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金子是世間七寶之一,經過無窮時間,金性不會壞,不再變成礦石。你不應該說金子,不是在金礦裏面本來成就。要是本來沒有成就金子,你去銷镕,怎樣煉也煉不出金子來!衆生有佛性,還沒修成佛,等于金子在礦石裏面,但它本來就是金子。「如來圓覺,亦複如是。」如來圓覺妙性,在衆生份上也是這樣,說他本來成佛,一點沒有錯。
這一段解釋就是要去除我們的疑惑,我們本來成佛,本來有圓覺妙性,雖然輪轉生死,圓覺妙性本來成就,從來沒有一點兒減少,但是你還得經過修行。就像金子雖然本來成就,還是礦金,經過銷镕,把沙子煉掉。我們爲什麼要修行呢?因爲有無明煩惱,才去修行。修行是要斷無明煩惱,修行不是修圓覺妙性,圓覺妙性是本來成就。
還有一種好的注解,你去研究天臺宗的六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我們本來成佛是理即佛,在我們理性上本來就是佛。你學了經教之後,懂得成佛的名字,叫名字即佛。你得依著如來解釋的名相道理去修觀行,叫觀行即佛。你證得相似叁賢的位子,叫相似即佛。你證得十地菩薩的位子,叫分證即佛。究竟成了佛,叫究竟即佛。
解釋六即佛,有兩個解釋,叫做「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說這六即佛,有一個漸次,漸次就是行布,「圓融不礙行布」,就是圓頓不礙漸次。六即佛,下面都有個即,就是「行布不礙圓融」,漸次不礙圓頓,可以頓超。爲什麼?理即佛,就是究竟即佛,不是不即,而是相即。我們明白自己本來成佛,還要經過修行用功,不修行用功還是不行。懂了這個道理,現在要得利益,我們本來是佛,你爲什麼不修行呢?你要是沒有成佛的本錢、資格,要想成佛是在打妄想。你既然有成佛的本錢、資格,爲什麼不去成佛,要當苦惱衆生呢?天天起無明,被煩惱轉,不是可惜了自己的本性,可惜了自己的善根嗎?末法時代,有幾個人聞到佛法?有幾個人聞到圓頓大教?我們不是前生修來的善根嗎?你不好好修行,天天起無明動煩惱,要做凡夫的事,對得起自己的善根嗎?更不要說對不起自己的本性。大家好好的觀照觀照,依文解義,依義顯理,依著所明白的道理,好好用功修行,不但對得起諸佛,也對得起自己,更對得起一切衆生,一切衆生都等著你們去度呢!
金剛藏菩薩問了叁個問題,你說衆生本來成佛,怎麼會有無明呢?既然衆生本來有無明,就不應該說他本來成佛?既然說他成佛,怎麼又起無明,再當衆生呢?最後一個問題,是不應該問的。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
這一段文是佛教最高的哲理,一切如來的妙圓覺心裏面,也就是一切衆生本具的妙圓覺心裏面,沒有一切相,本來沒有菩提,也沒有涅槃。成了佛有兩個果,一個智慧果,叫做菩提果;一個理性果,叫做涅槃果,但是圓覺妙心裏面根本沒有菩提,也沒有涅槃。衆生沒有成佛,辛辛苦苦修行要成佛,在圓覺妙心裏面,沒有成佛及不成佛,不聽圓頓大教,這種最高的哲理聽不到。所以古人說:「平等真法界,佛不度衆生。」在平等無差別的一真法界,佛本來不度衆生,因爲上無佛道可成,下無衆生可度。有佛、有衆生,就是差別相,差別相就不是一真法界,不是妙圓覺心。所以到了妙圓覺心裏面,沒有成佛與不成佛。
「無妄輪回及非輪回。」衆生受生死道,虛妄流轉輪回,就是「妄輪回」。現在修行要了生死,叫「出輪回」。圓覺妙心裏面根本沒有「妄輪回」,也沒有「非輪回」。
現在社會上批評我們佛教迷信,佛教的寺院,佛教徒在做法會,表現出來完全是迷信,所以佛教被毀謗迷信,實在冤枉!這只是華嚴叁觀的第一個觀——真空絕相觀,按五教分配,它是始教空宗,屬于般若宗,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第二十六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以叁十二相來求佛,以會說法的聲音來求佛,這就著了佛相,著了法相,你著了邪道,怎樣也見不到佛,所以衆生相是虛妄的,佛相也是虛妄的。《金剛經》還有一句:「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見到諸相非相,你才能見到法身如來,也就是這裏的妙圓覺心。始教空宗,屬于大乘初門,比小乘教高,但是高而不深,屬于真空絕相觀,絕相,不但絕一切衆生相,連佛相都要絕掉。怎樣才深?你入到理事無礙觀才深,理不礙事,事不礙理,但是還沒有到玄妙的地方,到事事無礙法界,華嚴第叁觀周徧含容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才是玄妙。前面普眼菩薩章,修法界觀講過,先叫他修到六根清淨,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統統清淨,一切凡夫都清淨,清淨了六根遍滿法界,不亂不雜,叫理不礙事,事不礙理。