢一步步修行,先觀身空,再觀心空,合起來就是我空。再觀法空,這樣如是漸修。「一切悉清淨」,你自己身體清淨,結果一切衆生都清淨。你再觀到依報,一個世界清淨,一切世界都清淨。
不動徧法界,
你用功到頓同佛境,悟到一真法界時,才曉得我的本性,就是圓覺妙性,本來不動,遍于法界。
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叁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無作止任滅」,菩薩用功有四個方法,叫作止任滅。這時候用不著這四個方法,這四個方法成了修行的病,根本沒有作止任滅,根本無所證的理體。「亦無能證者」,根本沒有能證的智慧、能證的觀行,也沒有能證的人。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這個時候,看見亂起亂滅的境界,一切世界都像虛空華一樣。「叁世悉平等」,圓裹叁世,按時間講,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是平等的。「畢竟無來去」,現在修行用功證得涅槃,涅槃來了,生死去了,根本時間平等,空間也是平等。你要觀想,圓覺妙性是圓滿周遍,哪有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哪有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個方向?所謂:豎窮叁際,橫遍十方,平等沒有差別,所以畢竟無來也無去。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衆生,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衆生」,在圓覺法會裏,能入叁昧的菩薩都知道了,初發心的菩薩,還有末世衆生修大乘的人,應當曉得修行的方便漸次,以及到佛的境界是什麼樣子?全部的地圖都給你畫出來,讓你看得清楚。「欲求入佛道」,「欲」是發願,初發心的菩薩以及末世的衆生,發願想求入佛的道。第一是悟入,第二是證入,先求開悟,再求證得,要悟入證入于佛道。「應如是修習」,應當這樣修行。「如是」二字,就指著前文,就是如是方便、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
普眼菩薩這一章,你要把經文讀熟,把義理研究熟,記到心裏,你走路知道從哪裏開步走,到哪個地方是終點站。二乘人不用功,沒有看見全部的地圖,他走到叁百由旬,走到化城,以爲到寶所不走了,全部的地圖沒有看完,不曉得前面還有二百由旬的路程。譬如從高雄出發,到臺北市才到寶所,可是他到臺中一看,這兒不錯就下車了,就這麼誤了事。所以大乘法,從凡夫發心、初發心菩薩,一直說到佛的境界,你統統要把它研究清楚,記到心裏。不要拿佛的見解,當成你的見解;不要拿聖言量,當成你開悟,結果是你耽誤自己,盡說些大話,一切都是幻化的,結果一個都幻化不掉,學大乘法容易犯這個病。諸位都是學大乘的教理,你們把教理、地圖看明白,開步走,還得持戒、修定、修觀慧,腳踏實地去做。把無始劫來的生死了脫,談何容易?你是上上根的人很容易,不然,上根人就差了,何況中根、下根的人呢?
講到這裏,知道如是修習了,下面金剛藏菩薩出來問第四章。
于是金剛藏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這是請開示的禮節,跟前面一樣,下面就請開示了。
大悲世尊!善爲一切諸菩薩衆,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衆生開發蒙昧。在會法衆,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
「大悲世尊!善爲一切諸菩薩衆,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陀羅尼」叫總持法,前面講過「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大陀羅的圓覺法門,如來善于解說,這是金剛藏菩薩先贊歎圓覺清淨大陀羅尼,是一切如來在他的因地之中,最初發心修的法行。「漸次方便」,現在如來善說,你不是頓超的根機,慢慢修,一步一步來,下手修行要假方便,都給你說清楚了。
「與諸衆生開發蒙昧」,「蒙」是初學,「昧」是無知,這些初學無知的衆生都開智慧了。「在會法衆」,在圓覺法會的都是等覺菩薩,還沒有成佛,還是要聽。「承佛慈誨」,承蒙佛的慈悲教誨。「幻翳朗然」,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等于眼睛生翳,還沒有完全好,眼翳如幻如化,可以治好。這個時候,最後一層薄薄的眼翳統統清淨了。「慧目清淨」,智慧眼完全清淨,就是在會的法衆,今天也得了大利益。
世尊!若諸衆生本來成佛,何故複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衆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
前面是贊歎如來善說圓覺妙行、因地法行、漸次修行,贊歎了還有疑問。佛前面講到衆生本來成佛,可能懷疑的衆生很多,金剛藏菩薩不懷疑,他是替我們請問,下面金剛藏菩薩提出來叁個疑問。
「世尊!若諸衆生本來成佛,何故複有一切無明?」衆生與諸佛不同就多了無明,我們修行,斷了無明成佛,這個道理好懂。現在佛說衆生本來成佛,怎麼會有一切無明呢?一切無明,有根本無明、枝末無明,這是第一個疑問。
「若諸無明衆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衆生本來有無始無明,無明沒有開始,有衆生本來就有無明,什麼因緣如來又說衆生本來成佛呢?這是第二個疑問。
「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異生」就是衆生的別名,異者不同,不同于聖人之生,是凡夫的另外一種翻譯,十方凡夫,也可以叫「十方異生」。第叁個疑問,假若十方凡夫,成了佛以後又起無明,那麼這個問題大了,一切如來都是成了佛道,都是聖人之身,什麼時候再生起一切煩惱,變成衆生呢?
第叁個疑問實際是跟著第一個問:衆生本來成佛,怎麼又生了無明?那麼諸佛本來成佛,什麼時候再生無明、再生煩惱呢?
惟願不舍無遮大慈,爲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爲末世一切衆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
「惟願不舍無遮大慈」,「無遮大慈」,就是沒有遮止的大慈。因爲衆生懷疑的很多,不解釋清楚會贻誤衆生,希望世尊不舍離大慈之心,給我們解釋。「爲諸菩薩開秘密藏」,佛法都是公開演講,沒有所謂秘密,因爲衆生不知,菩薩也不知,唯佛與佛才能知道究竟,所以叫秘密藏。希望世尊把秘密寶藏打開,跟諸菩薩說明白。
「及…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