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P22

  ..續本文上一頁菩提心顯現,一歇永歇,永遠菩提心現前。有時候你用功打坐的時候,坐一枝好香,會碰到歇落了短時間,你這時候狂心忽然間歇落了幾秒锺,佛境界現前,你看見虛空之中佛世界無量數,亂起亂滅。你沒有學過《華嚴經》《圓覺經》,你不知道是魔境還是佛境?所以學經就像看地圖,一直看到佛的境界。你看見了,知道是佛境,不是魔境。因爲境界看得寬大,遍法界的世界都看到了,這個世界是成,叫做起;世界是空,叫做滅,看見的世界很多,叫亂起亂滅。這個菩薩觀行成就,看見這個境界,頓同佛境,他不動心,怎麼不動心呢?他「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他照而常寂,亂起亂滅無量數的諸佛世界都看到了,他知道「不即不離」,不即圓覺,因爲圓覺妙性是清淨的,哪有這些亂起亂滅的世界呢?不離圓覺,一切空花都是依虛空而有,空花不屬于虛空,但是也不離虛空,所以一切幻化的世界,也是依著圓覺妙性的本體生出來的,所以它不離圓覺。「無縛無脫」,前面講的是「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他證得的境界,跟諸佛的境界相同,平等無二,他觀到一切法空,「不與法縛」,亂起亂滅還是一切法,他不會被法所系縛。也「不求法脫」,他的觀行成就,已經解脫了,還求什麼解脫?

  「始知衆生本來成佛」,這一句經文很要緊,《大藏經》裏面那麼多經,只有兩部經有這句話,一部是《華嚴經》,一部是《圓覺經》,到現在才知道一切衆生本來就成佛,那怎麼叫做衆生呢?因爲衆生有生死。那諸佛怎麼成佛呢?他證得不是小乘的偏空涅槃,是證得大乘圓滿寂滅的大涅槃。但是到現在才知道「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就像昨天夜裏作了夢一樣,好像《華嚴經十地品》有一句:「譬如比丘入滅定,如夢渡河覺則無」,菩薩修行,如夢渡大河,菩薩爲什麼發心要修行?因爲有煩惱、有生死,譬如他作夢,夢見有惡人、惡獸來追逐他,就拼命逃命。惡人,譬喻見惑;惡獸,譬喻思惑,有見思二惑的煩惱,叫你流轉生死,所以衆生要逃命。逃到前面一條大河,非得趕緊遊泳過去,否則生命不保。就一下子跳到河裏,拼命遊泳,盡量掙紮,好不容易遊到對岸,上了岸忽然醒了,原來作了一場夢,根本沒有惡人,也沒有惡獸,煩惱本空;根本沒有掉到河裏,生死本空;根本沒有上岸,涅槃也本空。所以菩薩發心修行了生死,證得涅槃,才知道昨天夜裏作了一場修行的夢,本來成佛,本來沒掉到河裏,本來就在岸上!

  記著,這是佛的境界,看大乘經上當就在就裏,他以爲看懂了,這句話太好了,煩惱本空,生死本空,涅槃本空,都是像作大夢,修行不是跟自己找麻煩嗎?他不要修了,不曉得他頓同佛境了沒有?他的觀行成就了嗎?你不修還是個大凡夫,看大乘經打自己的閑岔,就在這裏。不曉得這經文是在觀行成就,頓同佛境,到了成佛,五住究竟,二死永亡,他證得圓滿寂滅的大涅槃以後,還有什麼生死,有什麼涅槃呢?他才可以說頓同佛境。可是衆生本來成佛,是令衆生懷疑的事情?現在不講,下面接著金剛藏菩薩就問這個問題。現在就說你修法界觀修成功,雖然沒有成佛,你已經跟佛的境界一樣,才知道一切衆生本來成佛。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

  「善男子!」再叫一聲當機者。「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到這時候,你才知道生死涅槃,等于夜裏作了一個夢。你現在醒了以後,回想夢裏的境界,哪有一個實在的?所以涅槃根本沒有生起,生死也沒有滅除。「無來無去」,按作夢的時間講,涅槃來了,生死去了,根本沒有來沒有去,是作夢,哪是真實的呢!

  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于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這是講能證所證,「其所證者,無得無失」,所證的圓覺之理本來現成,這裏說衆生本來成佛,他根本沒有失掉。得失是對待的名詞,有所失,才說有所得;從來沒有失,怎麼說得呢?所以圓覺妙性,《大乘起信論》叫做本覺,在衆生份上本覺是本來覺,它沒有失掉,怎麼說得呢?所以你所證的圓覺之理,無得無失。「無取無舍」,你最初發心修行用功,要取得佛法,舍棄凡夫法,舍棄一切煩惱,有取有舍,還是差別相。到這個時候平等境界現前,才知道沒有差別,無所取,無所舍,因爲生死涅槃,都是像昨天作的夢,你取得涅槃,舍棄生死,都是作夢的境界,有什麼好取、好舍的呢?