講到最後,一即是一切,一個人修成功清淨了,一切衆生都清淨了;一切衆生都清淨,一切世界都清淨,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周遍含容,那才是玄奧。不講深的玄奧之理,單講高的理,高而不深,圓覺妙心裏面沒有差別相,怎麼沒有呢?這都是對待的名詞,什麼叫做菩提?斷了煩惱,才叫菩提,菩提是對著煩惱說的。什麼叫做涅槃?了了生死,才證得涅槃,涅槃是對著生死說的。什麼叫做佛?不是衆生,就叫做佛,佛是對著衆生說的。什麼叫做妄輪回、非輪回?衆生流轉生死,在佛的境界上是虛妄不實的,可是在衆生份上虛妄不來,他就在那受輪回之苦。超出叁界,脫出輪回,叫「非輪回」,都是對待的假名言相。你講道理,超不過這個範圍,被這些對待的名相局限住了,你處處起分別,拿分別心來研究圓覺,圓覺跟著變成分別性。你這個人頭暈,看見天地都跟著你轉,這就是佛告訴我們,一切如來的妙圓覺心,也是一切衆生的妙圓覺心,是平等無差別,一切對待的假名詞統統沒有。要說不是對待的,是絕待的,還是錯,那並不是真絕待,所以「開口即錯,動念即乖。」就是你要修行用功,研究如來的圓覺,不要拿分別心來研究,《大乘起信論》上信成就發心,要發叁種心:第一種先發直心,直心正念真如,一切法的本體叫做真如,就是這裏的妙圓覺心。你一直念到無相的圓覺上就對了,就是你根本不應當用分別心來問妙圓覺的道理。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
叁界以內的凡夫有分別心,要去測度(ㄉㄨˋㄛ)如來的圓覺境界測度不到。二乘聖人超出叁界,脫出輪回,證得四果阿羅漢的境界,身心、語言統統斷滅,身相空、心相空、語言之相也空。但是他想求涅槃,只能證得小涅槃、偏空涅槃,終不能證得大涅槃--圓覺的境界。何況你一個薄地凡夫,用你的思惟心,分別妄想心,來測度如來的圓覺境界,怎麼能測度得到呢?下面再說個譬喻。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螢火蟲的光不是燒東西的火,是身上有一種光體。須彌山是四寶所成,你拿火都點不著,何況拿螢火來燒須彌山,終究不會點著,等于用思惟心來測度圓覺境界,越測度越遠。
「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你拿輪回心,就是分別妄想的旋複心,轉來轉去的心,這個道理、那個道理,越分別越遠。不生不滅叫寂滅,這個寂滅、不生不滅的境界,寬廣甚深,等于大海一樣,叫做「大寂滅海」。你以輪回心,起輪回的知見,想悟入、證入如來的大寂滅海,也就是妙圓覺的境界,到達不了。
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先斷無始輪回根本。
你想先悟入、再證入如來的圓覺,從哪裏下手呢?先斷你的輪回根本,輪回根本沒有個開始,叫做「無始輪回根本」。下一章彌勒菩薩會替我們請問:什麼叫做輪回根本?你先把輪回根本斷掉,你不求圓覺,自然證得圓覺。所以初發心的菩薩乃至末世的衆生,想求如來的圓覺,要先斷無始以來的輪回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猶如空華複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有作」就是有所作爲,「有作思惟」,就是有心想研究這個道理,從你有心起,有心就是第六識的心。「皆是六塵妄想緣氣」,前面說過,我們第六識的心是六塵緣影,是六塵妄想的緣氣,緣氣不是真實有,你把六塵取消,第六識心沒有了。你拿虛妄的第六識心來研究,怎麼研究得到呢?「非實心體」,它不是真心實有的心體,是妄想緣氣。「已如空華」,我們第六識分別妄想,歡喜研究道理的心,不是真實之體,等于空中花。
「用此思惟辨于佛境」,你用虛妄緣氣,像空中花第六識的心,來研究圓覺境界,圓覺境界是佛的境界,你用思惟的心,想辨明佛的境界。「猶如空華複結空果」,等于虛空花,想結虛空果出來,空中根本沒有花,是虛妄不實的花,怎麼會結果出來呢?
「展轉妄想,無有是處。」結果想來想去,都是增加妄想,沒有一點真實的道理,沒有一點對的地方。就是一下手就錯誤,用第六識心修,用妄想分別來研究佛經,想證得佛果,哪能證得?
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
佛再加以呵斥,說金剛藏菩薩問得不對。「虛妄浮心」,虛妄之心是輕浮、不純淨、不真實。「多諸巧見」,巧是小巧,不是大知見,小巧知見,也就是機巧。問道理問得很巧妙,但是從機巧之心來,這就是佛教八難之一的世智辯聰,世間的智慧、世間的辯才、世間的聰明,結果學不到佛法。有世間學問的人,你叫他學佛法很難,他有…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