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所以你要觀想真空絕相觀,真空理體就是圓覺妙性,絕一切相,世間法的相、出世間法的相,都遠離斷絕,這個時候,真空理體現前,就是圓覺妙性平等不二。
善男子!覺性徧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徧滿法界;根徧滿故,當知六塵徧滿法界;塵徧滿故,當知四大徧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徧滿法界。
下面講的是周遍含容觀,前面只講覺性清淨不動,還沒有講到覺性普遍圓滿。「善男子!覺性徧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際」是邊際,比如十方,東方有東方的邊際,南方有南方的邊際,西方有西方的邊際,北方有北方的邊際。時間,過去一個邊際,現在一個邊際,未來一個邊際,覺性不但清淨不動,而且普遍圓滿沒有邊際。「當知六根徧滿法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眼睛不是耳朵,鼻子不是舌頭,各有界限,這個時候六根,根根遍滿法界。
「根徧滿故,當知六塵徧滿法界」,六根遍滿法界,應當知道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塵塵遍滿法界。「塵徧滿故,當知四大徧滿法界」,六塵遍滿之故,應當知道四大種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徧滿法界」,經文略掉「八萬四千」,應該還是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哪一個法都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徧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徧滿故」,六根、六塵怎麼會遍滿法界呢?因爲你觀到圓覺妙性遍滿法界。「根性、塵性無壞無雜」,這裏去除我們的疑惑,我們的眼根遍法界,耳根怎麼遍法界呢?耳根遍法界,不會把眼根壞掉,也不會混雜在一起,無壞無雜才妙呢!「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六根、六塵,無壞無雜,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每一個法門都遍滿法界,八萬四千陀羅尼門還是無壞無雜。
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徧滿無壞無雜。
下面舉的譬喻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一個眼睛遍法界,一個耳朵遍法界,結果還無壞無雜,怎樣無壞無雜遍滿法界呢?「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好像百千盞的燈光,都遍滿一室,你說哪一盞燈光沒有遍滿一室?「其光徧滿無壞無雜」,但是這一盞燈光遍滿,不會把哪一盞燈光壞掉,也不會混雜,還是盞盞的燈光,這個事相微妙不可思議。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
前面講叁重法界觀,第一、真空絕相觀,第二、理事無礙觀,第叁、周遍含容觀,像百千燈光,遍照一室,周遍含容。下面觀行成就了,頓同佛境,你是個菩薩,本來還沒有成佛,你的境界跟佛一樣。「善男子!覺成就故」,到這個時候,你修圓覺的行門成就,「當知菩薩不與法縛」,應當知道菩薩不爲一切法所系縛,佛能給一切法系縛嗎?「不求法脫」,佛已解脫成了佛,還求什麼解脫呢?到這個時候菩薩的境界,與佛的境界一樣。往往學大乘經,學到這裏,反而不修行,說「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曉得那是觀行成就以後佛的境界。
「不厭生死,不愛涅槃」,菩薩對于生死不害怕,不厭惡生死。二乘人爲什麼不度衆生呢?他視生死如怨家,見生死害怕得厲害!菩薩爲什麼要去度衆生呢?他對生死已經觀空,他不厭惡生死,不怕生死,也不愛慕涅槃,因爲厭惡生死,才去求證涅槃,這個時候生死涅槃都是空的,既不厭惡生死,也不愛求涅槃。
「不敬持戒,不憎毀禁」,對于持戒的人,不特別恭敬;對于毀犯禁戒、破戒的人,也不會憎惡。「不重久習,不輕初學」,對于久習佛法的老修行,不特別尊重;對于初學佛法的人,也不會輕視。「何以故?一切覺故。」爲什麼?因爲這個時候,他已經覺行成就,有平等的境界。這個境界我們還沒達到,很難懂,再說一個譬喻。
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這個譬喻,不學唯識的人還難懂呢!「譬如眼光」,這就是眼識,他打開眼睛看見色境,是眼識所對的,它不起分別,起分別的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跟眼識同時起的作用,叫做同時意識。前五識都是只緣現量境不起分別,起分別是第二念同時意識跟著起的功能。這個時候單講眼識,就是眼睛發出光,「曉了前境」,看見現量境界,就是色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眼睛發出的光是圓滿的,對于所緣的境界,既不起憎惡心,也不起愛樂心。