  「其能證者」,能證的是智慧,屬于觀行,你起了智慧來修觀行,才能證得圓覺之理。這個能證智慧的觀行,「無作無止」,「作」是我要修行用功,我起了始覺智慧,要修觀行,要有作爲。「止」是止一切煩惱。到這時候才知道,修行本空,煩惱也本空,修行沒有作,煩惱也沒有止。「無任無滅」,「任」是任運自然。斷除煩惱,證得涅槃,不要著相,我任他去,是「無任」。「滅」是證得涅槃,滅除生死。「無滅」,沒有證得涅槃,也沒有滅除生死。到這個時候平等境界現前,根本「無任無滅」,作、止、任、滅是修大乘菩薩行的四種病,下面有一章專問這個問題,有詳細解釋。大乘菩薩修行用功,作、止、任、滅這四種病本空。

  「于此證中」,包括前面能證的觀行,所證的理體,于這個中間。「無能無所」,沒有能證的觀行,也沒有所證的理體。「畢竟無證,亦無證者。」畢竟無所證,亦無能證者,能證者指觀行的智慧,要是指人,也沒有能證之人。因爲這個時候是平等的境界,什麼相都空掉了,你存能證所證,有能所兩個相在,還是差別相,根本不能平等。平等境界之中,沒有能、沒有所,能所二字是佛經上的專門名詞,關系很重要,能所是一對,沒有能證,也沒有所證。

  「一切法性平等不壞。」一切法的本性,在衆生有情分上,叫做佛性;在一切法上,叫做法性。佛性這個名詞意義來得窄,單指有情衆生講。法性的意義包括得寬,包括一切有情、一切無情,都叫做一切法性。一切法性,也就是一切法的本體,在《圓覺經》叫做圓覺妙性,本來平等,沒有損壞、破壞。可是有能有所的時候不平等,你證不了圓覺妙性,是你自己把它損壞。但是破壞的是虛幻之相,法性還是平等不壞,這時候你證得平等不壞,連能所都空掉了。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前面普眼菩薩問了一大串問題,這裏總結起來一個一個答複。你問初發心菩薩,以及末世修行大乘的衆生怎樣修行?就照著我前面說的那樣修行。你問漸次,照我前面說的漸次,先修二空觀,再修法界觀。在圓頓大教裏面沒有漸次,說個漸次,因爲你不先修二空觀,修法界觀修不成。修二空觀,先修我空,再修法空,有個次第。修法界觀,先修一真法界觀,再修叁重法界觀。叁重法界觀,先修真空絕相觀,再修理事無礙觀,再修周遍含容觀,有個漸次,照我前面說的漸次修。

  「如是思惟」,思惟就是觀想。你「宴坐靜室」,就這樣思惟,不是凡夫在分別妄想的思惟,這叫正思惟,思惟到大乘觀行上。「如是住持」,你如是思惟、如是用功,不會再退轉,安住不動,就攝持了圓覺大法。

  「如是方便」,你叫我假說方便,前面說你修法界觀之前,要修二空觀,這是漸次。修二空觀之前,有個方便下手處,你要堅持淨戒,宴坐于靜室,要持戒、修定。二空觀法,屬于觀慧,戒、定、慧叁無漏學有個漸次,學佛要求開智慧,但是前面一個方便,你得持戒、修定,你不持戒,根本不能得定,所以前面我講到持戒,要堅持淨戒,不說我空、法空、空空,一空一切空。持戒不講空,持戒你得堅持淨戒,修大乘法不要著相,持戒非著相不可,不著相怎麼叫堅持呢?堅固執持,因爲你得下手,你是剛入小學的學生,說考博士作什麼?你得修到不著相才不著相,到最後能所的相,還是不能存在,都要把它空掉。可是你最初下手的方便,非堅持淨戒不可,你戒律不清淨,修定不能得定,得了定都是魔加持,非著魔不可。你的戒律不清淨,無始劫來的生死冤家很多,天人有五種神通,鬼神也有五種通,你那些冤家對頭在鬼神道裏,或者到天道裏,他看得很清楚:你想修定,還想開智慧,你根本不持戒,你要求定,你看《大乘起信論》著魔的境界,魔來加被你,再看《楞嚴經》,魔加被你,使你得了定,說你開了智慧,甚至還得神通,結果得了精神病,我們佛教叫著了魔,中西醫都治不好。古時沒有西醫,現在有西醫,醫藥進步了,還是治不好精神病。著了魔,那才害你呢!所謂:「不怕千生不悟,但怕一生著魔!」你一千生沒有開悟不要緊,還可以修行,這一生著了魔,精神出了病,佛經上叫失心,你修行辦道的心失掉,哪能修行用功?那麼糟糕了,這一魔魔下去,不曉得墜落到哪裏去。所以古人警策我們用功要先求理解,求了理解,解釋明白了,你得精進用功。不求理解,單去用功修行,叫無解而行,結果是盲修瞎練,墮坑落塹,前面一個坑,你墮落下去;前面一條很深的水溝,你跌落下去。因爲不求理解,你不了解路程,方向不知道,你就亂走,盲修瞎練,等于瞎子一樣,非墮坑落塹,非著魔不行。

  一開學我先講《勸發菩提心文》,勸你們發菩提心再學佛法,你發了菩提心盡學些佛教的道理,讓你能說會道,結果你不修行,自己得不到實在利益,也不能引導衆生得到實在的利益,這叫做有解無行。所以「如是方便」,要把它記清楚,先要持戒再修定,修了定才能修觀慧,定都定不下來,怎麼觀想呢?觀慧,先修二空觀,再修法界觀。但是持戒修定,是觀慧的方便,這就是「如是方便」。

  「如是開悟」,…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