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记▪P22

  ..续本文上一页菩提心显现,一歇永歇,永远菩提心现前。有时候你用功打坐的时候,坐一枝好香,会碰到歇落了短时间,你这时候狂心忽然间歇落了几秒锺,佛境界现前,你看见虚空之中佛世界无量数,乱起乱灭。你没有学过《华严经》《圆觉经》,你不知道是魔境还是佛境?所以学经就像看地图,一直看到佛的境界。你看见了,知道是佛境,不是魔境。因为境界看得宽大,遍法界的世界都看到了,这个世界是成,叫做起;世界是空,叫做灭,看见的世界很多,叫乱起乱灭。这个菩萨观行成就,看见这个境界,顿同佛境,他不动心,怎么不动心呢?他「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他照而常寂,乱起乱灭无量数的诸佛世界都看到了,他知道「不即不离」,不即圆觉,因为圆觉妙性是清净的,哪有这些乱起乱灭的世界呢?不离圆觉,一切空花都是依虚空而有,空花不属于虚空,但是也不离虚空,所以一切幻化的世界,也是依着圆觉妙性的本体生出来的,所以它不离圆觉。「无缚无脱」,前面讲的是「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他证得的境界,跟诸佛的境界相同,平等无二,他观到一切法空,「不与法缚」,乱起乱灭还是一切法,他不会被法所系缚。也「不求法脱」,他的观行成就,已经解脱了,还求什么解脱?

  「始知众生本来成佛」,这一句经文很要紧,《大藏经》里面那么多经,只有两部经有这句话,一部是《华严经》,一部是《圆觉经》,到现在才知道一切众生本来就成佛,那怎么叫做众生呢?因为众生有生死。那诸佛怎么成佛呢?他证得不是小乘的偏空涅槃,是证得大乘圆满寂灭的大涅槃。但是到现在才知道「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就像昨天夜里作了梦一样,好像《华严经十地品》有一句:「譬如比丘入灭定,如梦渡河觉则无」,菩萨修行,如梦渡大河,菩萨为什么发心要修行?因为有烦恼、有生死,譬如他作梦,梦见有恶人、恶兽来追逐他,就拼命逃命。恶人,譬喻见惑;恶兽,譬喻思惑,有见思二惑的烦恼,叫你流转生死,所以众生要逃命。逃到前面一条大河,非得赶紧游泳过去,否则生命不保。就一下子跳到河里,拼命游泳,尽量挣扎,好不容易游到对岸,上了岸忽然醒了,原来作了一场梦,根本没有恶人,也没有恶兽,烦恼本空;根本没有掉到河里,生死本空;根本没有上岸,涅槃也本空。所以菩萨发心修行了生死,证得涅槃,才知道昨天夜里作了一场修行的梦,本来成佛,本来没掉到河里,本来就在岸上!

  记着,这是佛的境界,看大乘经上当就在就里,他以为看懂了,这句话太好了,烦恼本空,生死本空,涅槃本空,都是像作大梦,修行不是跟自己找麻烦吗?他不要修了,不晓得他顿同佛境了没有?他的观行成就了吗?你不修还是个大凡夫,看大乘经打自己的闲岔,就在这里。不晓得这经文是在观行成就,顿同佛境,到了成佛,五住究竟,二死永亡,他证得圆满寂灭的大涅槃以后,还有什么生死,有什么涅槃呢?他才可以说顿同佛境。可是众生本来成佛,是令众生怀疑的事情?现在不讲,下面接着金刚藏菩萨就问这个问题。现在就说你修法界观修成功,虽然没有成佛,你已经跟佛的境界一样,才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

  「善男子!」再叫一声当机者。「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到这时候,你才知道生死涅槃,等于夜里作了一个梦。你现在醒了以后,回想梦里的境界,哪有一个实在的?所以涅槃根本没有生起,生死也没有灭除。「无来无去」,按作梦的时间讲,涅槃来了,生死去了,根本没有来没有去,是作梦,哪是真实的呢!

  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这是讲能证所证,「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所证的圆觉之理本来现成,这里说众生本来成佛,他根本没有失掉。得失是对待的名词,有所失,才说有所得;从来没有失,怎么说得呢?所以圆觉妙性,《大乘起信论》叫做本觉,在众生份上本觉是本来觉,它没有失掉,怎么说得呢?所以你所证的圆觉之理,无得无失。「无取无舍」,你最初发心修行用功,要取得佛法,舍弃凡夫法,舍弃一切烦恼,有取有舍,还是差别相。到这个时候平等境界现前,才知道没有差别,无所取,无所舍,因为生死涅槃,都是像昨天作的梦,你取得涅槃,舍弃生死,都是作梦的境界,有什么好取、好舍的呢?

