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所以你要观想真空绝相观,真空理体就是圆觉妙性,绝一切相,世间法的相、出世间法的相,都远离断绝,这个时候,真空理体现前,就是圆觉妙性平等不二。
善男子!觉性徧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徧满法界;根徧满故,当知六尘徧满法界;尘徧满故,当知四大徧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徧满法界。
下面讲的是周遍含容观,前面只讲觉性清净不动,还没有讲到觉性普遍圆满。「善男子!觉性徧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际」是边际,比如十方,东方有东方的边际,南方有南方的边际,西方有西方的边际,北方有北方的边际。时间,过去一个边际,现在一个边际,未来一个边际,觉性不但清净不动,而且普遍圆满没有边际。「当知六根徧满法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眼睛不是耳朵,鼻子不是舌头,各有界限,这个时候六根,根根遍满法界。
「根徧满故,当知六尘徧满法界」,六根遍满法界,应当知道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尘尘遍满法界。「尘徧满故,当知四大徧满法界」,六尘遍满之故,应当知道四大种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徧满法界」,经文略掉「八万四千」,应该还是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哪一个法都遍满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徧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徧满故」,六根、六尘怎么会遍满法界呢?因为你观到圆觉妙性遍满法界。「根性、尘性无坏无杂」,这里去除我们的疑惑,我们的眼根遍法界,耳根怎么遍法界呢?耳根遍法界,不会把眼根坏掉,也不会混杂在一起,无坏无杂才妙呢!「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六根、六尘,无坏无杂,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每一个法门都遍满法界,八万四千陀罗尼门还是无坏无杂。
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徧满无坏无杂。
下面举的譬喻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一个眼睛遍法界,一个耳朵遍法界,结果还无坏无杂,怎样无坏无杂遍满法界呢?「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好像百千盏的灯光,都遍满一室,你说哪一盏灯光没有遍满一室?「其光徧满无坏无杂」,但是这一盏灯光遍满,不会把哪一盏灯光坏掉,也不会混杂,还是盏盏的灯光,这个事相微妙不可思议。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
前面讲三重法界观,第一、真空绝相观,第二、理事无碍观,第三、周遍含容观,像百千灯光,遍照一室,周遍含容。下面观行成就了,顿同佛境,你是个菩萨,本来还没有成佛,你的境界跟佛一样。「善男子!觉成就故」,到这个时候,你修圆觉的行门成就,「当知菩萨不与法缚」,应当知道菩萨不为一切法所系缚,佛能给一切法系缚吗?「不求法脱」,佛已解脱成了佛,还求什么解脱呢?到这个时候菩萨的境界,与佛的境界一样。往往学大乘经,学到这里,反而不修行,说「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晓得那是观行成就以后佛的境界。
「不厌生死,不爱涅槃」,菩萨对于生死不害怕,不厌恶生死。二乘人为什么不度众生呢?他视生死如怨家,见生死害怕得厉害!菩萨为什么要去度众生呢?他对生死已经观空,他不厌恶生死,不怕生死,也不爱慕涅槃,因为厌恶生死,才去求证涅槃,这个时候生死涅槃都是空的,既不厌恶生死,也不爱求涅槃。
「不敬持戒,不憎毁禁」,对于持戒的人,不特别恭敬;对于毁犯禁戒、破戒的人,也不会憎恶。「不重久习,不轻初学」,对于久习佛法的老修行,不特别尊重;对于初学佛法的人,也不会轻视。「何以故?一切觉故。」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觉行成就,有平等的境界。这个境界我们还没达到,很难懂,再说一个譬喻。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这个譬喻,不学唯识的人还难懂呢!「譬如眼光」,这就是眼识,他打开眼睛看见色境,是眼识所对的,它不起分别,起分别的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跟眼识同时起的作用,叫做同时意识。前五识都是只缘现量境不起分别,起分别是第二念同时意识跟着起的功能。这个时候单讲眼识,就是眼睛发出光,「晓了前境」,看见现量境界,就是色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眼睛发出的光是圆满的,对于所缘的境界,既不起憎恶心,也不起爱乐心。