憎愛煩惱是與生俱來的,小孩剛出胎,就帶來這二個煩惱,境界分別不出來,但是他有憎愛二心在,合他的心就愛,不合他的心就憎。他怎麼表示呢?合他的心就笑,不合他的心就哭。憎愛二心,不要說斷掉,你能降伏就不增加新煩惱了。外面的境界千差萬別,不出逆境、順境。逆境,是違逆妄想心的境界,一件討厭事來了,瞋恨、忌妒障礙統統都來了。順境,順你妄想心的境界,先起愛心,這一愛,愛的煩惱統統現出來,最後動貪心。
「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眼睛的光沒有二個,眼睛的光,不起憎愛二念的分別,有憎有愛是第六意識起的分別,這個菩薩的覺行成就,他把憎愛心斷掉,觀行成就的菩薩,跟佛的境界一樣,他沒有憎愛兩個煩惱,所以前面爲什麼對那些差別境界,不起分別?因爲他沒有憎愛二心。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就是修圓覺行成就的衆生,修叁重法界觀得了成就以後,與佛同等境界。「于此無修亦無成就。」到了這個時候,他不起分別,跟佛的心一樣,沒有修也沒有成就。
這是修習叁重法界觀的成就境界,才說無修無成就,如果不講「修習此心得成就者」這一句文,就認定你懂得圓覺圓頓大教的道理,你不要修,也不要成就,結果你是個大凡夫,還開導衆生,害一切人。
圓覺普照,寂滅無二。
這叫寂照不二,佛的境界是寂照不二,佛住的世界,叫常寂光土,常寂而常光,就是寂而常照。菩薩是照而常寂,菩薩用功觀行成就的時候「圓覺普照」,他不動念,不動能照的念,它是「寂滅」的。「無二」,就是圓覺普照與寂滅,並沒有差別。要講智與理,「普照」是圓覺智慧,「寂滅」是圓覺的理體。這個時候,如如智照如如理,一如無二如,沒有二個。
于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這個時候,現這個境界玄妙了,先說「諸佛世界」,每一個佛教化的世界,就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算一個佛世界。這不是一個佛世界、二個佛世界,而有「恒河沙諸佛世界」,不是一個恒河、兩個恒河沙數的佛世界,而有「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不可說」是個大數目,不是一個不可說恒河沙數佛世界,二個不可說恒河沙數佛世界,而是有「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阿僧祇」是無量數,還不是一個阿僧祇、二個阿僧祇,而是「百千萬億阿僧祇」。有「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那麼多的「諸佛世界」,圓覺菩薩統統看見了。看見了什麼境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像空中花那樣亂起亂滅,亂字形容紛紛然,就是很多很多的生起,很多很多的滅無。由這四字就證明菩薩觀行佛的境界是親證的,決不是空談理論推想出來的,用推想你怎麼也想不到這個境界。
再料揀一下,虛空之內世界無數,前面說的數目很大,還是有個數目,實際是無數的世界,無數的世界都有佛在教化。佛世界分二種,一種清淨世界,一種染汙世界。像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是清淨世界,它不生不滅,常住不動。像我們娑婆世界是染汙世界,有成、住、壞、空,一個世界,二十個小劫成,二十個小劫住,二十個小劫壞,二十個小劫空,合起來八十個小劫成、住、壞、空。說它亂起來,這一個世界成了;說它滅了,這個世界空了,一個世界成住壞空有八十個小劫的長時間,在虛空之內染汙的世界無數之多,你這一觀照,統統觀照下去,紛紛然,亂起亂滅。
這裏我講一個科學實證的境界使大家相信,現在科學分許多科,天文學是一科,天文學家的境界,就像《華嚴經》、《圓覺經》的境界,都是不可思議,天文學家看虛空多大?拿光年來算裏程,有多少光年?現在天文學家雖然看到虛空的境界,但是還沒有看見亂起亂滅的境界,天文學家在天文鏡上,看見太空之中有星墜下來,像下雨那麼多,到了夏天,我們看到空中擦過一道亮光,叫流星,那是隕石墜落,摩擦空氣發光,小的落不到地上,空氣把它摩擦完了;大的落到地上,能把地球打個坑。但是落到地球上的隕石少之又少,在太空之中像下雨那麼多,都是星球爆炸,叫做隕石雨。像下雨那麼多的星球爆炸,「亂滅」,天文學家看不見,因爲天文鏡沒有那麼大,天文學家的境界沒有那麼大,「亂起」更是看不見。報紙報導日本有一位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尚未被發現的星星,那是一個新世界生起,但只看見一個,不是亂起。所以這個境界是佛的境界,不是穿鑿附會,叫我們相信亂起亂滅。說這些作什麼呢?我們還沒有修滅,不跟你說不行,等你觀行成就看見這個境界,不知道是佛的境界,證到的時候你就會知道。《楞嚴經》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我們的妄心頓時歇落下來,…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