  「其能证者」,能证的是智慧,属于观行,你起了智慧来修观行,才能证得圆觉之理。这个能证智慧的观行,「无作无止」,「作」是我要修行用功,我起了始觉智慧,要修观行,要有作为。「止」是止一切烦恼。到这时候才知道,修行本空,烦恼也本空,修行没有作,烦恼也没有止。「无任无灭」,「任」是任运自然。断除烦恼,证得涅槃,不要着相,我任他去,是「无任」。「灭」是证得涅槃,灭除生死。「无灭」,没有证得涅槃,也没有灭除生死。到这个时候平等境界现前,根本「无任无灭」,作、止、任、灭是修大乘菩萨行的四种病,下面有一章专问这个问题,有详细解释。大乘菩萨修行用功,作、止、任、灭这四种病本空。

  「于此证中」,包括前面能证的观行,所证的理体,于这个中间。「无能无所」,没有能证的观行,也没有所证的理体。「毕竟无证,亦无证者。」毕竟无所证,亦无能证者,能证者指观行的智慧,要是指人,也没有能证之人。因为这个时候是平等的境界,什么相都空掉了,你存能证所证,有能所两个相在,还是差别相,根本不能平等。平等境界之中,没有能、没有所,能所二字是佛经上的专门名词,关系很重要,能所是一对,没有能证,也没有所证。

  「一切法性平等不坏。」一切法的本性,在众生有情分上,叫做佛性;在一切法上,叫做法性。佛性这个名词意义来得窄,单指有情众生讲。法性的意义包括得宽,包括一切有情、一切无情,都叫做一切法性。一切法性,也就是一切法的本体,在《圆觉经》叫做圆觉妙性,本来平等,没有损坏、破坏。可是有能有所的时候不平等,你证不了圆觉妙性,是你自己把它损坏。但是破坏的是虚幻之相,法性还是平等不坏,这时候你证得平等不坏,连能所都空掉了。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前面普眼菩萨问了一大串问题,这里总结起来一个一个答复。你问初发心菩萨,以及末世修行大乘的众生怎样修行?就照着我前面说的那样修行。你问渐次,照我前面说的渐次,先修二空观,再修法界观。在圆顿大教里面没有渐次,说个渐次,因为你不先修二空观,修法界观修不成。修二空观,先修我空,再修法空,有个次第。修法界观,先修一真法界观,再修三重法界观。三重法界观,先修真空绝相观,再修理事无碍观,再修周遍含容观,有个渐次,照我前面说的渐次修。

  「如是思惟」,思惟就是观想。你「宴坐静室」,就这样思惟,不是凡夫在分别妄想的思惟,这叫正思惟,思惟到大乘观行上。「如是住持」,你如是思惟、如是用功,不会再退转,安住不动,就摄持了圆觉大法。

  「如是方便」,你叫我假说方便,前面说你修法界观之前,要修二空观,这是渐次。修二空观之前,有个方便下手处,你要坚持净戒,宴坐于静室,要持戒、修定。二空观法,属于观慧,戒、定、慧三无漏学有个渐次,学佛要求开智慧,但是前面一个方便,你得持戒、修定,你不持戒,根本不能得定,所以前面我讲到持戒,要坚持净戒,不说我空、法空、空空,一空一切空。持戒不讲空,持戒你得坚持净戒,修大乘法不要着相,持戒非着相不可,不着相怎么叫坚持呢?坚固执持,因为你得下手,你是刚入小学的学生,说考博士作什么?你得修到不着相才不着相,到最后能所的相,还是不能存在,都要把它空掉。可是你最初下手的方便,非坚持净戒不可,你戒律不清净,修定不能得定,得了定都是魔加持,非着魔不可。你的戒律不清净,无始劫来的生死冤家很多,天人有五种神通,鬼神也有五种通,你那些冤家对头在鬼神道里,或者到天道里,他看得很清楚:你想修定,还想开智慧,你根本不持戒,你要求定,你看《大乘起信论》着魔的境界,魔来加被你,再看《楞严经》,魔加被你,使你得了定,说你开了智慧,甚至还得神通,结果得了精神病,我们佛教叫着了魔,中西医都治不好。古时没有西医,现在有西医,医药进步了,还是治不好精神病。着了魔,那才害你呢!所谓:「不怕千生不悟,但怕一生着魔!」你一千生没有开悟不要紧,还可以修行,这一生着了魔,精神出了病,佛经上叫失心,你修行办道的心失掉,哪能修行用功?那么糟糕了,这一魔魔下去,不晓得坠落到哪里去。所以古人警策我们用功要先求理解,求了理解,解释明白了,你得精进用功。不求理解,单去用功修行,叫无解而行,结果是盲修瞎练,堕坑落堑,前面一个坑,你堕落下去;前面一条很深的水沟,你跌落下去。因为不求理解,你不了解路程,方向不知道,你就乱走,盲修瞎练,等于瞎子一样,非堕坑落堑,非着魔不行。

  一开学我先讲《劝发菩提心文》,劝你们发菩提心再学佛法,你发了菩提心尽学些佛教的道理,让你能说会道,结果你不修行,自己得不到实在利益,也不能引导众生得到实在的利益,这叫做有解无行。所以「如是方便」,要把它记清楚,先要持戒再修定,修了定才能修观慧,定都定不下来,怎么观想呢?观慧,先修二空观,再修法界观。但是持戒修定,是观慧的方便,这就是「如是方便」。

  「如是开悟」,…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