憎爱烦恼是与生俱来的,小孩刚出胎,就带来这二个烦恼,境界分别不出来,但是他有憎爱二心在,合他的心就爱,不合他的心就憎。他怎么表示呢?合他的心就笑,不合他的心就哭。憎爱二心,不要说断掉,你能降伏就不增加新烦恼了。外面的境界千差万别,不出逆境、顺境。逆境,是违逆妄想心的境界,一件讨厌事来了,瞋恨、忌妒障碍统统都来了。顺境,顺你妄想心的境界,先起爱心,这一爱,爱的烦恼统统现出来,最后动贪心。
「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眼睛的光没有二个,眼睛的光,不起憎爱二念的分别,有憎有爱是第六意识起的分别,这个菩萨的觉行成就,他把憎爱心断掉,观行成就的菩萨,跟佛的境界一样,他没有憎爱两个烦恼,所以前面为什么对那些差别境界,不起分别?因为他没有憎爱二心。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就是修圆觉行成就的众生,修三重法界观得了成就以后,与佛同等境界。「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到了这个时候,他不起分别,跟佛的心一样,没有修也没有成就。
这是修习三重法界观的成就境界,才说无修无成就,如果不讲「修习此心得成就者」这一句文,就认定你懂得圆觉圆顿大教的道理,你不要修,也不要成就,结果你是个大凡夫,还开导众生,害一切人。
圆觉普照,寂灭无二。
这叫寂照不二,佛的境界是寂照不二,佛住的世界,叫常寂光土,常寂而常光,就是寂而常照。菩萨是照而常寂,菩萨用功观行成就的时候「圆觉普照」,他不动念,不动能照的念,它是「寂灭」的。「无二」,就是圆觉普照与寂灭,并没有差别。要讲智与理,「普照」是圆觉智慧,「寂灭」是圆觉的理体。这个时候,如如智照如如理,一如无二如,没有二个。
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这个时候,现这个境界玄妙了,先说「诸佛世界」,每一个佛教化的世界,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算一个佛世界。这不是一个佛世界、二个佛世界,而有「恒河沙诸佛世界」,不是一个恒河、两个恒河沙数的佛世界,而有「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不可说」是个大数目,不是一个不可说恒河沙数佛世界,二个不可说恒河沙数佛世界,而是有「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阿僧祇」是无量数,还不是一个阿僧祇、二个阿僧祇,而是「百千万亿阿僧祇」。有「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那么多的「诸佛世界」,圆觉菩萨统统看见了。看见了什么境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像空中花那样乱起乱灭,乱字形容纷纷然,就是很多很多的生起,很多很多的灭无。由这四字就证明菩萨观行佛的境界是亲证的,决不是空谈理论推想出来的,用推想你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境界。
再料拣一下,虚空之内世界无数,前面说的数目很大,还是有个数目,实际是无数的世界,无数的世界都有佛在教化。佛世界分二种,一种清净世界,一种染污世界。像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是清净世界,它不生不灭,常住不动。像我们娑婆世界是染污世界,有成、住、坏、空,一个世界,二十个小劫成,二十个小劫住,二十个小劫坏,二十个小劫空,合起来八十个小劫成、住、坏、空。说它乱起来,这一个世界成了;说它灭了,这个世界空了,一个世界成住坏空有八十个小劫的长时间,在虚空之内染污的世界无数之多,你这一观照,统统观照下去,纷纷然,乱起乱灭。
这里我讲一个科学实证的境界使大家相信,现在科学分许多科,天文学是一科,天文学家的境界,就像《华严经》、《圆觉经》的境界,都是不可思议,天文学家看虚空多大?拿光年来算里程,有多少光年?现在天文学家虽然看到虚空的境界,但是还没有看见乱起乱灭的境界,天文学家在天文镜上,看见太空之中有星坠下来,像下雨那么多,到了夏天,我们看到空中擦过一道亮光,叫流星,那是陨石坠落,摩擦空气发光,小的落不到地上,空气把它摩擦完了;大的落到地上,能把地球打个坑。但是落到地球上的陨石少之又少,在太空之中像下雨那么多,都是星球爆炸,叫做陨石雨。像下雨那么多的星球爆炸,「乱灭」,天文学家看不见,因为天文镜没有那么大,天文学家的境界没有那么大,「乱起」更是看不见。报纸报导日本有一位天文学家,发现一颗尚未被发现的星星,那是一个新世界生起,但只看见一个,不是乱起。所以这个境界是佛的境界,不是穿凿附会,叫我们相信乱起乱灭。说这些作什么呢?我们还没有修灭,不跟你说不行,等你观行成就看见这个境界,不知道是佛的境界,证到的时候你就会知道。《楞严经》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我们的妄心顿时歇落下来,…
《圆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